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綠樹陰濃夏日長,芳園新綻一枝香。在這激情燃燒的火紅七月,《滿庭芳苑》新欄目“芳苑詩評”正式開篇啦!
“芳苑詩評”旨在通過點評嘉賓的分析解說,引領詩友發現每期合輯的珠璣精華,力爭給讀者以引導啟發,給作者以鼓勵鞭策。
詩無達詁,文無達詮。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評詩作,均為嘉賓從當期合輯中自選而評,點評意見亦為嘉賓一家之言。被評當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贊同自可撫掌擊節,會心一笑;異議大可兼容并蓄,姑置勿論;點瑕還須虛懷若谷,以為借鑒。
愿“芳苑詩評”,評者盡心,作者舒心,讀者歡心!
2023年7月
本期點評嘉賓
趙寶海 沈鑒宇 喬長柱
胡顯祥 孫繼革 王志偉
何其三(安徽)
開箱
舊衣微泛黃,引我念思長。
回憶何風味,應多樟腦香。
趙寶海點評:微微泛黃的衣物,是思念之衣,是全息過往之物。樟腦箱中歲月陳化,焉能不帶樟腦香!衣物香,樟腦香,歲月香,詩歌香,思念更香!
沈鑒宇點評:題目“開箱”,容易讓人想起“開箱見別衣”(庾肩吾)、“開箱驗取石榴裙”(武則天)、“欲著別時衣,開箱自展轉”(毛奇齡)等古人詩句,這些詩詞多與“回憶”“思念”有關。果然,作者在起句以開箱見到“泛黃”“舊衣”作鋪墊之后,承句便進入了回憶這個主題。回憶是個大主題,看不見摸不著,寫起來不易。作者高明之處在于不直接寫思念誰、為什么思念,而是將問題聚焦到回憶的自身感受上、味道上。回憶到底有何味道呢?“應多樟腦香”。“樟腦香”可能化自張愛玲的《更衣記》,即“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不了解該化用也能夠大致理解該詩,但是如果了解該化用,則理解詩味又濃了許多。
王志偉點評:初看似平常,再看似有淚蒙眼。對于樟腦香,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但卻是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記憶。在那個物質艱難的歲月,使作者不能忘的應該不只是樟腦香,而是一些人,一些物,一段舊時光。而樟腦,只不過是作者借它生發而已。這首詩,在抒發作者感情的同時,也感動了經歷過那段歲月的讀者。
何其三(安徽)
與友賞花聊天
看花落蘚苔,勸我不須哀:
過去為過去,未來是未來。
趙寶海點評:“過去為過去,未來是未來”兩句,是哲人的思辨,是智者的襟懷,是詩人的靈動,融于一處,遂成佳句。
喬長柱點評:詩人賞花多寫花開,而寫花落者多含惆悵傷感。此詩與友賞花意在聊天,“勸我不須哀”,尚有深意。人皆知花開花落是常理,殊不知花落再開也是常理。同時,隨著春季的到來,花又重新開放,格外鮮艷。詩后兩句的道理,自然是水到渠成了。過去終將過去,未來終將到來。
何其三(安徽)
聽秋
才聞覺依舊,再辨感凄清。
若要知秋意,先聽葉上聲。
趙寶海點評:細膩的筆觸,層層遞進,落腳在樹葉上的聲音,由耳入心心知秋。此五絕,每個字都被凄清的秋色和秋籟浸染了。
胡顯祥點評:作者把視點聚焦于夏末初秋之際。本人學習理解為:全詩應該寫的是蟬,但無一“蟬”字,題目為“聽秋”有通感之妙,委婉含蓄。
何其三(安徽)
少女與花
紅裙一團火,旋右還旋左。
不是我看花,應為花看我。
趙寶海點評:“應為花看我”的“應”字表達的是十分肯定的意思,十分自信,是否比之古人“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更耐品咂?
