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視,大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動學生的創新創業,其中較為普遍的一種是“奶茶店式”創業。這種創業模式泛指學校或學院通過提供相應場所和一定的啟用資金供學生實踐操練,不過,其蘊含的創新創業能力訓練成分卻幾乎為零。值得思考的是,既然學校提供的這種創業支持無法有效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為何這種現象在大學中還是屢見不鮮?本文從創新創業的角度出發,從以下兩個方面作出分析:
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學開始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理論上,當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由傳統的大規模生產方式轉化為知識驅動的交互發展模式后,成熟的社會產業體系會拉動甚至倒逼大學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然而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產業轉型升級并未達到規模化的程度,社會中完成轉型升級的企業寥寥無幾,但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又十分龐大,這種“僧多肉少”的局面無論是對創新型企業還是大學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對于創新型企業比如華為來說,由于社會中缺乏成熟的創新產業體系,它只有與研究型大學合作才能保持領先地位,而對一般水平的大學根本無暇顧及。由于缺乏相應的社會孵化平臺的支持,大學開展創新創業無從下手,只能潦草地創造一些條件滿足學生創新創業。
從學校本身來看,其作為社會的燈塔應培養引領社會發展的人才。但囿于人才質量、自身組織與制度的慣性以及現有的評價制度,大學缺乏成為創新引擎的動力,其不愿也不能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開展創新創業以促進社會轉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普及化下,學生質量的下降和數量的增加令開展創新創業的難度加大。在現有學科制度下,受組織建制與知識體系的影響,大學開展創新創業的成本太高,需要創辦新的跨學科平臺來支持學生創新創業。但現有的評價制度將關注點仍是放在論文發表上,而創新創業的績效只是被作為加分項。在這種情況下,大學開展創新創業就類似于個人還未填飽肚子就想吃山珍海味。
總之,“奶茶店式創業”在大學中的流行更大程度上是為了應付的一種手段。欲想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等待社會產業轉型升級初具規模,又需要政府采取實質性的激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