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生感悟?這是一個可能有很多種答案的問題。我想,它應該是對人生歷程的一種深刻理解,它應該是對未來人生的一種有益啟迪。
在思想的夜空里,感悟是一顆倏然滑過天際的火流星,動人心魄,而又讓人長久地激動和感動;在生活的大海里,感悟是一枚色彩斑斕的彩貝殼,既讓有幸獲得者興奮不已,又可以令人長久地欣賞和遐思。
大千世界,無限時空,在人類的文明長河里,不知有多少哲人于其中掬取過感悟的浪花。外國的不說,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上,這樣的智者堪稱不勝枚舉。
三國時,東征烏桓,凱旋告歸的魏武帝,勒馬渤海之濱,眺望蒼茫海天,賦詩曰:“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詩人感慨的是人生終有盡頭,歷史卻永無窮期。但卻并不頹廢、消極,而是著眼于如何用有限的人生去建樹無限的功業——這是一種豪邁的人生感悟。而生不逢時的晉朝的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寧愿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既然政治抱負難以施展,轉而寄情于山水之間,卻也為后人留下不少美好的詩文——這也不失為是一種灑脫的人生感悟。
然而,感悟卻并非只是權高位尊者的專利。例如《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里提到過的那位賣油翁,把將軍所懷的精湛箭藝,通俗地類比為日常賣油舀油的熟能生巧,且一語中的地道出“惟手熟爾”。提醒人們學習任何一門技藝都需要有不變的恒心。這樸素的話語里蘊藏著的又何嘗不是一種睿智的人生感悟。當然,還得感謝識文斷字的歐陽修老先生,如非他老人家將這段田野逸事記錄下來,賣油老翁的感悟之語難免隨風而逝。這又牽扯到我們老祖宗四大發明對傳承文明、傳播教化的偉大貢獻了。將人們的感悟記下來,再借助傳播媒介傳諸后世或供人們分享,其造化之功當莫大焉。社會進化到了今天,互聯網、電視臺、無線電、報紙、雜志、各類書籍……傳播技術的進步簡直是今非昔比。一篇文章、一則消息,借助當今任何一種傳播媒體,都不需要很長時間即可傳播至廣大受眾的身邊。而許許多多的人生感悟也許就蘊含在一則短小、生動的故事里面,抑或是一篇五味俱全的回憶當中,甚至是一段情真意切的追悔文字之內……
雖然是往事已矣,但尚有來日可追,從自己或別人的人生感悟中汲取營養的甘露,對我們的積極生活,對我們的少走人生彎路,其益處是顯而易見的。
20世紀以來的中國經歷了并仍在經歷著影響深遠的滄桑巨變,我們、我們的父兄和后輩都有幸躬逢中華民族新的偉大振興。所以,我們有太多刻骨銘心的見聞可以記錄。 在親歷親聞親見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與時俱進的現象習以為常,沒有絲毫的懷疑和猶豫。然而,從理性的高度認識與時俱進,從思想方法上做到與時俱進,卻要復雜難為得多。
與時俱進不是趕時髦,隨波逐流,時髦的東西由于同事情的本質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終究會變得不時髦,因而把趕時髦作為一種長期的追求和寄托絕對貽害人生;與時俱進不是滿嘴新鮮辭令、皮換骨不換,這不僅是膚淺,更有蒙混和投機的嫌疑。筆者體會,把握與時俱進,先要明確其含義:“時”即時代發展的總體趨勢,一定時空條件下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前進方向,人們普遍認同的體現時代特征的行為準則和共同向往;“進”即開拓進取的意念、潛力和干勁,創造力的發掘和運用;“與”和“俱”是相對一個過程而言的,是銜接“時”與“進”的橋梁和紐帶,不能簡單理解為“亦步亦趨”、“立竿見影”。時代變了,或產生新的事物,或使同一事物在新的時代具有新的特性和含義,我們的思想作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隨之發生變化是自然的,反之就是對客觀的漠視,將會被時代所拋棄,在趨勢面前吃虧。
與時俱進不僅體現了人們尊重變化、尊重規律、尊重事實的思想品格,對人們把握大局大勢、開拓局面、提升自己也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任何事物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而時代前進的腳步卻永遠不會停歇,必須使這些烙印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部分或整體地隨之變化;在時代發展的趨勢面前,否認它太幼稚,回避它太怯弱,唯有正視它、順應它、乘勢而上才是唯一恰當的選擇;把反映時代進步要求的事情作為自己追求的立足點,以此為標準,不時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堅決拋棄那些已與時代進步潮流相違背的事項,該忍痛割愛的忍痛割愛,該另起爐灶時另起爐灶;與時俱進的生命力在于創造,沒有創造就跟不上時代變化的節奏,與時俱進也將成為一句空話;而創造不是割斷同時空的聯系,而是一種在積累、對比、借鑒基礎上的揚棄和升華。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事物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量變,沒有量變的積累,質變不會從天而降。所以,我們要在流動中捕捉常住、在常住中看到流動,精于數、長于謀、善于斷。同樣,時代發展的趨勢不像寫在教科書上的東西那樣讓我們看得分明,時代前進的腳步聲也不像成千上萬之眾走起來那樣讓我們聽得真切。只有參與進來,始終置身于活生生的社會實踐之中,才能從心靈深處感受到“時”的變化的深刻和“進”的空間的廣大,才能自覺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