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研究大學語文,遵循“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我”的原則,筆者形成一些獨家觀點,現陸續撮要出來,有待同行們證明(確為獨家觀點,或認同此觀點)或證偽(并非獨家觀點,或觀點不能成立)。
觀點來源將依次為筆者的四種專著和教材:一、《母語高等教育研究》;二、《現代大學國文教育》;三、《大學語文教材》;四、《大學語文課程論》。
觀點27.大學語文與議論文(2)
《母語高等教育研究》第130-133頁
大學語文議論文教學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則是要完成從中學“議論文”到大學“論文”的轉變。大學生要寫論文,論文不是一般的議論文,而是學術研究范疇的文體,從議論文到論文,就是從教學文體到實際文體的過程。論文寫作的選題可以是其它專業課程的,但是論文這種文體的寫作指導,沒有別的課來承擔,只有落在大學語文肩上。所以筆者人民版《大學語文》教材設計了《怎樣寫論文》一課,選擇了毛澤東、葉圣陶、王力的四段文字,并在導讀中提示:
大學要寫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會寫論文,是大學生母語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什么是論文?論文屬實用類議論文,但是和一般議論文又有不同,議論文屬于教學文體范疇,論文屬于學術文體范疇。從文體要素方面說,論文和議論文的區別也可以是“三要素”還是“四要素”的區別。
議論文“三要素”是指論點、論據、論證,一般表述為寫文章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圍繞這個觀點收集材料,最后用材料證明觀點。這個表述頗有唯心主義先驗論之嫌,但是用于“教學文體”,又有某種合理性,假如要寫的題目比較簡單,同學們比較熟悉,或者是社會約定俗成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的道理,拿起筆來寫的時候,心中已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已有一些論證所需要的材料,甚至連怎樣進行論證也已想得差不多,需要做的只是如何組織文字表達的功夫,這樣的議論文寫作往往就只有所謂的“三要素”。
論文則不是這樣。論文是有學術價值的文章,或者提出新鮮的觀點,或者挖掘出新的證據材料,或者發現新的論證方法。——或許這些對剛開始學習論文寫作的大學生都還太難,那么起碼也要有一種學術鍛煉的價值,就是鍛煉自己提出新觀點、發現新材料、掌握新的論證方法的能力,至于這些觀點、材料、方法對于學術界是否有價值,可以暫且不論(當然也要有一定難度,是困擾自己輕易不能解決的,而不是上網檢索就“百度知道”的那種)。這樣的議論文,就不能夠只有“三要素”了,而是要增加一個要素,變成“四要素”,這個新增加的要素就是“論題”。
論題是指“證明中需要確定其真實性的判斷”,也可以通俗地稱其為“問題”。而且這個論題還要排在其他“三要素”的前面,寫論文最開始總是要先確定論題(選題),然后圍繞這個論題收集材料,加以整理(論文寫作中叫“文獻綜述”),再運用一定的思想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最后才提煉出“正確的觀點”,所以“四要素”的排列順序應該是“論題——論據——論證——論點”。或許等到文字表述的時候順序會有點不同,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一定是這個順序。
因為論文的這個特點,論文寫作的時候,拿起筆來之前,一定已經有了一個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出發點是“問題”,而不是一個“正確的觀點”。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全面地了解他的意思,他這個“大膽的假設”也并沒有放在研究的最前頭,他最強調的還是平時的知識積累,他對他的學生說:“一切知識,一切學問是干什么用的呢?為什么你們在學校的這幾年中有許多必修與選修的學科?都是給你們用;就是使你在某種問題發生的時候,腦背后就這邊涌上一個假設,那邊涌上一個假設。做學問,上課,一切求知識的事情,一切經驗——從小到現在的經驗,所有學校功課與課外的學問,為的都是供給你種種假設的來源,使你在問題發生時有假設的材料。”
