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鋒繪 全文約3000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隨著新學期的開始,很多家庭開啟了221模式或222模式。
所謂221或222,就是2個大人+2個老人+1個/2個寶寶。
這樣的模式開啟,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對于“家庭運營”來說,歡喜有三:
省卻了育兒保姆的費用,相較于三四線城市,現在一二線城市的育兒保姆費已經直逼1w/月大關,還不包括做全家家務的費用,更別提黃金、白金、鉆石檔次的月嫂費用了。
自家老人守著孫輩,的確比請陌生人來家更為放心。
其他家常大事小情,老人和中年人互相搭把手,都能支應,不至于那么累。
可是,對于我們今天的主角“小朋友”和“祖輩們”來說,還有三個困境:
除了全職父母或聘請育兒保姆的模式,更多的模式是爸爸媽媽在職場上班養家,家里的事務和接送小朋友,就成了祖輩們的任務,而且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最多的,也是他們,但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同一個屋檐下生活,小朋友和祖輩也會因為生活習慣不同而產生小摩擦,穿冷穿暖,吃多吃少,小朋友愛“告狀”,祖輩們想“絮叨”,夾在中間的爸爸媽媽總會有些頭大。
孩子和老人終歸隔了一代人,要么就陷入隔代親的無限寵溺極端,要么就是孩子不適應被祖輩“管教”,如果底線和要求和父母還有不同,那么孩子們可能會覺得無所適從。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一些小朋友的祖輩是剛剛加入小家庭,開啟帶孫輩的生活;一些小朋友經過了寒假的別離,再次迎接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的到來,未免有些生疏,老人也會感到不自在……
總的來說,就是3點原因:無效溝通、缺乏共情,缺乏互動。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家庭狀態十分常見。
也有很多爸爸媽媽表示,住在一起,本來想得很完美,天倫之樂,各司其職,但卻發現孩子并沒有那么接受祖輩進入生活……
真的是很苦惱。
那么,怎么能讓孩子和老人更親密地享受“隔代親”呢?
不妨和他來一場互動游戲
孩子們總會對祖輩們的童年產生好奇,他們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
爺爺的童年有iPad嗎?
奶奶小時候吃過巧克力和奶油蛋糕還有黃桃果凍嗎?
外婆,你小的時候怎么上學呢?是騎馬還是劃船?
……
有時候,祖輩們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無從回答,只會說:
“那可沒有你們現在幸福啊。”
或者說:
“多久遠的事兒了,我們都忘啦。”
這樣……可就把一個很愉快的話題終結了,小朋友得不到答案,可能悻悻地轉去玩其他,一場隔代親子互動小游戲,可能就無疾而終了。
多么遺憾呀!
這個時候,建議爸爸媽媽請祖輩們和小朋友一起讀《鋒繪》里專門寫隔代親的繪本故事。
如果祖輩們的視力或者文化程度還達不到單獨和孩子一起閱讀,那么爸爸媽媽親子閱讀的時候,也可以邀請老人家們參加。
比如,全家總動員起來,是時候跟小男孩維克多以及他的爺爺學習一下了!
《鋒繪》2020年9月上刊
今天,爺爺送小男孩維克多去上學。最近維克多對爺爺小時候的事情很好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一定和恐龍生活的時代一樣久遠!
“您是騎馬去上學嗎?能說給我聽聽嗎?”
“騎馬?不,不,我騎自行車去上學。“
“那狼呢?您不怕狼嗎?”
“沒有狼,最多也就是小狗來咬咬滑板車的輪子。”
“爺爺,快告訴我騎士長什么樣子,是他們保護您不受壞人欺負嗎?”
“不是,那時候已經有警察了,和現在一樣。”
“可別告訴我,您小時候就能吃到糖果了!”
“那當然!”爺爺得意地說,“糖果啊,口香糖啊,就連這家雜貨鋪, 早在我小時候就有啦!
在維克多的認知中,爺爺小時候那個時代,和現在有巨大的不同。
讓爺爺哭笑不得的是,無論怎么解釋,小孫子都還是固執地覺得,爺爺玩耍的游樂場外,還是有一只恐龍。
孩子們不見得非要了解祖輩們的童年的真相,他們想要的,只是想多了解一些自己未出生之時的世界。
這個時候,祖輩們給孩子們講一講,聊一聊,你真的有可能會發現,孩子們不僅共情能力很強,還會展開想象,把久遠的時代在自己的腦海里重新描繪一番呢。
這樣的談論如果發生在老人和孩子之間,那真是一場美好的畫面。
和他們一起玩耍吧,別不耐煩
縱使年華老去,哪個人心里沒有一直裝著童年的自己呢?
