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難以言傳的味道也許再也不會有了!」老退休教師馮大爺坐在自家門前的椅子上感嘆道。馮大爺?shù)募以谇伴T的鐵樹斜街。不遠處,是前門廊房二條胡同。這條以聚集眾多北京老字號小吃聞名的胡同,正在拆遷當中。
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形容七大商業(yè)區(qū):東單、西四、鼓樓、德勝門、前門、王府井、大柵欄,惟有門框胡同是一線天。這是說,只有門框胡同是以飲食為主的胡同特色。正是在這條不起眼的胡同里,復順齋醬牛肉、年糕王、豌豆黃宛、油酥火燒劉、餡餅陸、爆肚馮、奶酪魏、豆腐腦白等小吃世家林立。「復順齋一開鍋,整個門框胡同、廊房頭條、二條、三條,都聞著香得不行!傳說大太監(jiān)李蓮英都愛買了往宮里帶。」馮大爺微微閉著眼睛回憶說。曾經(jīng),門框胡同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擠滿了大快朵頤的人們。而如今,這里灰土蒙蒙,了無生氣,空余一種惆悵的情緒。
歷史上,北京曾為金、元、明、清四朝都城,因而北京小吃能博采各地之精華,兼收各族之風味。據(jù)資料記載,北京小吃品種最多時達三百余種,但如今留下來的不到一百種。
胡同是小吃的根。胡同里悠長的賣燙面餃的吆喝,是許多老北京兒時的鮮活記憶。蒸熟的燙面餃,十個一小蒸籠,個個挺立,皮透明,一咬一嘴油。此外,還有甄兒糕、硬面餑餑、酥刀肉、羊霜腸、耷云豆、油酥火燒……
有人戲謔說:China,等于「拆了」。走在老胡同里,一個個偌大的「拆」字加上一個大大的圈,充斥著人的視野。沒有了胡同的北京小吃,散落在超市、商場或大街夜市上,也漸漸失去了滋潤而變得粗糙,好像一個美人失去了水色。
在飲食種類極度飽和的今天,小吃只能扮演一個尷尬的角色。老北京念在嘴邊的「焦圈就豆汁」,在年輕人看來「味道怪怪的」。女孩子們早上喝可以美容的酸奶,小孩子更喜歡外來的麥當勞、肯德基。偶爾有人想起來,懷念這一口,去小吃店重溫一下,嘗過鮮滿足了,下次光臨大概得再等兩三年了。
胡同拆了,國人直嘆可惜。然而,胡同的命運好過小吃。胡同的消失是顯性的,有形的建筑在消失,總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而味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的消失是隱性的,不聲不響,掩蓋在滿街的拉面、燒烤、冰淇淋、奶茶的繁華背后。
據(jù)傳,北京什剎海北岸將開辟一個一千八百平米的空間,專門經(jīng)營北京小吃。「爆肚馮」等十來家小吃老字號將在那里重聚。也許,懷舊的人們,可以到那里去尋覓曾經(jīng)的味覺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