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歷史小說寫作素材】
寫作:認識印度歷史


  1947年以前,印度的歷史疆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1947年以后的歷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國現有的領土。中國史籍《史記大宛列傳》稱印度為身毒;《后漢書西域列傳》等稱其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始稱印度。

  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見印度河文明)。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后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征在于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祗薩羅、跋祗、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制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于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滅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后,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里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并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笈多王朝崛起于貴霜廢墟。奠基于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戒日王時期(606~647)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中世紀印度(750~1757)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婆羅門教的形式從各地政權出發向部落地區發展,對部落居民進行同化。至8世紀,印度幾個重要地區的部落的同化過程基本告成。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業、財政方面具有雄厚實力。8世紀的商羯羅(788~820)創立了吠檀多哲學,恢復了佛教之前的對梵天的信仰。多種有神論教派由此派生。信奉濕婆神者為濕婆教派,信奉毗濕奴神者為毗濕奴教派,統稱印度教。印度教寺院為培養婆羅門種姓子弟的最高學府。印度教不僅是中世紀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區域王國的政治經濟支柱。梵文作為古代書面語在中世紀仍沒有滅絕。在民間開始流行區域性的語言文字。區域語言相傳至今,成為現代按語言劃分行政區域的基本依據。

  中世紀印度,區域王國林立,強國控制弱國,小國依附大國,依附關系變化無常。一國之內,王權、政權、地權、賦稅征收權的分散是印度封建制的特色。

  8世紀初,戒日王統治下的卡瑙季王國衰落。國都曲女城被認為是北印度霸權的象征。為此,8世紀強盛起來的帕拉、普拉蒂哈拉、拉喜特拉庫塔等三大王朝從770年起就開始進兵爭奪曲女城。曲女城多次易主,戰爭時起時息,持續約200年。

  中世紀任何強國如欲控制德干北部,必須同時占有東海岸和西海岸。遮婁其和帕拉瓦是德干高原上在7世紀強盛起來的國家。兩國交戰數百年,終于兩敗俱傷。

  穆斯林的早期入侵712年,穆罕默德比因卡西姆統率阿拉伯軍隊攻占達里巴爾,然后占領信德地區。不久被當地居民擊退。1001~1024年,伽色尼王朝國王馬赫穆德入侵印度達12次之多,吞并以拉合爾為中心的旁遮普地區,從此旁遮普成為穆斯林地區。12世紀后期,阿富汗廓爾王朝控制西北印度。

  德里蘇丹時期(1206~1526)1206年,廓爾王朝統治德里的總督庫特布-烏德-丁艾巴克自立為統治印度的蘇丹,建立奴隸王朝,定都德里。穆斯林入主印度,這在印度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除短暫時期外,德里蘇丹實質上不過是北印度一個最大的區域王國。除德干北端的省區政權外,蘇丹在南印度的政權機構,都為時短暫。在14世紀上半期,蘇丹政權就不得不撤出德干。接著印度教徒建立了維賈亞納加爾王國,穆斯林建立了巴赫馬尼王國。蘇丹于15世紀初解體后,獨立王國林立各地。

  莫臥兒帝國時期(1526~1858)莫臥兒帝國統治集團原是蒙古-突厥族后裔,16世紀上半期入主印度。16世紀下半期版圖得以擴大,除南印度外,東起阿薩姆,西至阿富汗東陲均并入莫臥兒疆域,莫臥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738~1739年,波斯勢力入侵北印度。1748~1767年期間,阿富汗勢力入印搶劫,帝國奄奄一息。1761年帝國統治范圍縮小。1764年被英軍擊敗于布克薩爾。1803年德里一度被英軍占領。1759~1858年,莫臥兒帝國名存實亡。英國在消滅了馬拉特(見馬拉地人)勢力(1818)以后,于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時正式滅亡了莫臥兒帝國(見莫臥兒王朝)。

