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考研熱?
考研熱的字面釋義是考研成了一種風氣。而在學術上,尚無明確的定義。“考研熱”一詞,最早在1992年,就有學者指出,在大學校園里逐漸出現以報考研究生為標志的“學習熱”,而當時的相關數據是,某一所高校報名人數約達一千人。1994年,全國研究生報名人數達11萬。而近幾年,特別是2020年,全國研究生報考人數突破300萬,創歷史新高。因此,只根據報考人數的具體數量大小無法直接判斷是否為考研熱。在本文中,綜合報考人數、報考人數增長率和“報錄比”三個數據判斷。從2015年到2019年,除2015年較2014年報名人數減少,報名增長率為負;其余四年,報名增長率皆大于10%,報名人數逐年激增,而錄取人數也有所增加,報錄比穩定在(除2019年尚無數據)3:1左右。顯而易見,近年來,考研熱的熱度不減,反而越來越熱。
近年來,為什么考研熱會越來越熱?
2017年教育部發布《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從2017年開始,在職研究生考試納入統考,進行統一考試。更多的在職人員成了往屆考生,加入考研大軍。以2018年的數據為例,在報考人數里,應屆考生(131萬)和往屆考生(107萬)各自占據了“半壁江山”。
我國在1999年開始逐年加大普通高校招生規模,在2002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15%,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而到了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1.6%,已達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增長反映的是18~22歲這一年齡段的高等教育在學人數的增長。這也反映了越來越多適齡的青年能夠進入大學接受教育。最直接的數據就是高考錄取人數從2000年的221萬到2019年的820萬人。這也使得大學生畢業生的數量迅速增加,2020年大學畢業生達874萬。而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增加,必然影響考研的應屆考生數量增加。但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增加,越來越多的具有本科生學歷的勞動力涌入勞動力市場。而根據篩選假設理論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本科畢業生會更傾向于進入一級勞動力市場,去獲得工資高、工作條件好、就業穩定、升遷機會多的工作崗位;而不愿進入二級勞動力市場。這可能使得一級勞動力市場內部競爭加劇,而二級勞動力市場無人問津。雇主根據應聘者的學歷等教育信號進行篩選和選擇,而當一個崗位的應聘者人數增加,競爭加劇,具有更高含金量的應聘者更容易勝出,并逐漸發展成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以學歷作為第一道門檻。而本科生的學歷隨著本科生招生規模擴大,人數增多,就業競爭力逐漸下降。因此,有許多考生為了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而選擇加入考研的隊伍。
而相對來說,“名牌大學”的本科學歷比普通大學更具有競爭力。因此,對于很多普通本科高校的學生,想通過考研給自己去名校繼續深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