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總局等四部門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矛頭直指校外培訓機構。“課外補習”又一次成了眾矢之的。
說到“補課”,我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會把孩子送去補課,不管是因為孩子學習成績差,還是家長的攀比心,總會看到周末補課的孩子和沉重的書包。家長在給孩子補課的時候,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呢?是真的完完全全為了孩子嗎?
之前曾有這樣一條新聞引發社會熱議,一所學校為了給學生減負,減少了家庭作業的數量,結果,學校的這項政策家長并沒有買賬,反而向學校吐槽:家庭作業少了,這不是讓孩子課后多補課嗎?
現在,補習班似乎是很多學生課外學習的一條必經之路,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假期主動給孩子安排補習班,或者是老師強制性的讓家長給孩子報補習班,據說不報補習班的還是被老師“穿小鞋”等等!
其實,想要成績好,最重要的是要有方法,有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易錯題,這樣才是根本。一味的補習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思考和創造能力,白白給孩子增加壓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才是最應該教給孩子的。希望家長們好好看看后面的文章,肯定會有所啟發。
其實,萬事都是雙面性的,去補習班上課,目的是為了提升孩子的成績,而如果補習班不采取“揠苗助長”的方式,很難在短時間看到效果,補習班又怎么給家長以交代。其實,學習的主人是孩子,家長和老師只是一個引導的作用,重要的是怎么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而不是機械的讓孩子記住公式,步驟,這顯然對孩子后期的發散性思維學習是有一定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