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家長們在訓練過程中經常會犯的錯誤,避免一錯再錯。
用強化物誘導孩子訓練
我們在孩子訓練時,肯定少不了強化物,但是家長們經常會忘了,強化物應該是在孩子做出正確反應后給予他的獎勵,讓孩子知道什么時候做對或達成目標,久而久之,當再遇到類似情況時,孩子自然就會知道怎么樣的表現才是合適的。
但很多家長卻把強化物當成了吸引物,想通過強化物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這樣做會造成區辨錯誤,孩子會因為有強化物才配合訓練,對強化物造成了過分依賴。這樣不利于我們后面撤除輔助。
強化物有三個特點:
①行為之后出現;
②緊緊跟著行為;
③能夠增加該行為在日后出現。
所謂行為之后才出現,就是明確指出強化物是完成行為之后才能得到的,不是被看到、猜到的。
如果出示了強化物才能誘導孩子開展訓練,那就需要額外加上強化物視覺刺激,才能讓孩子出現目標行為。
對問題行為進行了強化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就會對孩子給予較多的關注,比如有的時候,孩子提要求,家長沒有答應,隨后孩子會哭鬧等,家長想阻止孩子哭鬧,往往會答應孩子的要求,這會讓孩子認為哭鬧就是正確提要求的方式,這也會對孩子的問題行為進行了強化。
所以,家長應該明確的是,干預的重點要放在孩子的正確行為,而對于孩子的哭鬧等問題行為,在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給予過分關注。或者可以加以引導,讓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表達。
下達指令未輔助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下達指令之后,孩子不做反應或聽而不聞,家長往往就會反復發指令,并且語氣會越來越嚴厲,音調隨之變得更高,甚至還會對孩子加以譴責,但孩子依然對家長下達的指令無動于衷。我們通常叫這些指令為空指令。
這樣會造成家長的指令對于孩子來說沒有用處,對指令和語言、社交信號等不敏感,而且會覺得一直在被要求做什么做什么,久而久之會抗拒,家長還會覺得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
所以,給孩子下達的指令一定要做到,孩子第一遍沒有執行,當第二遍指令下達后,經過了反應時間,孩子依然沒有做出反應或做錯了,家長就要及時給予輔助,保證孩子做出的反應和指令一致。
輔助不及時
很多家長會有一個疑問,同樣的指令,為什么孩子會愿意聽老師的,卻對家長說的無動于衷呢?
其實,這就是輔助不及時造成的。家長在開始的時候,發出的指令沒有讓孩子必須執行,后來,孩子會發現,爸爸媽媽的指令自己做不做都可以,所以他就會選擇不做。
而當孩子接觸到老師的時候,老師通常都會嚴格要求他完成指令,當孩子發現自己以往在家長身上的“招數”不太好用時,通常都會選擇聽從老師的指令。
面對這種孩子不聽指令的情況,家長要切記下達指令后一定要孩子完成,孩子不想做或不會做的時候,就要及時給予孩子輔助,并在完成后及時獎勵強化。
泛化不足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在機構跟著老師可以做到的任務,在家跟著家長卻做不了。孩子在課堂可以完成的任務,過了幾天似乎就都忘光了。很有可能是缺少了泛化環節,或者是泛化不足導致的。
泛化是指由具體的、個別的擴大為一般的。比如孩子在家長,在老師面前能完成的行為,也可以在別人面前完成。僅僅依靠機構和家庭中的訓練在泛化方面存在局限。
缺少泛化,孩子的適應能力會有明顯的局限性,不愿意或不會在生活中靈活使用。
所以,除了新課業中要穿插大量的“精熟”作為泛化之外,自然情境教學部分、游戲課,甚至居家生活中都要大量泛化。
急于求成
有時候,家長過于高估孩子的能力,許多任務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之外,孩子當然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依然堅持重復下達指令,期望孩子能夠完成。
結果卻讓孩子屢屢受挫、迷茫甚至憤怒,所以也會出現“不配合訓練、一訓練就哭鬧”的情況。
其實,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就應該根據孩子各項能力的具體情況,調整項目的難易度,并立刻給予孩子輔助,幫助孩子完成任務。
自閉癥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普遍較差,很多看似簡單的任務,他們卻很難完成,所以家長們總會很苦惱。
但是,很多家長一旦開始干預,就想立刻讓孩子的情況變好。但這是不現實的,自閉癥本身難以完全治愈,更需要家長的耐心和有針對性的訓練。在給孩子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家長切莫急于求成,一定要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具體情況,按照孩子的進度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