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首先在大澤鄉組織武裝反抗暴秦的起義。陳勝吳廣的起義軍迅速發展壯大,不僅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武裝政權(張楚政權),控制了大片的土地,而且曾一度攻入函谷關,差點打到秦帝國的都城。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燃起的星星之火,迅速成為了燎原之勢。各方勢力受陳勝吳廣起義的啟迪和影響,也紛紛武裝組織起來,或各立上頭,或自立為王。于是,剛剛實現統一不久的中華大地,重新陷入混戰之中。秦末,簡直又成了一個亂世。
秦末亂世有多亂,我們只要看看后來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就可略知一二。據《資治通鑒》記載,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接著便大舉進行分封:封劉邦為漢王,封章邯為雍王,立司馬欣為塞王,封董翳為翟王,封魏王豹為西魏王,立申陽為河南王,封韓成為韓王,封司馬為殷王,封趙王歇為代王,立張耳為常山王,立黥布為九江王,封吳芮為衡山王,封共敖為臨江王,改封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立臧荼為燕王,改封齊王田為膠東王,立田都為齊王,封田安為濟北王。
事實上,這十八路諸侯還不是秦末武裝的全部。如齊國 田榮、陳馀等因為得罪項羽而得不到分封還有不少,還有像武臣、田儋、景駒等撐不到“革命”勝利的武裝也有不少。另外,由于武裝規模不上檔次,達不到封侯拜相標準的更是多如牛毛。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中稱,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后,“ 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大秦帝國成立之初,秦始皇與大臣們探討帝國政體的問題,丞相王綰等認為大秦帝國應該學習古人,實行分封制;而當時還是廷尉的李斯則認為,大秦帝國應該與時俱進,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眾所周知,秦始皇后來聽取了李斯的意見,在大秦帝國推進郡縣制。
我們在以前曾經探討過,秦始皇推行郡縣制,不單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且還為了防止類似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戰亂不休的悲劇再次上演。但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秦帝國推行郡縣制僅僅十來年,天下便又重新回到了類似戰國時期的戰亂之中。 讀史至此,我們不禁要問,分封制與郡縣制,到底孰優孰劣?
關于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優劣問題,采取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認識方法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們應該客觀來看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優劣。
分封制在古語里稱"封建",是指天下共主或中央王朝讓出一部分領地和政權,交由宗族姻親、功臣子弟或前朝遺民分等封邦建國的一種政治制度。分封制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都實行分封制。其中,周朝是分封制的成熟期。
郡縣制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出現,但真正在全國推進卻是在秦朝,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秦始皇在秦帝國建立之初“廢分封,行郡縣”。秦朝之后,漢、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朝代,雖然對“郡縣”二字的稱呼、叫法有所不同,但那只是舊瓶裝新酒郡,換湯不換藥, 本質上都是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也就是說,在中國歷史上,郡縣制實行了兩千一百多年。
當初,李斯在建議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時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親屬很多,可是他們的后代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就像仇人一樣,諸侯之間彼此征戰,周天子也無法阻止。現在天下靠您的神靈之威獲得統一,都劃分成了郡縣,對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讓天下人沒有邪異之心,這才是使天下安寧的好辦法啊。設置諸侯沒有好處。”
秦始皇也說:“以前,天下人都苦于連年戰爭無止無休,就是因為有那些諸侯王。現在我依仗祖宗的神靈,天下剛剛安定如果又設立諸侯國,這等于是又挑起戰爭想要求得安寧太平,豈不困難嗎?廷尉說得對。”
可見,在秦始皇和李斯看來,分封制是導致天下戰亂的根源,而郡縣制有利于維護王朝存續。那么,現實情況真如秦始皇和李斯所言嗎?
我們應該明確,封建時期,導致戰亂的根源不是制度而是人,不是分封制或郡縣制而是封建統治者。秦始皇和李斯把封建戰亂的根源歸結為分封制,顯然是不正確的。所以,討論分封制、郡縣制與戰亂的關系,我們只能說,實行分封制與實行郡縣制,哪一種更容易引發天下戰亂?
