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相信有許多人聽說過陜西鳳翔縣,這個位于陜西關東平原的小縣城,因為地下埋藏著極其豐富的古代文物而聞名全國,而鳳翔縣眾多的古跡當中,要數(shù)18座先秦帝王的陵墓最為引人注目。而這18座帝陵當中,又要以秦公一號大墓為最,這座規(guī)模空前龐大的帝陵創(chuàng)造了中國考古史上五個第一,而這座超級大墓主人的身份,更是成為了縈繞在眾多考古專家心頭的謎團……
根據(jù)《史記》記載,先秦18位帝王先后葬在雍城,可是2500多年的歲月過去,那個強大的帝國都城雍城,也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在歲月的無情沖刷中,它改了名字,變成了鳳翔縣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這些先秦帝王的墓葬,除了仍有不時前來的盜墓賊昭示著他們的存在,這些顯赫一時的君王,都隨著那個逝去的強大帝國,淹沒在了深深的歲月塵埃之中。
同樣關注這些墓葬的,還有考古工作者,可是他們用手里的洛陽鏟幾乎將《史記》上記載的靈山鉆了個遍,也沒有找到墓葬的一絲一毫。這個時候,一個前來看熱鬧的村民卻說出了一條重要的線索:他住的村頭有一塊地“很瓷實,不長莊稼”。尋蹤而來的考古隊員走近已被村民取土挖成斷壕的土坎棱時,驚訝得目瞪口呆,不用“穿地鏡”“照”,這里露出頭來的土層就是典型的五花夯土層。
這一挖,就是十年。到了1986年,一座規(guī)模浩大,足以抵得上二十個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超級大墓,呈現(xiàn)在了世人眼前。雖然經(jīng)歷了千余年的千百次盜掘,這座大墓還是留給了后人3500多件珍貴文物,而其中兩樣東西,更是堪稱國寶。
這兩件東西,一件是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另一件就是黃腸題湊。
這些被盜墓賊當成是普通石頭的石磐,是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最珍貴的是石磬上的180多個文字,字體為籀文,酷似“石鼓文”,考古專家證實根據(jù)這些銘文中“共桓是嗣”的記載推斷出了這座大墓的主人,就是共公和桓公的繼承人秦景公。
而黃腸題湊是春秋時期一種最高規(guī)格的墓葬形式,就是把黃心的柏木作成像今天鐵路的枕木一樣,并排排列,題湊就是柏木心朝里,柏木頭相對。兩層三層,形成一個厚厚的敦敦實實的柏木“房屋”。這種形制只有天子才可以享受,可當時秦國連諸侯都不是,用黃腸題湊不是僭越?
而秦景公所用的黃心柏木,共有七百六十四根,最長的七點三米,重八百多斤,需要十個成年人才能抬動。整個秦公一號大墓共用黃心柏木二百零二立方米,想想看,幾百年的柏木被一棵棵放到,只取黃心部位加工成枕木一樣的木段,那該需要多少柏木才能做到?據(jù)說黃腸題湊這種形制到了漢代就銷聲匿跡,縱然專家們能夠掰著指頭給出千萬條理由,不過小編認為,是因為全國再也找不出那么多的黃心大柏樹來做棺槨了,這恐怕才是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