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新書摘要(4)應用文教授與白話文運動

  何二元《現代大學國文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版。第四篇:劉半農:應用文之教授(1918)

劉半農的《應用文之教授》是應用文寫作的名篇,實際上它還是北京大學預科國文的一篇教學實驗報告,很可能還是中國最早的一篇大學語文論文。報告提出大學國文應以應用文教授為主,非常耐人尋味。

劉半農(1891-1934),江蘇江陰人,名復,字半農,是《新青年》重要撰稿人,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劉半農發表在《新青年》上的《應用文之教授》,歷來被視為應用寫作研究的名篇,但是還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是一篇實驗報告,而且還是中國最早的大學語文實驗報告。

本書該篇導讀分四節,下面節錄第三節的文字。

三、應用文教授與白話文運動

劉半農的《應用文之教授》是大學預科國文教學的一個實驗報告,這是大致可以確定的了,但是大學預科國文實驗報告的內容卻是“應用文之教授”,這未免就有一點奇怪。要解決這個疑惑,就要把這個實驗放到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上去研究,也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個大的概念,里面還包括了白話運動、白話文運動和白話文學運動。有人說新文學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是新文化運動重要的兩翼,其實更準確的比喻應該是:白話運動、白話文運動和白話文學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三駕車。五四新文化運動要傳播新思想,就要有白話文運動;因各地方言不同,白話文運動不能統一,于是先要有白話運動;白話運動既是為了統一國內口語,最終必然發展成國語運動;拿什么做國語的標準和材料?胡適認為是白話文學,提出“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于是有白話文學運動——這就是白話運動、白話文運動、白話文學運動三者的關系。

然而一國的語言除了文學,還有非文學,中國傳統學術雖有文史哲不分的一面,但也有區分文筆的一面,文學并不能包括一國語言文字的全部。所以在胡適等人提出文學革命的同時,也就有人提出應用文的改革。對此有一篇文章(季劍青)講得很清楚,該文第一節就講“'文學之文’與'應用之文’”,詳細列舉了陳獨秀、常乃德、錢玄同、劉半農、蔡元培、方孝躍、黃宗培、胡先骕等人關于“文學之文”與“應用之文”的意見,其中最重要者,自然是錢玄同與劉半農發表在《新青年》上的《論應用文之亟宜改良》和《應用文之教授》。其實在此之前,劉半農在《新青年》發表的《我之文學改良觀》中就已經提出區分“文字”與“文學”,亦即“文學之文”與“應用之文”。這篇文章還講了很多其他重要的意思,而且題目既為“我之文學改良觀”,重點便在文學改良問題,然而主編《新青年》的陳獨秀偏偏就特別注意文章區分“文學之文”與“應用之文”的內容,在文后編者識中說:

劉君此文,最足喚起文學界注意者二事,—曰改造新韻,一曰以今語作曲。至于劉君所定文字與文學之界說,似與鄙見不甚相遠。鄙意凡百文字之共名,皆謂之文。文之大別有二,一曰應用之文,一曰文學之文。劉君以詩歌戲曲小說等列入文學范圍,是即余所謂文學之文也。以評論文告日記信札等列入文字范圍,是即余所謂應用之文也。“文字”與“應用之文”名詞雖不同,而實質似無差異。質之劉君及讀者諸君以為如何。

可見應用文在白話文運動中的地位。二十多年后拉開了時代距離,朱自清和郭紹虞對這個問題就看得更為清楚了,朱自清在《中學生的國文程度》一文中說:“現在的學生只知注重創作,將創作當作白話文唯一的正確的出路;就是一般寫作的人,也很少著眼在白話應用文的發展上。這是錯的。白話已經占領了文學,也快占領了論學論政的文字;但非得等到它占領了應用文,它的任務不算完成。”

而郭紹虞在題為“從文藝的路到應用的路”的一段話中也說:“文言文之所以有其殘余勢力者即在社會上猶有應用的需要,而新文藝尚不足以應付這需要的緣故。我們可以歷史上的事實為例證。大抵文學史上每一種文學革新的運動,方其初,無不注意在應用方面,但是此種革新運動之成功卻不在應用而在其藝術,在其文藝的價值;到最后,使此革新運動奠定其鞏固的基礎者,則又必適合應用的需要,才能說是此種運動之成熟。”