誠如李斯所言,實行分封制,所分封的宗族或功臣子弟,在延續多代之后,原本親密的關系將會逐漸疏遠,甚至出現諸侯相互攻伐的現象。但請注意,李斯所說的分封制出現諸侯相互攻伐,是在延續多代之后。也就是說,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制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王朝的統治。
歷史上所謂的“漢承秦制”,事實上漢朝并非全盤照搬秦朝制度。比如在郡縣制這個問題上,漢朝在建立之初便作了變通,實行郡縣制與和分封制并存的制度。而這樣的并存制度,也確實維護了漢朝的統治。漢高祖之后,以呂雉為首的呂氏集團篡權未能成功,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分封在外的劉氏諸侯王起兵勤王。
反觀秦王朝,秦始皇實行徹底的郡縣制,秦二世又大肆殺戮皇室宗親,等到秦末反秦武裝鵲起,沒有一個宗親有力量站出來維護秦帝國的統治。而秦帝國所倚重的那些郡守們,除了三川郡郡守李由等少數郡守與秦帝國有些沾親帶故,奮力抵抗反秦武裝外,其他的數十位郡守,或任由反秦武裝肆意妄為,或干脆自己也加入了反秦的隊伍。
比如會稽郡守殷通以及沛縣縣令,這兩個人原本都是大秦帝國的臣子,但他們眼看著各地反秦武裝迅速發展壯大,不僅沒有想辦法鎮壓,反而串通項梁、項羽、劉邦等,準備加入反秦的隊伍。后來他們雖然被項羽、劉邦所殺,未能加入反秦武裝,但我們通過他們還是可以看到秦帝國實行郡縣制之下的臣子對秦帝國的態度。
陳勝手下的周文,帶著一個將軍印,一路邊走邊發展反秦隊伍。當他抵達函谷關時,起義軍隊伍竟然多大數十萬,輕易攻入函谷關。周文之所以能夠得以迅速發展,除了“反抗暴秦”這面旗幟外,沿途的郡守、郡丞、郡尉等人不作為恐怕也難逃干系。
那么,沿途的郡守、郡丞、郡尉等為什么不作為?關鍵原因就在于這些人沒有主人翁意識。這正是郡縣制的弊端。
在郡縣制之下,郡守、郡尉,乃至帝國所有的大小臣子,他們與帝國的關系,就像我們現在的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企業效益好,他們頂多多點福利;企業效益不佳,他們大不了被炒魷魚,拍拍屁股卷鋪蓋走人。而出力鎮壓反秦武裝,危險系數絕非企業效益不佳可能被炒魷魚那么簡單,那是隨時可能掉腦袋的事。
對于郡守等秦帝國的臣子來說,秦帝國跟自己實際上沒有太大關系,甚至有人可能會認為,秦帝國是秦二世的帝國,不是我某某人的帝國,秦帝國倒了,我換家企業便是,何必拿自己的腦袋去為秦帝國出力鎮壓反秦武裝。
總之一句話,在這種思想狀態之下,沒有人愿意拿自己的命去維護秦帝國的統治。于是,秦帝國徹底實行郡縣制的弊端顯露無遺。
秦帝國之后的各個朝代,在王朝成立之初,基本上都采取郡縣制與分封制并存的制度。這些王朝之所以實行郡縣制與分封制并存的制度,便是吸取了秦帝國迅速滅亡的經驗教訓。即他們的開國之君看到了實行郡縣制的弊端,分封制比郡縣制更加有利于維護剛剛成立、根基不穩的王朝。
另外,從王朝存續時間長短來看。在中國歷史上,實行分封制的夏、商、周三朝中,存在最短的是夏王朝,存在了442年,周朝則存在了八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而在實行郡縣制的各個朝代中,最短的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僅僅存在了14年,最長的是漢朝,存在了427年。
比較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存在時間的長短,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所有實行郡縣制的朝代中,存在時間的漢朝,還不如實行分封制的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夏朝。 這種現象能否說明,實行分封制比實行郡縣制更加有利于維護王朝的存續?
當然,分封制也不是沒有弊端。漢朝的“七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軍鎮割據”、明朝的“靖難之變”、清朝的“三藩割據”等,都是歷代王朝實行郡縣制與分封制并存制度而產生的后遺癥。但相對于秦帝國的速亡,這些后遺癥又算得了什么?況且,在各個王朝根基牢固之后,這些后遺癥最終也基本上被消除了。令人遺憾的是,各個王朝在消除分封制的后遺癥之后,又全都走上了秦帝國那套徹底實行郡縣制的速亡模式。
最后我們總結一句話,封建社會里,在郡縣制之下的臣子,就像給企業打零工的普通工人;而在分封制之下的臣子,就像擁有企業股份的員工。郡縣制與分封制,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文/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