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詞:倦鳥歸巢。
一直以來,我以為,鳥巢就是鳥兒的家,除了飛翔,剩下的吃喝拉撒睡都應該在窩里;它們應該在窩里美美地睡覺或躲避風雨。
可事實上,地球上的9000多種鳥類中,只有極少數鳥類以巢為家,像喜鵲和一部分猛禽。其余大部分鳥兒的巢僅僅是為了養育后代,并不作為夜晚睡覺的地方。絕大部分的鳥都是站立睡覺的!
是不是有點難以想象呢?
既然不在窩里睡覺,那么鳥兒為什么辛辛苦苦筑巢呢?
原來,對于大多數鳥兒來說,鳥巢是它們精心建造的“產房”,用來孵蛋和養育幼鳥。雌鳥產蛋后,待在窩里孵蛋,有時,雌雄鳥輪流孵蛋,而沒有孵蛋任務的成鳥,就待在地面和樹枝上過夜了。
小鳥寶寶破殼后,逐漸長大,把鳥窩塞得滿滿的。鳥窩再也沒有父母的立足之地。等到幼鳥長大,便飛出去見世面,丟棄了它們的窩,由于風吹雨打,大多巢會變得破爛。鳥巢的使命就算是完成了。
小鳥們一離開家就再也不回來,當然,等它們變成了成鳥,也會筑造自己的窩,孵化養育自己的后代。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做成鳥巢形狀。現在,我懂了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形態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個搖籃,寄托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