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至此,筆者撰寫的臺港澳大學語文研究三篇已全部發表。
臺灣地區大學國文教育一瞥,《漢字文化》2018年第3期
母語回歸:香港特區的大學語文,《漢字文化》2020年第15期
澳門特區的大學語文簡述,[臺]《國文天地》2021年7月號
致謝《漢字文化》和[臺]《國文天地》雜志社,為大學語文研究與宣傳提供重要平臺。
澳門是典型的微型社會,陸地面積總共30.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65萬。其現代高等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目前已擁有10所高等院校,即:澳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澳門科技大學、圣若瑟大學、澳門旅游學院、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院、鏡湖護理學院、澳門管理學院和中西創新學院。
澳門各大學中文教育存在下列幾種類型:1.中文專業教學;2.其他專業的中國語文教學;3.作為公共課的漢語普通話教學;4.為土生葡人、外國人進行的漢語言教學。本篇著重講中文教育中對應于內陸高校的“大學語文”教育。
澳門大學“大學語文”課是修讀“中國語言與文化”“中國語言與華人社會”等通識課的先決條件,入學中文成績未達到一定分數線的學生,必須要先修“大學語文”這門課,然后才能修讀這些通識課。澳門大學中文學院院長程祥徽曾在“普通話教學國際研討會”(澳門1998)上發言說:“筆者所在的澳門大學中文學院一直開設有《普通話》和《大學語文》兩個科目,前者訓練學生的口語,后者提高學生的書面普通話的水平;目前正在探討類似港大作法(中文為入學試的必考科目、《大學語文》為全校學生的必修科目)的可行性。” ⑴
而“中國語言與文化”“中國語言與華人社會”這些課和“大學語文”課的內容也有交叉,譬如澳門大學人文學院編印的《中國語言與文化》(2017)教材封面提示語寫道:
既然文化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產物
因此語言可以算是文化的一種
兩者實難分開
語言在其自身的歷史洪流中
累積了無數“文化沉淀物”
語言文字的應用
歸根結底更離不開對該語言的
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
而“中國語言與華人社會”課的教學大綱,也規定課程目標為:
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與社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漢語演變的部份原因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得到解釋。漢語為華人普遍使用的語言,它與華人社會休戚相關。本課程擬從社會語言學與文化語言學的角度入手,對漢語的發展與華人社會的關系作一較為全面和深入的介紹。“珍愛母語,傳承方言”亦為本課程的主旨之一。⑵
澳門科技大學從2003年起“大學語文”就列為必修課,3學分,45學時。又分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基礎語文”,根據該校大學基礎課程修讀規章,若學生入學考試語文成績未達到修讀本科大學語文課程之程度,必須修讀“基礎語文”;第二種是所有學士學位課程必修的“大學語文”;第三種是專為母語不是中文的國際旅游管理學士課程學生而設的“大學語文(英語)”。其“課程說明”寫道:
大學語文是澳門科技大學各專業的公共必修基礎課程,其目的在于通過指導學生欣賞漢語言文學中的經典與精華,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提升漢語言閱讀賞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重點落實在基礎知識的掌握、寫作水準的提高和語言能力的訓練上,更著重發展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語文應用能力。并結合課堂教學舉辦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母語應用能力。希望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和自身專業需要的語文素養。⑶
澳門科技大學使用的教材有王小莘、陳頌聲、胡國年主編的《大學語文》(澳門科技大學出版2007)和李開主編《大學語文新編》(澳門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這兩種教材的“教學大綱”對課程教學目的的規定大致相同,都是:
1.培訓語文聽、說、讀、寫四大技能,豐富學生均衡完整的語文學習經歷。
2.加強文體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掌握基本文體槪念、體式特點、寫作要領。
3.重視范文的講授,加強中國文學元素,幫助學生了解掌握各類文體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和藝術特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分析能力。
4.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正確運用漢語言文字,提高書面表述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幫助學生避免錯字、別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要求學生寫出主題鮮明、表達清晰、結構完整、書寫合乎規范的文章。