正因為論文寫作有這樣的特點,所以它最不可能像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和語文考試那樣,當場命題,限時完成,而是一定要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研究過程。假如我們大學語文期末考試的內容預定為寫一篇學科論文,那么從現在開始就應該著手準備了。即使是大三學年論文,大四畢業論文,看似非常遙遠,其實也不妨從大一就開始準備。在科學研究中,花幾年時間來準備一個問題,甚至用了畢生精力來研究一個問題,都是很常見的。這個準備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選題。俗話說,提出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一半,說明提出問題的重要,也說明提出問題之難,要提出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尤其難。以往一些大學生同學,往往等到要寫學年論文、畢業論文了,才匆匆忙忙尋找題目,雖然還會有老師提供選題指南,但由于時間匆忙,搞得不好,就成了中學那樣的命題作文,所以總不如自己發現的問題來得親切,更有學術鍛煉的價值。
除了特定的課程論文,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選題是可以從自己學過的所有課程中提煉的,一個好的辦法就是平時就多關注各科教材中的思考與練習題,挑選其中有一定難度,有研究價值的,作為候選。比如我們這個教材的前兩個單元課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提出的“語錄體”問題,《西湖的雪景》和《杭州西湖導游詞》提出的游記與導游詞的比較問題,《秋爽齋偶結海棠社》和《冷板凳會緣起》提出的母語雅俗問題,《聞一多上課》和《聞一多又遭毒手》提出的散文與新聞的比較問題,都可以成為很好的論文選題。
其他單元課文也如此,本教材設計課后思考與練習時,就充分考慮到了題目的開放性,既可以做成一課之后的小作業,也可以拓展開來做更深入的研究。大學語文課程如此,自己專業的其它各門功課假如都留意一下,可作論文題目的候選一定更多,就不會發生臨寫論文時卻想不出題目的事情。選題之后,即使后來又有了更好的題目,前面的選題不用了,也不是什么損失,常常放一個題目在心里想想,這本來就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
第二,收集材料。論文要有學術價值,什么是學術價值?就是在學術研究方面,別人沒有發現的問題你發現了,別人沒有解決的問題你解決了。這對于初學論文寫作的同學當然是不容易做到的,前面說過,我們也可以退而求其次,以自己為立足點,通過論文寫作,發現了自己原來沒有發現的問題,解決了自己原來沒有解決的問題。但是作為學習目標,我們總還是要取法乎上,知道點學術上的事情。例如要知道什么是別人沒有發現、沒有解決的問題,你就要梳理相關的學術資料。俗話說“說有容易說無難”,你要說某一個問題某人說過,這個容易,可是你要說某一個問題學術界還沒有人說過,這就難,你要把整個學術界的資料都檢索一遍,才敢下此結論。所以在正式寫畢業論文時,都要求先做一個開題報告,其中就包括你要寫的問題,國外研究到什么程度,國內研究到什么程度,也就是王力先生說的要把這個“凡”字都歸納出來,寫成一份“文獻綜述”。這就要功夫,這個功夫越早下越好。至于怎樣下這個功夫,怎樣上圖書館查資料,怎樣上網檢索信息,同學們可以隨時向老師請教,我們也會在教學網站提供這些方面的指導和鏈接。這一課的學習目標是先把論文寫作的意識樹立起來。
第三,理論準備。寫論文是要有理論指導的,這個理論和議論文的論證有點關系,又不全相同。中學議論文講論證,往往是這一句用了比喻,是比喻論證,那兩句形成對比,是對比論證,基本都是一肢一節的。論文的論證則要求著眼于全體,撰寫開題報告時,就要你說出你的論文運用哪些理論方法。記得高教司組編的《大學語文》較早的一個版本,曾經介紹過幾種這樣的論證方法。一種是“哲學的”論證方法,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生活中處處有這樣的“主義”在交鋒,比如寫文章“先有一個正確的觀點”,這就有唯心主義先驗論之嫌,先提出問題,然后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才是比較正確的思想方法。一種是“邏輯的”方法,王力說的那個先歸納后演繹還是先演繹后歸納,就是邏輯的研究。一種是“歷史的”方法,就是在研究一個問題之前,先弄清楚它的歷史,這就要研究文學史、思想史、哲學史、教育史等等,把你要寫的那個問題的歷史背景弄清楚。記得還有假說等幾種論證方法,等找到這本教材我們把這個內容放在教學網上。
理論的準備是最艱苦的,你要看大量的理論書籍,平時同學們比較不喜歡看這類書的,但是假如你是為了解決具體的問題,是為了將來寫論文做準備,有了明確的目的,相信就能夠逐漸培養起閱讀的興趣。
觀點:議論文和論文的區別,也可以表現為“三要素”還是“四要素”,議論文是“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論文則應該是“論題、論據、論證、論點”四要素。有些大學語文教材在講論文寫作時還是議論文“三要素”,這就難免要淪為“高四語文”了。
這個“二元之問”正適合采用“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態度,歡迎同行們來嘗試回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