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普遍重視大學生的寒暑期社會實踐,往往鼓勵大學生積極開展活動,服務于現實社會。對于醫學生而言,高校對于社會實踐的要求還有更深的立意,可以從立德、立志、立足三個層面來理解。
醫學生的教育特別注重立德樹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當醫學生步入神圣醫學學府的那一刻,當他們披上純潔的白大褂的那一刻,病人的性命和延續生命的希望就系于他們腰間。他們的社會職責在于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身。這是每一位醫學生所必修的思想道德課,是每一位醫學生都必須達到的思想道德高度。但是,對于醫學生而言,這些道德教育還是理論的、抽象的,道德內化同樣需要“實踐出真知”。除了學業上的孜孜不倦,醫學生的實踐參與同樣不容忽視。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接觸社會的機會,有助于醫學生對社會的醫療狀況有全面和正確的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自覺擁護黨在醫療領域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現實生活中摸爬滾打,體驗人間醫療百苦,才能對于自己的醫生職責有更深刻的認同。
醫學生的教育特別強調專業能力。社會實踐有利于醫學生從能力的定位、關聯和訓練角度,提高能力的專精水平。
首先是進行能力定位。社會實踐活動能讓醫學生看到自己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識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從而比較客觀地去重新認識和評價自我,逐漸擺正個人與社會、個人與民眾的位置,明確能力發展的未來目標。
其次是關聯學識能力。社會實踐有利于醫學生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接觸的實際現象進行對照和比較,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能力,激發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同時,只有學有所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才有繼續學習的動力和毅力。
最后是培養實踐技能。社會實踐活動能使醫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在實踐中不斷動手、動腦、動口,與各級各部打交道,達到技能操練的目的,培養和鍛煉實際的工作能力。這樣的實踐練習有助于獲取新的知識信息和社會反饋,讓自己更好地適應現實的社會需要。
醫學生的教育還需要突出社會融入。醫學生未來要從事針對人類的、旨在救死扶傷的職業,在校期間必須增加實踐接觸面,加速個體社會化。大學生往往偏向于校園內的學習和生活,相對缺乏對社會的了解,而社會的復雜程度,遠不是讀幾本書,聽幾次講座,看幾條新聞就能了解的,社會實踐活動就提供了寶貴的觀察社會的窗口。只有將社會實踐融入日常教學中,使醫學專業類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與社區、基層醫療單位聯動,不斷探索醫學生服務基層的新形式,才能培養出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現代醫學生,實現從校園到社會的順利過渡。不走向社會,知識永遠只能局限于書本,飛不出校園。社會實踐教會醫學生如何將所學的知識變現,轉頭過來,醫學生也會造福于社會,促進社會進步,所以醫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一個雙方互惠互利的過程。
綜上,高校對醫學生的社會實踐要求,體現出多重深意。醫學生應當理解這些良苦用心,并切實做好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與開展,讓它真正成為立德、立志、立足的契機,彌補單純校園生活在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不足。
高教課堂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