  近代印度(1757~1947)從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成立(1600)_起到它在印度占有統治權時(1757),有一段早期殖民掠奪史。這段歷史在年代上屬于印度中世紀末期,但它的時代性質則屬于殖民統治的早期。

  英國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掠奪(1600~1757)葡萄牙人收購印度的香料在西方銷售,獲得厚利。繼之而起的是荷蘭。1600年12月31日,英國為了同荷蘭商人競爭而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1623年英荷達成默契:荷蘭壟斷東印度群島,英國壟斷印度次大陸。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09年續領特許狀時,取得了5項特權:掠地鑄幣、筑城養兵、締結盟約、宣戰媾和、審理刑事民事案件。后來,東印度公司的中心從西海岸轉移到孟加拉。在這個時期內東印度公司的活動主要是為建立政權準備條件。1765年東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爾、奧里薩的收稅權,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財政和軍權,間接掌握了行政權。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后,工業資本家力圖控制印度,以使英工業品暢銷印度各地。所以,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也是英國在印度擴張領土最突出的時期。在55年內(1763~1818)英國在印度直接進行過30次兼并土地的戰爭。在52年內(1766~1818)英國與印度地方政權簽訂過23次割地條約。它在50年內(1765~1815)解決了歐洲其他國家在印度絕大多數的據點。

  1818年6月,馬拉特勢力覆滅。拉賈斯坦、中印度、卡提阿瓦半島的一些首腦都承認了英國的主權。除旁遮普和信德外,英國已經控制整個印度,印度成了英屬印度帝國。1818年后,殖民統治基本上處于鞏固政權時期,但是也還有過兩起兼并高潮。第一批被兼并的是信德(1843)和旁遮普(1849),英國殖民地疆域就達到了防范沙俄南下的天然界線。

  另一批被兼并的土邦是貝拉爾(1853)和奧德(1856)。貝拉爾是理想的原棉供應地,奧德是理想的英國棉織品的銷售市場。英國用“絕嗣喪權原則”兼并的土邦有薩塔拉(1848)、那格浦爾(1853)和詹西(1854)。最后階段的兼并引起了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這次大起義后,英國正式結束了名存實亡的莫臥兒王朝,也結束了東印度公司。1858年頒布的英國女王詔書開辟了一個新的統治方式。

  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858~1947)1858年后,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在印度的最高機關是印度政府。印度政府由印度總督及其執行委員會組成。印度總督稱為參事會總督,又稱副王,由英王任命,任期5年。總督的執行委員會成員6人,任期5年,也由英王任命。外交部部長由總督兼任,其他各部由執行委員會分配。立法工作由執行委員會的擴大會議進行。擴大會議的成員有在職官員、應邀人士和當選人士。全印度分13省,其中五大省為孟加拉、孟買、馬德拉斯、旁遮普、聯合省。省有級別,級別差距很大。馬德拉斯和孟買的省督及其執行委員由英王任命。全印度的土邦約有700個。大土邦只有海得拉巴、邁索爾、巴羅達、“克什米爾和查謨”。英國對土邦有嚴密的監督制度,嚴禁國內外結盟。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掠奪和剝削1702~181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貿易、直接掠奪、實行以柴明達爾為對象的永久性在此建立商站土地整理等方式對印度進行殖民掠奪和剝削。19世紀中葉,田賦約占東印度公司總收入的2/3。

  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工業資產階級的成長,1813年英國議會取消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貿易壟斷權。從此,印度逐漸成為英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1833年英國議會作出決定,準許英國人在印度經營種植園。這是英國把印度直接變成它的原料產地的開始。從19世紀中期起,英國資本開始輸入印度。19世紀后期,英國對印度的投資主要限于鐵路、水利和種植園。其中以鐵路為主(始于184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資本大量進入印度的工業部門。印度成為英國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的結果,使印度的大量財富流入英國。史書稱之為“財富外流”。

