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只有一種形式,一見鐘情。所謂的日久生情,不過是權衡利弊。
所以愛是奢侈品,婚姻是生活品。
有些人一輩子沒愛過,但卻過了一輩子婚姻。
有些人愛了一輩子,但卻從沒走進婚姻。
日久生情的婚姻,感情可以慢慢培養,她感于他勤力賺錢養家,厚道老實,雖不溫情浪漫,但至少穩固可靠。而她雖不出眾,平平凡凡,不善打扮,在他看來既是持家有方,脾氣溫順,已然是做妻子的合適人選。就這樣了吧,生個孩子,即使丈夫不是那個讓人心動的他,即使妻子也不是那個談愛的人,但至少還有個孩子,有個盼頭,似乎還有奔頭。人生不都這樣過來的嗎?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這樣,你又何必持執念呢?
那個心心念念要找到真愛才結婚的人,至今仍單身。他(她)在堅持什么,有什么好堅持的,你在心里說。
真愛是什么?在生活中摸爬打滾了幾十年,你對真愛的理解已經從“兩個眼神霎時的交融,如同迸發出一股電流”進化到了“回到家妻子已經準備好了一桌熱飯菜”或是“臨近發工資的日子,他乖乖地把工資卡交給了我”。
結個婚而已,和誰結不都是一樣?都是茶米油鹽,今天你二姨生日要備禮,明天他(她)發小的兒子滿月記得隨個人情。
被徐志摩拋棄的張幼儀,在徐志摩死后,一直照顧徐父徐母,為其盡孝送終。后有人問張幼儀:“你為徐志摩做了這么多事,是因為你愛他嗎?”張幼儀回答:“我說不清什么是愛,如果照顧他家人叫愛的話,那我可能是愛他吧?!?/span>
張幼儀后來再嫁了一位蘇姓醫生,她對子女交代,以后自己的墓碑要刻上“蘇張幼儀”。在我看來,張幼儀對徐志摩早已無愛,那些善良的舉措,皆是出于品行良心和責任。
所以,生活和愛情沒多大關系。如果說不想戀愛的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得不到的人,那么當這個人變得可有可無,已不想再得到時,所有恐懼和患得患失都會消失殆盡,反而更能風輕云淡地面對人生。
婚姻的基石有很多,愛情只占很小一部分。
缺愛的婚姻能綿延不絕地持續,讓人精神不振卻也不能離;缺責任的、缺經濟的、缺感恩的婚姻,卻每每雞飛狗跳,不得安寧。愛情既然是鏡花水月,撲朔迷離,便只能拿出十二分的計算來對待婚姻,方稍顯對人生有所掌控之感。
徐志摩于妻子孕期之時斷然向其提出離婚,只為了要光明正大地追求林徽因。林徽因雖也對徐志摩心動,思量再三還是自己前程重要,轉身就嫁給了梁思成,留徐志摩空懷悵惘。而另一個對林徽因癡情不忘的才子金岳霖,終身未娶。
愛情屬性的人不適合婚姻,兩相比較,權衡利弊之后,愛情是小角色,當于大局前讓位。
也許,當初追你追得海枯石爛,天荒地老的人,你還只說了一句“我再想想…”,他(她)便轉身和別人步入了婚姻殿堂。你還擔心他(她)曾經愛你愛得深沉,無法自拔,到頭來是你自己不夠瀟灑。
而那個無法自拔,癡心守候,為你苦苦堅守的人,到頭來還不是孤獨終老。
花事不了
我就靜靜的等你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