孫繼革點評:如火紅裙,花前旋舞,少女如花,花看少女,儼然一幅活潑、漫妙、美麗的畫面。全詩渾然一體,轉結猶妙,正所謂“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應如是”。
周學鋒(北京)
垂釣
手把秋風聽暮蟬,長桿甩下自姍姍。
浮漂搖動由它去,不釣呆萌只釣貪。
沈鑒宇點評:在思想層面有高度和深度,結構嚴謹、頗具章法,選象造境信手拈來、清新雋永,用語明白曉暢、充滿生活氣息。起句“手把秋風”用語較新,與“長桿”聯系,隨即詩意貫通;承句“姍姍”應兼具“動作緩慢”和垂釣者“氣度飄逸瀟灑”兩層意思;轉句奇崛,既設懸念,又為全篇增加了跌宕起伏;結句豁然開朗,似刺非刺,是刺,則手段高妙,非刺,更加情趣盎然。
孫繼革點評:看似寫閑釣,實則寓深意,情趣、理趣相得益彰。結句一語雙關,與“姜太公釣魚”異曲同工,妙!
楊逸明(上海)
逛葑門橫街
聞名特地到橫街,小食飄香老店排。
吳系語音傳叫賣,蘇邦面點掛招牌。
不爭朝夕河流緩,已老生涯節奏偕。
來此何妨多逛逛,更宜竹杖與芒鞋。
沈鑒宇點評:葑門橫街原為蘇州市的一個菜市場,現在以特色美食聞名。作者來這里“逛”,似乎只是一件很尋常的事,但不尋常的是,小切口下展現了大內容,小事物中蘊含了大道理,小作品里體現了大藝術。首聯,用“小食”“老店”狀橫街特點;頷聯,用“吳系”“蘇邦”及“叫賣”體現地域特色和熱鬧景象;頸聯,不僅將目光對準了橫街旁邊的河流,而且結合自己已逾古稀之年的事實,道出了生活節奏應該慢下來、生命要素應該和諧起來的人生感悟,思想深度頓然體現(“偕”疑為“諧”之筆誤)。結句,作者引用了蘇子瞻的《定風波》中的“竹杖與芒鞋”,似不僅有到野外那種曠達、超脫的“出世”意味,更有不妨在橫街“市井”之中的“入世”意味。“大隱隱于市”,此之謂也。
喬長柱點評:此首旅游詩,給人以新鮮感。葑門橫街,乃是蘇州古老的街道,東西走向,至今仍保留明末清初枕河人家的風格。此地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從首頷二聯可知橫街特色小吃齊全,應有盡有。頸聯特指此街聲譽久遠,是一條充滿生活氣息的好地方。尾聯則化用蘇軾《定風波》一詞中“竹杖芒鞋輕勝馬”之句,說明來此逛街可體驗民間平民生活的樂趣,可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表現出了作者曠達超脫的心理狀態。
王志偉(山東)
老兵看抗洪
屏上八一格外鮮,以身作壩浪峰前。
軍裝櫥里綠猶在,恨我如今不少年。
沈鑒宇點評:立意較高,角度新穎,結構嚴謹,感情真摯。起句“屏上”扣題“看” 字,“八一格外鮮”,為后面埋下伏筆。承句“以身作壩”足見浪峰之險、抗洪英雄意志之堅,不免讓人熱血沸騰。果然,作者作為退伍老兵,見到此情此景,也想重披戰袍,沖到抗洪前線,但是回頭一看衣櫥,軍裝尚“綠”,自己已不再是青蔥少年,由此生“恨”。轉句的“軍裝”照應了起句的“八一”,“綠”字,則與“不少年”形成鮮明對比,動人心弦,頗有“廉頗老矣”之憾。一個“恨”字,卻整體給人以昂揚向上之感。
孫繼革點評:一句“恨我如今不少年”,老兵本色與情懷盡在其中。
金嗣水(上海)
閑坐
碧天云自由,不管夏和秋。
歲月知多少,光陰指縫流。
喬長柱點評:此首小詩以“閑坐”為命題,揭示出光陰的可貴,應該珍惜的深刻道理。云是自由的,不論四季如何變幻,它始終存在。人也是自由的,但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做無限的事情,是人應該追求的目標。光陰一去不復返,如果人不珍惜時間,它就會在“指縫”中流失,荒廢了美好的時光。
胡顯祥點評:起承轉合節奏分明流暢。慨嘆人生,詠嘆“人生易老天難老”這一千古命題。
周學鋒(北京)
漁夫
皂臉多波皺,猶聞海浪翻。
一筐梭子蟹,求學上路錢。