  印度資產階級的形成和發展從19世紀中葉起,印度開始發展民族工業(主要是紡織工業。70、80年代,在西印度的孟買和艾哈邁達巴德形成了第一批工業資產階級。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印度已形成了第一批民族資本壟斷集團。

  印度的商業資本從19世紀后期轉入民族工業。英國的工業品已經占領了印度的市場,而英國的財政資本又支配了印度的主要工業部門和金融系統。此外,英國還控制了印度的交通、運輸、外貿、稅收。因此,印度資產階級在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時,同英國在經濟上的矛盾是十分尖銳的,但印度的民族工業還是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隨著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增強,他們要求參政,要求獨立地掌握財政、國防和外交,而英國殖民當局不僅寸權不讓,而且利用國家機器鎮壓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是由愛國封建主領導的最大的一次民族斗爭。前后歷時兩年(1857年5月~1859年4月),波及北印度、中印度和南印度的廣大地區。起義之后,英國調整了對印度的殖民政策:印度政府的控制權從英國東印度公司轉到英國女王手里;徹底改組了軍隊,增加了英屬印度軍隊中英國兵的比重,并直接控制炮兵;對印度的土邦由兼并改為支持;加強了鐵路、電報等的建設工作。

  印度資產階級啟蒙運動隨著西方教育輸入印度,19世紀20年代印度出現了一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成了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先驅,其杰出代表是R.M.羅易。印度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是結合印度教改革運動和資產階級的政治改良運動進行的。

  19世紀20年代興起的印度教改革運動,一直持續到80年代,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資產階級的啟蒙運動。其目的是用資產階級的神學世界觀代替舊的神學體系,以適應資產階級的需要。

  印度資產階級的政治改良運動在進行印度教改革運動的同時,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張,進行以局部改良為目標的政治運動。他們要求在印度逐步實行代議制;要求降低土地稅和鹽稅,減少政府的行政、軍事開支,發展民族工商業,興辦公共工程和交通事業,大力發展技術教育。19世紀60、70年代,資產階級爭取政治、經濟改革的要求已逐步理論化。1885年12月28日,在孟買成立了全印統一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印度國大黨。印度國大黨的成立標志著印度的資產階級民族改良主義運動已由分散走向統一,由地區性發展為全國性。

  第一次民族解放斗爭高潮(1905~1908)這次斗爭的直接原因是反對英國分割孟加拉。國大黨溫和派領導人最初和極端派領導人一起發動和領導運動。以B.G.蒂拉克為首的極端派在運動興起后,就提出斯瓦拉吉(自治)、斯瓦德希(自產),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4點綱領,力爭把運動引向革命道路。1908年運動被鎮壓下去(見印度民族獨立運動)。

  第二次民族解放斗爭高潮(1919~1922)國大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始終支持英國,希望換取戰后的印度自治。大戰結束后,殖民政府不僅繼續執行戰時軍管法令,而且還增訂了新的鎮壓法案,即羅拉特法。1919年2月間,M.K.甘地發動和平抵抗運動并號召于4月6日舉行總罷市反對新的鎮壓法案。4月13日發生阿姆利則慘案,民情激昂。從此,甘地轉變對英國的態度,由基本合作轉向基本不合作,并于1920年改組國大黨。同年國大黨決定使用和平和合法手段爭取自治。從1921年底到1922年2月12日,甘地親自領導群眾運動。

  第三次民族斗爭高潮(1928~1930)1927年底J.尼赫魯從歐洲回國。同年國大黨作出決議:以完全獨立為斗爭目標;抵制英國的西蒙調查團;國大黨加入國際反帝聯盟;尼赫魯和S.C.鮑斯先后任國大黨總書記。甘地再次親自領導大約持續3個月(1930年2月~5月5日)的和平抵抗運動。在這個時期里,甘地組織了反鹽法運動。他堅決反對一切自發的群眾斗爭。甘地所領導的反鹽法和平抵抗運動于4月6日開始,5月5日因甘地被捕而中止。從1930年6月到1931年3月被判刑的和平抵抗者達9萬人;到1933年3月底在押政治犯達12萬人。這次斗爭高潮起于1928年初,止于1930年5月,持續約26個月。