劉半農的應用文教學實驗,就是要把白話文運動引入學校教學。前面說到有研究者已注意到白話文運動在中小學國文教學的影響,但沒有提到大學教學,這是很大的缺陷,畢竟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是在高等院校而非中小學校。而當時的大學國文教學也確實仍是文言文的天下,即使是北大這樣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重鎮也不例外,對此我們可以從蔡元培的一段話看出,當時守舊派林紓指責北大“盡廢古文”,蔡元培回答說:

請先察“北京大學是否已盡廢古文而專用白話?”大學預科中,有國文一課,所據為課本者,曰模范文,曰學術文,皆古文也。其每月中練習之文,皆文言也。本科中有中國文學史、西洋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中古文學、近世文學;又本科、預科皆有文字學,其編成講義而付印者,皆文言也。

雖然是反駁守舊派對北大的指責,卻也反映了白話文并未進入北大的國文教學。其原因,一方面固然如諸多研究者所說,白話文學的創作尚乏佳作,另一方面也說明,白話文運動假如缺了應用文這一駕車,就難以完全占領學校課堂。事實上整個民國期間,從大學預科國文到大一國文,教學的主要內容都仍然是文言文。甚至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陸高校重開大學語文課,最早的教本內容也仍是文言文占主導。這就尤其讓我們感到劉半農此項實驗的前衛與重要。且看《應用文之教授》開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學校中的生徒,將來是否個個要做文學家?”假如不是,那么下列現狀就非常值得擔憂:

第一.現在學校中的生徒,往往有讀書數年,能做“今夫”“且夫”,或“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也”的濫調文章,而不能寫通暢之家信,看普通之報紙雜志文章者,這是誰害他的?是誰造的孽?

第二.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似通非通一知半解的學校畢業生:學實業的,往往不能譯書;學法政的,往往不能草公事,批案件;學商業的,往往不能訂合同,寫書信;卻能做些非驢非馬的小說詩詞,在報紙上雜志上出丑。

發表在當年《新青年》上的這些話,非常像近年來社會媒體對大學語文的批評,甚至連使用的語言、所舉的例子都非常相像。事實上,重開大學語文三十多年,社會媒體批評之聲不絕于耳,卻從來沒有一篇是批評大學生不會做詩不會寫小說的,全都是批評大學生應用文方面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所以今天更有重讀劉半農這篇文章的必要。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大學語文不應該講文學,應該改成應用寫作課。這篇文章的背景是五四白話文運動,胡適等人強調白話文學,而錢玄同、劉半農等人強調白話應用文,不是厚此薄彼,而是分兵合擊。況且,劉半農所說的應用文,和我們今天理解的應用文也有很大不同,如文章在“選的方面”第9條說:“小品文字,即短至十數言,而確能自成篇幅者,亦選。”在“講的方面”第3條說:“作者所處時代之文學趨勢如何;此時代之文學,優點如何,劣點如何;作者在此時代中,其文字之價值如何;所講之文,能否代表其一生所作文字之全體。”在“出題的方面”第4條說:“化韻文為散文。(如古詩及白香山紀事詩,均可改作散文,兼釆辭曲。)”第9條說“以一篇不通文字,——或文理不通而意義尚佳之小說雜記等,——令學生細心改訂,不許攙入己意。”就有不少文學方面的內容。后來,劉半農還寫過一篇《應用文及其作法》的文章,就把游記等也算作應用文,而把今天我們講應用文首選的公文以及一些交際類文字反而排除在外,他說:

有許多人把公文程式當做應用文,這是錯了。因為公文程式只是些死套子,無文章之可言,必須是公文的內容才能稱為應用文。又有許多人把壽序,祝詞,挽聯等應酬文學當作應用文,這也不大對。因為這些文學,大都是彼此互抄,千篇一律,內容是堆砌的,夸誕的,虛偽的,不能算真正的文章,至多也只能作為應用文中的一個旁枝。