喬長柱點評:詩的前兩句直扣主題,漁夫黑色的臉龐掛滿了皺紋,卻不顧年邁體衰仍與海浪為朋。詩的后兩句,則進一步說明他為了生計是多么的不容易。梭子蟹,產量有限,經濟價值很高,不但營養豐富,而且有醫藥價值。讀了尾句才明白: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筐梭子蟹,并不是自己享用,而是為了滿足孩子上學的費用。讀此詩很容易使人聯想范仲淹《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看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詩的要旨,意在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關注,以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王志偉點評:起承轉合,環環相扣。前二句,極言漁夫臉色之滄桑,讓讀者感受到漁夫海上之艱辛,也為轉結做好了鋪墊。漁夫所做這一切是為了什么?轉結給出了答案:一些了了的魚獲,只不過是去湊兒女上學的錢。使讀者觀后,感受到底層的艱難,不禁嘆息。承句“聞″似可酌。
楊逸明(上海)
悼吳孟超醫生
救了人間命萬條,臺前手術不辭勞。
今聞裂膽摧肝事,百歲神醫放下刀。
胡顯祥點評:孟超,著名肝膽外科專家。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01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可謂“無雙國士”。作者情動于英雄,不僅表達了個人對國士西行的無限惋惜,同時,也代表了廣大國人對英雄的情感。
孫繼革點評:起句平地驚雷,動人心魄;結句痛已刻骨,韻味悠長。全詩收放有致,波瀾起伏,筆隨情走,渾然天成,自是好詩。
盧賢德(青海)
二塘溝觀景
村溪蹚過入山南,一壑松風卷翠嵐。
縱把危崖都踏盡,好花才睹十之三。
胡顯祥點評:作品起承轉合節奏明快,中規中矩,符合典型絕句章法。轉句鋪墊到位,結句起跳,推進一步,完成全篇要義。二塘溝有兩處:一處在青海門源縣,另一處在新疆鄯善縣。不管作者寫的是哪一個,點贊的都是祖國的大美風光。讓人想起臥龍崗那副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王志偉點評:又是溪又是進山,看遍了松風翠嵐又能怎樣?大自然的美那是無窮無盡的,只可能一睹為快,不可能一睹盡攬。在大自然前,我們永遠是渺小的。
何其三(安徽)
蘚石
綠蘚一團團,滿身舊創瘢。
憑他諳歲月,不作石頭看。
趙寶海點評:“不作石頭看”,乃因石頭被綠苔蘚包裹而鮮活,遂有能量穿透頑石,注入靈力而“諳歲月”,從而等同于有生命的物質。詩筆如造化,靈化一切物,那石頭恐怕要對詩人三叩其首了吧!
王明利(北京)
京華早秋
一葉梧桐消暑愁,披星戶外等閑游。
鳴蟲有韻浮云散,落木生香逝水柔。
賞月豪情須把酒,題詩奇想欲登樓。
依稀故舊秦川望,回首山河已是秋。
沈鑒宇點評:古今寫秋的詩太多,出新出彩很難,如略有新意或稍有好句便可稱善。從首聯可知,作者是“披星”夜游,此角度可取,內容更聚焦。頷聯對仗工穩,出句“浮云散”當有看開之意,對句“落木”“逝水”原為悲秋之象,但用“生香”和“柔”字來定義,當是出句看淡“浮云”情緒的延續,非常合理,增加了立意的高度。正是因為有頷聯情緒的鋪墊,才有了頸聯的“賞月豪情須把酒,題詩奇想欲登樓”,此當許為好句。把酒賞月,登樓題詩,在看似詩情畫意的表象下,已隱隱透出登高懷遠之意。果然卒章顯志,作者客居京華,想念的是“秦川”及那里的“故舊”。詩人貴在寫出讀者的心聲。如今客居京華人數巨多,懷鄉是共同的情愫,吾亦是也,故此詩也“于我心有戚戚焉”!
