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一個身邊的真實案例。
小兩口結婚的時候,男生女生一起出資,買了一個小戶型的房子,大概套內面積只有50幾平米。因為兩個年輕人都是思想開放、不啃老也不算計較金錢的人,所以房子都是自己工作攢的錢買下的,沒讓家里的老人們出錢,因此力量有限,也只能買個這么小的。
現在生了娃,房子明顯不夠住了,兩人商量著把這個小的賣了,加點錢換個大一點的房子。不過囊中羞澀,單憑兩人經濟實力,換個90平米的房子還是有難度,于是女生和男生商量,想讓公婆出點錢贊助一下。
男生是家里的獨子,爸媽比較年輕,才50多歲吧,家里做生意的,有點積蓄。男生和爸媽開了口,誰知竟被拒絕了。理由是:我們的錢是用來給自己養老的,你們想換房子,應該靠自己去賺,而不是問父母要。
女生得知后不太高興,不過也沒生氣也沒鬧,只是淡淡地說:“你爸媽說得也有道理,他們沒有義務資助我們,我不怪他們。不過在我最需要的時候他們沒有施以援手,等到他們老了,我也只是做到表面言語上的關心問候而已,想讓我關心體貼,那也難。”
2
雙方都有一定的道理。
從老人的角度來看,把錢攥在手里是明智的。畢竟當今社會不肖子孫也挺多,人越老就得越有錢,手里有錢才有底氣。對于有些子女來說,老人有錢他們才有忌憚,畢竟對老人還有所圖、有所利用,才會打起精神來對老人好。
從女生的角度來看,結婚時男方父母沒出錢買房,也沒給多少彩禮,已經算是很淡泊名利的婚姻了。不求婆家出大力,至少在兒子兒媳需要的時候幫扶一下吧?婆家又不是出不起這個錢,而且又只有這一個兒子,錢不留給兒子還能留給誰?
3
婆家這個錢到底要不要花,我認為分人看。
如果兒子兒媳是專業啃老、 不上進沒能力,那自然不能把養老錢都搭進去。
如果兒子兒媳明事理,是孝順懂事的人,那么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他們幫助。畢竟,人到老了不僅僅需要錢,還需要人情的溫暖。
贍養老人有很多種養法,有的小輩能體貼細心,與老人聊天談心,帶老人看外面的世界,在意老人的心情愉悅和精神世界;有的小輩卻只能做到不違背法律,在最基礎的層面上不虧待老人,有的吃有的穿而已,要說什么經常探望、噓寒問暖、陪老人打發時間嘮嘮家常等等,那就別想了。
采取哪一種贍養方式,取決于老人和小輩之間的情分有多深。
老人可能會想:等我死了,錢都是你的。
“等我死了”,這是一個很客觀冰冷的事實。那個時候拿到錢,小輩可能不會感動,而只是覺得理所當然,因為那只是自然的繼承關系而已。而在活著的時候給他們錢,小輩會記得這份好,老人也更容易獲得在世時實在的感激與回報。
一句話,做活人人情,別做死人人情。
我就靜靜的 等你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