總之,劉半農認為學生將來不是個個都要做文學家,而是要到社會上做事,所以大學預科國文應以應用文教授為主。但是他的應用文理念,又并未完全排除文學的內容,這也就避免了這門課程陷入偏枯境地,而能做到如今天所說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蔡元培:“致《公言報》函并答林琴南函”,《蔡元培全集》第三卷,高平叔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顧黃初、李杏保:《二十世紀中國語文教育論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顧黃初:《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郭紹虞:“新文藝運動應走的新途徑”,郭紹虞《語文通論》,上海:開明書店,1941年。

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胡適文集》2,歐陽哲生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論大學學制”(1919年7月),《胡適論教育》,季蒙、謝泳選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季劍青:“白話文運動中的'文學’——以胡適為中心的考察”,《胡適研究論叢》,歐陽哲生、宋廣波編,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99-223頁。

康全禮:“'碩學閎才’大學教育理念考察”,《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187-189頁。

李純康:“上海的高等教育”,《上海市通志館期刊》,1934年。

林傳甲:《京師大學堂國文講義: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書局,1914年。

劉半農:“通信”,《新青年》第4卷第3期(1918年3月15日)。

劉半農:“輔仁大學的現在和將來”,《半農雜文二集》,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

劉半農:“我之文學改良觀”,《劉半農文選》,徐瑞從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15頁。

劉半農:“應用文之教授”,劉復:《半農雜文》第一冊,北平:星云堂書店,1934年,50-61頁。

劉半農:“應用文之教授”,《新青年》第4卷第1號(1918),28-40頁。

劉進才:《語言運動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軍:《中國近代大學預科發展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李杏保:《語文學科教育參考資料類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杏保、顧黃初:《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杏保等:《國文國語教育論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14年。

馬一浮:“宜山會語”,《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馬一浮卷》,馬鏡泉編校,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璩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桑農:“通人張舜徽”,《書脈》2008年第1期,總第九期,48-51頁。

唐文治:“國文大義·附錄交通部公函”,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九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190-8191頁。

王充:《論衡·超奇篇》。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卷13,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王倫信:“論清末高等學堂與民初大學預科的中學性”,《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2009-09-01),519-523頁。

王松泉等:《中國語文教育史簡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王水照:“三個遮蔽:中國古代文章學遭遇'五四’”,《中國古代文章學的成立與展開》,王水照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蕭超然等:《北京大學校史 1898-1949》(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徐瑞岳:《劉半農年譜》。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89年。

徐中玉:《大學語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

周而復:“懷念沈尹默先生”,《20世紀上海文史資料文庫》(第6輯),吳漢民主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張隆華:《中國語文教育史綱》。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

張之洞:“就學堂興辦事電復管學大臣張冶秋(百熙)”(1902年3月9日),《張之洞年譜長編(下)》,吳劍杰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志偉:《現代語文教育發展》。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周予同:《中國現代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朱洪:《劉半農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

朱自清:“中學生的國文程度”,《朱自清全集》第2卷,朱喬森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劉半農對文學的幽默解讀
【鉤沉】姚文晗丨百年教學文體與文學文體的關系梳理與審視
新文化運動一瞥:書信里的文白之變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葉圣陶始創“語文”
“語文”是什么?(本文內容經過考證、整理和編寫)
《紅樓夢》整本書閱讀與文學教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扎兰屯市| 宝应县| 河间市| 垫江县| 大英县| 新安县| 江门市| 崇州市| 龙泉市| 肇州县| 八宿县| 峨边| 珠海市| 武鸣县| 济阳县| 临城县| 平昌县| 满洲里市| 永修县| 清涧县| 信阳市| 宜兰县| 克什克腾旗| 万盛区| 拜城县| 绥中县| 长泰县| 成都市| 英德市| 郴州市| 绥阳县| 遵义县| 封开县| 黄冈市| 湖州市| 镇康县| 长海县| 福清市| 眉山市| 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