馬惠珍(北京)
鷓鴣天·七夕吟
兩小無猜竹馬親,一朝南北總牽魂。怕將舊事從頭憶,怎奈相眸已歲昏。 逢七夕,問冰輪。有情末必是雙人。此生各住江頭尾,喜鵲橋頭有淚痕。
沈鑒宇點評:寫七夕大多寫愛情,寫愛情大多寫情傷,但作者的情傷似乎更多更長。從“兩小”到“歲昏”,幾乎貫穿一生,令人扼腕。可貴的是,在不長的篇幅里,“有情末必是雙人”可許為好句,“此生各住江頭尾,喜鵲橋頭有淚痕”可許為好句。可酌處:“橋頭”似可改“橋邊”以避“頭”字重復為好;“兩小無猜”與“竹馬親”意思略顯重復。
儀述忠(山東)
讀東坡
誰被聰明誤,箴言趣味多。
惟情能破防,一泄是心河。
喬長柱點評:此首小詩說明作者讀過蘇軾著作對蘇軾是了解的。首句即化用蘇軾的名句“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洗兒》)。東坡先生是在諷刺權貴,意在說明不要表現自己的小聰明,以免橫遭妒忌,自尋煩惱。三句“惟情能破防”,可品味蘇軾《蝶戀花·春景》句“笑漸不聞聲漸俏,多情卻被無情惱。”詞中雖有傷感,但仍透出憐惜和喜愛,表現了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于現實世界。蘇軾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苦也有樂。但從詩詞中出現喜怒哀樂等詞句,無不體現個人的真情實感,成為不朽的杰作。
張偉進(河南)
晨
東邊日對西天月,一水紅霞映白蓮。
蟬與青蛙聲疊韻,爭為舞女奏和弦。
喬長柱點評:前兩句寫晨之表象,其景色顯靜且有色彩,盡收眼底。第三句寫聲,尾句寫動。此詩好在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只是第三句有不足之處,蟬,早晨不鳴,午時始鳴,鳥則晨鳴。如改為“鳥與蛙鳴聲疊韻”則更好些。
李建紅(河北)
老太婆年輕時給織的毛衣
挑落殘陽挑起星,纏綿經緯網紅繩。
多年之后壓箱底,只許收藏不許扔。
喬長柱點評:從題目中可知這件毛衣已保存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從年輕到老太婆,最少也有30年吧!起承句寫織毛衣的辛苦,從白天到夜晚都在織這件毛衣。三句轉,是寫現狀“壓箱底”,早已經不再穿它了。尾句“只許收藏不許扔”,物在!情在!不是舍不得,而是老太婆的辛苦勞動不能忘!
張弘(遼寧)
不老人生
已暮之年仍在忙,山川一覽覓仙方。
先攀岱岳觀滄海,再跨黃河賞艷陽。
濁酒無言牽夢久,清詩有味寄情長。
回眸過往何須悔,笑對霞輝筆正昂。
喬長柱點評:首聯“仍在忙”,忙中得趣,彰顯年輕心態。頷聯“攀岱岳”“跨黃河”“觀滄海”“賞艷陽”之句,與曹操《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頸聯“濁酒無言牽夢久,清詩有味寄情長”是對人生的感悟,也是對未來的想往。尾聯轉合,過往無悔,續寫好壯麗的人生。此詩語言流暢,對仗工整,勵人向上,充滿了正能量。
許景(福建)
錢塘潮
狂瀾拍岸大江開,萬馬嘶鳴何壯哉。
潮涌千鈞如海嘯,浪翻九仞過山來。
氣吞泰岳風雷動,威振昆侖神鬼哀。
亙古云濤成一曲,青峰為我作歌臺。
喬長柱點評:首聯起,“狂瀾拍岸”“萬馬嘶鳴”形象突兀,錢塘江大潮何其壯也!開篇即引人注目。頷聯承,“潮涌”、“浪翻”,如海嘯,似過山,氣勢恢弘,如臨其境。頸聯繼,“風雷動”“神鬼哀”,滾滾大潮不可逆轉,無堅不摧,有震撼之感。尾聯轉合,這大潮古往今來奔騰不已,它更像是起伏波動的音符和昂揚向上的進行曲,激勵人們奮發向前!此詩總體為好詩,但頷聯的“潮涌”“浪翻”、頸聯的“氣吞泰岳”“威振昆侖”似合掌,且頸聯與第三句“過山來”意有重合,當避之。