  第四次民族斗爭高潮(1945~1946)1945年印度出現印度教徒與伊斯蘭群眾一致行動的征兆。1946年2月18日孟買皇家印度海軍海員的罷工發展成印度皇家海軍起義。事變的第2天(2月19日)英政府即派遣內閣特使團來印度談判。1947年2月20日,英國宣布決定在1948年6月前移交政權,接著提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該方案規定,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于1947年8月14日和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從此告終。

  殖民統治的歷史遺留問題英國殖民統治影響后來政治最重大的歷史遺留問題是教派政治和英國對中國西藏的侵略野心。

  把教派對立變成教派政治是殖民統治的歷史產物。1857年民族大起義后,英國用報復的態度對待穆斯林,單在德里就絞死2.7萬名穆斯林。到了70年代英人對穆斯林的態度稍有轉變。1905年英國殖民當局實行孟加拉分治,穆斯林民族運動發生分裂。1906年全印穆斯林聯盟成立,擁護孟加拉分治,要求殖民當局給予穆斯林以公職保證。《1909年印度政府組織法》(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增加印度帝國立法參議會和省級參議會民選議員名額,實行分別選舉;穆斯林組成單獨選區,在穆斯林選區,只有穆斯林可以當選。從此,教派政治成為政治制度,民族運動遭到分裂。1932年3次圓桌會議后,英國政府提出《教派名額裁定書》,作為滿足教派主義政治要求的嘗試。1936年穆斯林聯盟根據有關法令按教派利益準備1937年的選舉。1940年3月23日全印穆斯林聯盟會議通過《巴基斯坦決議》。殖民統治產生教派政治,教派政治不可避免地導致印巴分治和一切教派相互對抗。

  關于麥克馬洪線另外,英國從19世紀40年代起就企圖由北印度進入中國西藏。1885年,在印度的英國官員組織力量企圖武裝進入西藏,在藏族人民的反對下遭到失敗。當時,西藏成為英、俄兩強爭奪中亞和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的一個重要部分。1903年英國從印度公開派兵遠征西藏,1904年8月3日到達拉薩。英國代表H.麥克-馬洪于1914年3月24日在印度德里與西藏地方當局代表秘密換文,在附圖上標出藏印分界線,該線被稱為麥克馬洪線。此線把歷來屬于中國的9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劃歸英屬印度。1929年出版的《艾奇遜條約集》第十四卷記載了那次秘密換文經過以及1914年7月3日西姆拉會議的經過。1939年,英國在印度供職的官員又篡改了《艾奇遜條約集》上原有的記載,造成了文獻上的極大混亂。這就為以后解決中印兩國的邊界問題留下了隱患。

  1947年印度獨立是印度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從此印度走上了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印度簡史
分析:一部電影引發的血案,《帕德瑪瓦特》為何讓印度陷入暴亂!
曾為一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何分裂?除了宗教,還與兩因素有關
15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的印度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紀末)
【印度近代史】印度近代歷史大事年表 印度近代歷史資料文化介紹
印度歷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错那县| 长兴县| 平安县| 麻阳| 军事| 兴安盟| 大邑县| 曲阳县| 泌阳县| 台中市| 临高县| 麻阳| 翁牛特旗| 汝城县| 海城市| 井冈山市| 华阴市| 大连市| 普兰店市| 罗山县| 中江县| 长寿区| 定结县| 马关县| 娄烦县| 锡林郭勒盟| 昌吉市| 平乡县| 彰武县| 沁水县| 奇台县| 武功县| 蒙自县| 岳阳县| 永福县| 资中县| 南溪县| 玉山县| 都昌县|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