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頻發的慘劇,嚴重的傷亡,國際社會作出了強烈反應,各國紛紛呼吁以色列立即停火。然而,以色列對國際社會的呼吁置若罔聞,繼續我行我素。人們不禁要問,以色列為何對黎真主黨7月12日發動的襲擊事件作出規模如此之大、時間如此之長、烈度如此之高的反應?這種極不對稱的軍事報復行動產生的表面和深層原因是什么?
從表面上看,這次黎以沖突事出有因,是真主黨先對以色列軍隊的一個哨所發動了襲擊。以色列作出的軍事響應倘若比較適度,也許在國際上不會產生如此大的反應。然而,人們發現,以色列采取猛烈軍事行動隱藏著更深的意圖。中東問題分析家們紛紛指出,除了要使被綁架的士兵獲釋并借機摧毀真主黨武裝外,以色列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敲山震虎」,對其它反對以色列的中東各種勢力形成「威懾」,以確保以色列的絕對安全。
悲慘的歷史遭遇,國土面積狹小,沒有戰略縱深,不少猶太人長期以來懷有某種偏執的國家安全觀。追求絕對安全成為以色列上上下下的共識。因此,在過去幾十年中,以色列一直把加強軍事實力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而且,以色列并沒有讓強大的軍事實力賦閑,而是隨時將這種實力用于打擊阿拉伯人的反抗中。在阿以沖突中,以色列信奉的不是「以牙還牙」,而是「以石擊卵」。
在巴以沖突中,以色列軍隊用坦克和大炮對付手擲石子的巴勒斯坦人﹔用先進的飛機和導彈「定點清除」巴武裝抵抗組織的領導人﹔為了報復一起小小的襲擊,不惜摧毀整座巴勒斯坦村莊﹔為了不讓巴抵抗人員有藏身之處,不惜推倒大片樹林﹔為了向巴民族權力機構前主席阿拉法特施壓,不惜炸毀其總統座機和官邸。在此次黎以沖突中以色列的過度行為與其過去的做法是一脈相承的。真主黨發射的火箭彈幾十年來首次打到遠離以色列北部邊界的城市,更加刺激了以色列進行猛烈的軍事報復行動。
在以色列人的眼中,一個稱職的總理首先是一個能保障國家安全的總理。奧爾默特當上總理后,以色列有人懷疑他能否像前總理沙龍那樣「鐵腕」有力,保衛以色列的國家安全。因此,中東問題分析人士指出,奧爾默特總理為自己樹立「強硬」形象的用意也是以色列軍隊眼下在黎巴嫩大打出手的原因。
很明顯,以色列政府貫徹偏執的國家安全觀是以軍事實力為基礎的。歷史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曾發生數次大戰,在這些戰爭中,以色列的軍事優勢十分明顯。幾十年來,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優勢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得以擴大,特別是在「9﹒11」事件后,美國以「反恐」的名義,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反美反以的薩達姆政權。阿以軍事實力的天平更加向以方傾斜。在此情況下,以色列此次在黎南部采取軍事行動時更加肆無忌憚。
美國的偏袒也使以色列在進行軍事行動時有恃無恐。以往,以色列在同阿拉伯國家發生沖突時,美國至少在口頭上對以色列大開殺戒殃及平民提出批評。而在此次黎以沖突中,美國不顧沖突給黎方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完全倒向以色列一邊。面對阿拉伯國家、歐盟、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以及其它方面的強烈呼吁,美國不但聽不進去,而且與以色列一唱一和,堅持先談條件后停火,致使沖突仍在繼續,慘劇在黎巴嫩接連發生。
國際輿論認為,美國在此次黎以沖突中毫無保留地支持以色列,除了以色列一直是其盟友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假借以色列之手打擊黎巴嫩真主黨等所謂「恐怖組織」和伊朗、敘利亞等美國不喜歡的國家,為其中東戰略利益服務。
然而,觀察家們認為,以色列貫徹其偏執的國家安全觀并不一定就能保障其國家安全。此次黎以沖突爆發的根本原因還是遲遲未能解決的阿以領土爭端。以色列政府至今仍拒絕以「土地換和平」原則,為伊斯蘭武裝抵抗組織襲擊以色列提供了理由。實踐證明,以色列要確保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就是根據聯合國有關決議和「土地換和平」的原則進行和平談判。一味依靠強大軍事力量打擊伊斯蘭武裝抵抗組織,只能使自己陷入「以暴易暴」的怪圈。同樣,美國只要堅持偏袒以色列,它在中東的任何戰略都難以得到阿拉伯國家的認同。
顯然,黎以立即停火,是避免慘劇再次發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