劉先森(重慶)
蘇幕遮·蘭亭懷古
進柴扉,神若鶩。小徑迂回,蘭草縈千樹。入眼青池鵝戲處,幾爪漣漪,濺得游人顧。 睹園林,觀宅墅。曲水流觴,遒勁蘭亭序。夢里依稀人在古。醉弄沙盤,欲與羲之舞。
喬長柱點評:蘭亭,乃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園林住所,與文人賢士修禊和書法相聯系。懷古詩多利用歷史遺跡及人物為題材,以懷念感嘆歷史興衰來表達自己的情懷和思想感情。上片描述蘭亭遺跡,“柴扉、小徑、蘭草、鵝池”等,一目了然。“幾爪漣漪,濺得游人顧”饒有風趣。下片作者因受“曲水流觴”“遒勁蘭亭序”等場景的感染,“夢里依稀人在古”,“欲與羲之舞”,完全沉醉于昔時的夢境之中,當為現代懷古之佳作。
史濟民(上海)
新荷葉·原意
綠蓋亭亭,暗香習習清陰。尾尾游鱗,葦塘流水深深。小荷玉立,露尖角、葉葉心心。隨風搖曳,宛然仙子飄臨。 忽憶當初,青裙一襲蘿襟。攜手依依,殷殷軟語輕吟。池邊散步,指荷花、說是知音。經年未見,不由遙念沉沉。
喬長柱點評:此詞所詠之物與詞牌相吻合,其原意可知。上闋,“小荷玉立,隨風搖曳,宛如仙子飄臨。”荷花初露尖角,是多么好看、動人?下闋,“忽憶當初”為之一轉,緊接著是“殷殷軟語輕吟,池邊散步”,其場景情真意切,令人難忘,及至尾句“經年未見,不由遙念沉沉。”該詞當為懷人佳作!此首詞疊詞多處可見,是一大特點,須知作者在用字方面,可謂是下了大功夫的。
彭瑞雄(江西)
念奴嬌·長城
隴云遼海,看龍蛇東去,萬里英色。垛堞狼牙刀戟嶺,古戌鐵墻銅壁。漢御兇奴,唐征突厥,殺虎東西北,堠煙烽火,十三關勒燕石。 遠去鐵馬金戈,北門鎖鑰,玉關春風碧。嘉峪駝鈴迎曉日,塞外柳楊羌笛。山海桃紅,居庸梅雪,萬國來賓客。干城王道,五千年漢家室。
喬長柱點評: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詠長城的詩詞很多,但大多都是寫具體某地,而此詞則不同,大氣磅礴,落筆如云。從地域來看,寫的是整個萬里長城,從歷史來看,寫的是自春秋到現代。上闋尾句“十三關勒燕石”用典。“十三關”,是長城自東往西的十三個關隘。“勒燕石”,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宋代陳宗傳《軍中行》詩中有“奇功勒燕石,芳名播千秋”之句。下闋尾句“干城王道,五千年漢家室”。謳歌長城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豐碑,和中華民族一致對外抗擊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及不畏強暴的不屈精神。
郭通海(北京)
登山遐思
凌絕觀秋色,山高無纜車。
悠悠云繞嶺,裁做幻游槎。
胡顯祥點評:作品妙在首尾:凌絕觀秋色,裁云做游槎。
曹憲閣(遼寧)
雨中觀荷
細雨荷亭畔,湖堤漫柳煙。
藍蜓盯萏角,紅鯉戲花前。
蛙鼓千層韻,珠盤萬莖蓮。
麗人依碧傘,并蒂水中天。
胡顯祥點評:一幅雨中小景:描摹精細、準確。尤以“珠盤萬莖蓮”為最。首聯與頷頸兩聯形成由遠至近、由虛入實的畫面。尾聯語義雙關,人耶、花耶?令人遐想。作品對仗工穩,意脈流暢。
任四維(湖北)
山村夏夜
月下池邊走,荷開意自閑。
浴涼風習習,聽洞水潺潺。
倦鳥鳴深樹,松濤吻大山。
滿天星閃爍,童子捉螢還。