5.結合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操的陶冶和教育,培養其批判性思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6.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培養其自主自學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7.掌握運用信息科技來促進語文學習的技能,注意人文主義與科技主義相結合。⑷
澳門城市大學的大學語文也是必修課,3學分。澳門城市大學把“大學語文”納入通識教育課程,以區別于職業訓練的課程。《大學語文》2016版“使用說明”寫道:
《大學語文》教程匯集經典的文學或文化思想文本,通過這些文本達到培養人文素養、構建健全人格、理解生活與豐富人生、發展批判思維、審美感知力與想象力以及漢語表達能力等目標。
《大學語文》以“人文關愛”為主題,其中,關愛大學生的心靈成長與人格發展、培養大學生的人文情懷是其首要目標;其次關注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以及漢語表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最后,基于對中西文學史知識的學習,了解文學發展的基本脈絡,傳承并發揚優秀文化傳統亦是應有之義。簡言之,本教程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價值訴求:
關愛心靈成長,提升人格修養,培育人文情懷
博取中外智能,傳播普世價值,豐富生活情趣
拓展世界視野,多元思維訓練,品鑒漢語魅力
《大學語文》分為上、中、下三編,從“大學精神與公民社會”、“自我認知與人格發展”和“詩意的棲居:古往今來的人類生活”三個視域將社會責任與人格發展、世界眼光與澳門特色、審美感知與漢語品鑒镕鑄為一;在體裁上,力求兼容并包,涵蓋詩歌、戲劇、小說、散文以及影音作品。教程以自始至終貫穿人文精神為經,以營造多元媒介展示空間為緯,立意成為塑造澳門獨特城市性格的《大學語文》讀本。⑸
澳門理工學院各學士學位課程都有“大學語文”,2學分,30學時,其培養目標為:
本科目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為主,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基本的應用文寫作理論知識,具備基本的應用文寫作能力及文章分析與處理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通過對作品的解讀、賞析,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品位,進而培養搜集材料、形成觀點、進行推理論證的邏輯思維能力。⑹
該校中葡翻譯和中英翻譯兩個專業,采用殷長松等編寫的《大學語文》教材,從“編寫說明”看,與內陸高校的“大學語文”教材非常相似:
本校中葡翻譯專業設置歷史悠久,中英翻譯專業2000年設立至今也已有三年歷史。大學語文一直是這兩個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課程。為建設好中葡和中英翻譯專業,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運用語文的基礎知識的能力,我們決定編寫一本適合學生需要的教材。
此教材計劃分上下兩冊,上冊選材由先秦至清代,下冊選自現當代作品。我們精選了歷代名篇,參考已出版的多種大學語文課本及有關論著進行分析鑒賞,并結合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種文體的簡要介紹,系統而概括地講述中國文學的發展簡況與優良傳統,讓學生從中學習,借鑒寫作方法,培養分析理解能力,開闊語文知識視野,提高語文水平,將來能勝任翻譯工作。⑺
澳門特區的大學語文資料目前筆者收集得還不多,除了上面已經提到的這些高等院校的資料外,所見到的教材方面的資料有劉濟獻編《大學語文助讀》(澳門中華出版社2001)等,論文方面資料有李開、蕭寶鳳《論通識教育是大學語文教學實踐理性的本體》(《澳門科技大學學報》第9卷第2期,2015)等,論文集方面資料有蘇慶彬編《跨世紀學科教育:中國語文、歷史與地理教學研究論文集》(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暨青年局、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2000)等,更多資料還有待收集發掘。
(致謝韓山師院劉文菊教授,她在澳門大學讀博期間,為我收集了不少資料。)
注釋
⑴ 程祥徽《中文回歸集》,海峰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55頁。
⑵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2018-2019下學期課程大綱·中國語言與華人社會。
⑶ 澳門科技大學官網:通識教育部/學院課程/大學語文。
⑷ 澳門科技大學教務處教學檔案:大學語文(王小莘主編教材)教學大綱;大學語文(李開主編教材)教學大綱。李開大綱為6條,沒有“加強文體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掌握基本文體槪念、體式特點、寫作要領”一條;措辭上也略有不同。
⑸ 澳門城市大學官網:通識教育/大學語文/前言。
⑹ 澳門理工學院官網信息。
⑺《大學語文》,殷長松、余妙麗、韓樂、賴少英編寫,澳門理工學院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