“媽媽我錯了,你別不要我……”
5歲的小朋友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把我們一眾閑聊的家長們嚇了一跳。
原來是小朋友們玩鬧中,不小心打碎了我家的花瓶,知道做錯了事情,小齊嚇得邊哭邊喊媽媽。
我連忙道:“沒關(guān)系,小齊沒有受傷吧。”
小齊媽媽才反應(yīng)過來,連忙把兒子抱在懷里哄了起來,奈何小齊哭鬧不止,害怕極了。
可能覺得沒面子,小齊的媽媽低聲呵斥了一句:“別哭了,再哭我就把你扔門外去!”
小齊立刻用手緊緊抓住媽媽的衣服,哭喊著:“不要不要,媽媽不要把我扔出去……”
這個行為讓小齊的媽媽更生氣了,她站起身來,拖著小齊就往門外走,小齊的哭聲和媽媽的呵斥聲混在一起,吵得人頭疼。
我趕緊攔住小齊的媽媽勸道:“別出門,別出門!你帶孩子去臥室,跟孩子好好聊聊。”
待小齊稍微冷靜下來后,我才小心翼翼問他:“阿姨不怪你打碎了花瓶,但是阿姨想知道,你為什么一下子就哭得這么傷心?”
小齊猶豫片刻才小聲回答:“媽媽說犯錯誤的不是好孩子,我怕媽媽不要我……”
小齊媽媽聽了這個理由都被氣笑了,反駁他:“媽媽什么時候說過不要你呀!”
最后在小齊口中我們得知,小齊媽媽平日里總是喜歡說“做錯事情的孩子媽媽就不要他了”,“不聽話的小孩會被丟掉”等等。
所以小齊總是乖巧懂事,生怕媽媽拋棄他。
小齊媽媽愣了愣,跟我們說:“可那都是我隨口說來開玩笑的,我真不知道會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陰影……”
“你不乖媽媽就不愛你了!”
這句話似乎是很多人曾經(jīng)的童年陰影,小時候被大人嚇,以為自己不聽話,就不配得到爸爸媽媽的愛。
長大以后常常不敢表達自己,容易依賴他人,害怕接觸新的事物和環(huán)境。
常常聽父母說:“這孩子,小時候挺乖的,成績也好。沒想到現(xiàn)在大了,卻不思進取,沒什么出息……”
殊不知孩子的安全感、進取心、探索欲早已在父母不經(jīng)意的行為中,被摧毀得干干凈凈。
以下5件事,希望父母不要再做:
“你要是不乖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要是不好好吃飯,媽媽就不要你了…… ”
“你是我們從垃圾桶撿回來的呀……”
“要不要留在你叔叔家,當(dāng)你叔叔家的小孩……”
“要不是為了你,我也不至于過得這么窮……”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有心或無心地責(zé)罵和恐嚇孩子,也許對于家長來說,恐嚇對教育孩子的問題狀況的成果是“立竿見影”的,但這卻給了孩子很大的心理壓力,擔(dān)心自己如果哪里做的不好媽媽會真的不要他,這會造成孩子的敏感焦慮,缺乏安全感。
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是父母給予的,所以孩子在哭鬧時,被媽媽抱在懷里就會感到安全。
孩子依賴父母,但是有時候父母不得已要去工作或者辦事而離開孩子,有些父母害怕孩子離開自己哭鬧,于是選擇在孩子睡覺時溜走,或者讓孩子爺爺奶奶帶孩子去買東西的空檔離開。
可孩子睡醒后看不見父母,或者突然發(fā)現(xiàn)父母已經(jīng)離開了就會恐慌,產(chǎn)生被父母丟棄的想法。
父母應(yīng)當(dāng)告知孩子自己的離開,但是保證還會回來,如果孩子不開心甚至可以以獎勵為由告訴孩子,等父母回來會帶他喜歡的玩具等,絕不可以總是偷偷的離開。
父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情緒崩潰,特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孩子可能會對父母歇斯底里、憤怒狂躁的印象產(chǎn)生抗拒心理,會害怕父母不理智的樣子,同時,孩子可能會害怕父母因為吵架而分離,擔(dān)心自己被拋棄。
而且,很多孩子會錯誤歸因,以為父母吵架是因為自己不乖,從而過分壓抑自己。
很多家長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陪伴在孩子左右,有些父母甚至以為外出打工,孩子只能交給家中長輩來帶。
我的一個表妹就是在奶奶身邊長大的,小時候去我家總是拽著她奶奶的腿不撒手,為什么也不吃,話也不多,特別害怕見人,現(xiàn)在長大了也特別內(nèi)向。
父母單方或雙方長時間的缺失很可能造成小孩子沒有安全感。
家庭環(huán)境壓抑,父母不能很好地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居無定所亦或是單親家庭等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
學(xué)校生活中是否遭遇老師或同學(xué)的孤立霸凌,社會周邊有無閑散人員,不安定社會份子等,都可能導(dǎo)致孩子安全感缺失。
家長一定要注重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要注重家庭和諧安穩(wěn),盡量避免經(jīng)常改變孩子的學(xué)習(xí)、社交圈。與學(xué)校老師保持適當(dāng)?shù)臏贤āM獬鲇斜匾獣r與孩子同行,或在孩子獨立出行時確保孩子周邊無危險存在。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