胡顯祥點評:一幅山村夜景。月下蓮開、涼風洞水、倦鳥深林、山嶺松濤,連串的物象堆疊,勾畫出山村夏夜自然環境特點,“松濤吻大山,滿天星閃爍”,更加顯得環境的深幽空曠。
牛學(北京)
開卷有益
好書如益友,開卷獲新知。
溫故兢兢進,深專慎慎思。
惰勤憑自覺,得失與誰期。
文化修齡爽,霜頭樂不疲。
胡顯祥:活到老學到老。一個古稀老者孜孜以求的形象躍然紙上。
劉先森(湖北)
朝中措·白樺林
霜侵白樺倚長空,斜照一林紅。紫陌氤氳小徑,獨鐘鳳眼凝瞳。 虛懷軒豁,亭亭玉樹,無論秋冬。冷顧鵝黃殘葉,高枝且伴清風。
胡顯祥點評:詞詠白樺。精到之處在“獨鐘鳳眼凝瞳”句。對描寫白樺,當屬畫龍點睛之筆。
秦曉舟(山西)
高原銀柳
高原立盡未凄迷,縱使腰彎頭不低。
執意垂青霜或雨,只將風吼作鶯啼。
孫繼革點評:看似寫柳,實則寓人。我沒見過銀柳,但一個偉丈夫形象如在眼前。結句大好!轉句詩意略弱。
于敏(遼寧)
望廬山瀑布
一劍銀光破嶺開,飛流縫隙擠出來。
游人不曉當年事,絡繹皆因李太白。
孫繼革點評:前兩句描眼前所見,“擠”字猶好;后兩句寫心中所思,雖是猜想,但亦在情理之中,特別是“絡繹皆因李太白”,或許每個讀者都要會心一笑。
王靖(吉林)
小橋流水
一溪云水逐前塵,舊夢依稀幾入神。
縱是香風吹滿處,橋邊不見賞花人。
王志偉點評:前二句極言一“舊″字,“前塵″,“舊夢”。轉結,縱使有新花開了又如何?已經沒有了當年一起賞花的人。看到這里方知,前三句全是鋪墊,只為引出“當年那個人”。筆法老道。
郭通海(北京)
題采茶女
紅隱輕紗綠隱云,指尖飛落嫩芽新。
山歌都被風偷跑,卻叫鶯兒轉去吟。
王志偉點評:詩得一活字。起承寫茶姑工作的場景,無他。亮點在轉結。“山歌″能被“風偷”起,還能被“鶯″接過去,只有詩人的思維才能這樣想。
本期點評嘉賓簡介
趙寶海,黑龍江綏化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刊》子曰詩社常務理事,中國楹聯學會理事,黑龍江省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成員,黑龍江省楹聯家協會副主席,北大荒作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聯壇》《北大荒作家》副主編。出版《象外》(《詩刊》社編)《趙寶海作品集》《杯中山水》《云至堂集》《史志文稿》等詩文集十余部。獲“《詩刊》2020 年度陳子昂詩歌獎”“《中華詩詞》2016年度中華好詩詞”等獎項40多次。有作品勒石陜西黃帝陵等多地。
沈鑒宇,1970年4月生,豫人居京,中華詩詞學會理事。農業科教影視工作者,副研究館員,主持及參與各類科研項目100余項,發表論文20余篇,主編國家職業教育教材1部,參著圖書4部,榮獲中華農業科技獎·科普獎3次、中國電影“金雞獎”提名1次、北京市農業科技推廣一等獎1次等。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數字人產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科技聲像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
喬長柱,1951年4月生,北京市延慶區人。早年參軍,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國家機關干部,曾在北京市政府部門、國家部委等單位工作。中華詩詞學會、北京詩詞學會會員,創作詩詞作品千余首,各類刊物、書籍發表500余首,著《自得集》一卷。
胡顯祥,原籍黑龍江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某廠軍事代表,技術六級退休。中華詩詞學會、北京詩詞學會會員,北京詩詞學會原常務理事,北京《軍休之友》編輯,《南都風采》微刊顧問。
孫繼革,河北張家口人。1976年12入伍,從軍30余年。現為北京朝陽區軍休干部,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解放軍紅葉詩社社員,北京詩詞學會理事,北京朝陽區詩書畫研究會詩詞分會副會長、《雅風》詩刊編輯。解放軍紅葉詩社《紅葉》副主編。曾在全國、北京市和朝陽區組織的詩詞比賽中獲獎。
王志偉,男,1972年出生,山東威海人。退伍軍人,個體,威海詩詞楹聯學會會員,文登作協會員。作品散見于《中華辭賦》、《中華詩詞》,并多次全國性詩詞大賽獲獎。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
《滿庭芳苑》編輯部成員
主 編
蔡大營(若水人生)
編 委
馬惠珍 王通路 牛 學
劉志峰 喬長柱 李為民
秦曉舟 高慶森 符文彬 蔡大營
本期組稿
蔡大營
個人專輯鏈接
潘泓 范志曾 劉慶霖 楊逸明 高昌 武立勝 張桂興 李福祥 褚寶增 胡迎建 李樹先 李增山 沈華維 李文朝 范詩銀 何其三 姚天華 王繼權 熊東遨 何鶴 宋彩霞 雷海基 星漢 趙清甫 王國欽 鄧世廣 段維 張瑋 喬長柱 高慶森 隗合明 盧冷夫 周學鋒 武斌 趙元席 王力爭 李滿 李為民 竇建中 趙立吉 馬駿祥 劉林森 茹恩權 金嗣水 張愛芹 郭通海 郭慶澄 趙玉華 張友福 高大國 江保 李殿國 曹憲閣 王平 吳楠 楊學軍 盧曉良 張培義 王建勤 王海娜 金國旗 張淑敏
譚小香 杜繼凱 皇甫國 果志京 劉先森 張真慧 封明珍 薛紅峰 朱光國 紀建枝 黃新德 梁孝平 陳信國 李書文 石寶杰 雷經升 曾宜華 王志偉 武燕 蔣繼輝 朱思丞 陳素娜 王魯秦 劉愛紅 雪迎濤 王文海 余月清 張偉進 張祖明 鄭慎德 何正彪 劉志澄 李軼賢 張晏學 張貽璉 儀述忠 冀彥平 范勤 鮑林岐 陳爾柏 禹麗娟 童心 劉文淵 涂運橋 袁紹藻 吳仁華
王靖 于虹霞 王躍東 史玉民 蔣昌典 胡承林 王家友 潘振文 趙錫紅 徐中秋 霍慶來 劉月秋 符文彬 陳代南 陳宜浩 劉激揚 姚義建 姚泉名 胡延強 李青地 劉慶國 盧賢德 史玉民 苗鳳榮 張兆嵩 邱秀蓉 張士顯 夏正明 劉能英 胡建新 昝福祥 林建華 蔡捷 劉淑湘 翟向杰 陳旭榜 羅國勇 方書蘭 王吉勤 李婷
侯靜雅 柯有旺 劉彥濱 莊業松 傅瑜 蕭漢慶 陳春玲 何君 周致俊 王勤禮 趙傳法 李大安 康永志 許景 彭士昌 陳鎮 訾春英“詩劍長吟”往期精彩回顧:
北京軍休“詩劍長吟”特輯(3)兵老丹心猶可鑒,興多白發怯銜杯北京軍休“詩劍長吟”特輯(2)新詞蘸酒應發酵,詩入魚鄉也沸騰北京軍休“詩劍長吟”特輯(1)身心小酌春相續,詩劍長吟影不孤軍旅詩評往期精彩回顧:
軍旅詩評(1)戰旗有我幾滴紅芳苑詩評往期精彩回顧:
芳苑詩評(7)嘉賓點評《滿庭芳苑》(645期)作品芳苑詩評(6)嘉賓點評《滿庭芳苑》(644期)作品芳苑詩評(5)嘉賓點評《滿庭芳苑》(642期)作品芳苑詩評(4)嘉賓選評《滿庭芳苑》(641期)作品芳苑詩評(3)嘉賓選評《滿庭芳苑》(640期)作品芳苑詩評(2)嘉賓選評《滿庭芳苑》(639期)作品芳苑詩評(1)嘉賓選評《滿庭芳苑》(637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