老年人也是一樣的。
有時候,在中式家庭中,孩子們把祖輩視為“做飯打掃衛生,幫自己換衣服,上下學接送”的存在。
如果我們大人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并經常在孩子耳邊耳提面命,給祖輩安排任務的話,真的會讓老人難過的。
試想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
有些大一點兒的小朋友得到了新玩具,會拉著媽媽玩,拽著爸爸玩,等到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面前,他們會說一句:
“哎呀,你又不懂!”
或者說:
“哎呀,輕點兒,別給我碰壞了。”
這時候,如果大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么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多,有些時候,老人們會選擇默默無視掉,但同時也會越來越孤單寂寞。
走進老年階段后,祖輩們不是只能在打掃做飯之余打打太極,跳跳廣場舞,他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而且他們很喜歡玩游戲的!
你知道嗎?其實孩子們一點就透,家長可以認真地告訴TA:請你帶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起玩耍吧!
相信TA,一定會迅速調整自己,把自己忽視的或者做錯的,補回來。
如果覺得直接說,小朋友印象不深刻,咱可以一起看看繪本中的這個爺爺——
《鋒繪》2021年11月下刊
城堡里的爺爺有些難過。
因為一直在為別人送禮物的他,從來都沒有屬于自己的禮物。
爺爺很想玩玩禮物中的玩具。
哈!拆出了一座城堡。
哈!拆出了一本獨角獸大書。
哈!激光劍和遙控直升機太好玩了!
但爺爺還是不快樂,因為這些禮物最終是要重新包好、送出的,不會屬于自己。
直到爺爺看到一封來信,寄信的小朋友雨果說,希望爺爺可以送他積木城堡——
這不是就是爺爺剛才玩過的那個嗎?
爺爺想通了,原來給孩子送去禮物,就是他源源不斷獲得快樂的事。這封信,才是他最大的禮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雨果的這封“信”,其實就是家人和孩子對祖輩的理解和關愛啊!
這樣的關愛并不僅限于知寒知熱,給吃給穿,更重要的,是不要把祖輩視作沒有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即將被社會淘汰的人。
其實,無論現在的玩具有多精良,多昂貴,多高端,祖輩們的目的根本不是想把它學會、學透,達成怎樣的成就,而是和家人、和孫輩在一起的,快樂互動的時光。
即便他們學不會,玩不好,總是輸,又能怎樣呢?
這個時候,他們多高興啊!
只要能帶著他們一起玩,就夠了。
讀完這個故事,相信在隔輩的親子關系中,孩子們會明白很多無聲的道理。
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想起那些鼓勵
在中式日常家庭模式中,一些祖輩會因為操心的性格,難免有些嘮叨,別說大人有時候嫌煩,連小朋友們都想捂耳朵。
時間久了,說話很直的小朋友們總會吐槽幾句,可這樣的結果不是引起祖輩們的難受,就是會弄得家庭氛圍尷尬至極。
互相理解,說起來很容易,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真正互相理解,很難。
孩子們不理解祖輩們總在不放心什么,
祖輩們總是想不通孩子們為何永遠記不住自己的叮嚀。
但時間總是讓人在長大后或者離別后才懂得對方的好。
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忘記了珍惜。
所以,不要讓很多日常的,本應該溫暖的瑣碎時光變得乏味和不耐煩吧!
故事《奶奶的口頭禪》里的阿亮和奶奶,是一對“雙向奔赴”的祖孫,他們對彼此的建議,都會認真地聽取。
然后阿亮發現,奶奶口頭禪里藏著的,是人生的箴言。
阿亮有好多事情都做不好,爺爺總想讓奶奶代替他做一下,但奶奶總是說:
“沒關系,多試試就好了。”
無論阿亮遇到怎樣的小問題,奶奶的口頭禪總是如此。
“沒關系,多試試就好了。”
“阿亮,沒關系,多試試就好了。
“我的寶貝孫子,沒關系,多試試就好了。”
很神奇,阿亮自己真的解決了很多問題!
阿亮也學會了這個口頭禪,可是,為什么對奶奶來說,口頭禪就不怎么靈了呢?
比如奶奶也聽孫子的,試了很多次,也沒法在床上睡踏實,她總是在藤椅上睡著。
比如奶奶試了很多次,卻也無法順利地穿針引線。
我們都明白,這是因為,一切都在指向別離。
最后,奶奶離開了阿亮。
但是,在未來長長的日子里,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阿亮都會對自己說:
“沒關系,多試試就好了。”
很多時候,祖輩們會有些絮叨,會看不順眼很多東西,會念叨著讓我們順從他們的建議。
但在他們離開很久后,在遇到挫折的某個瞬間,長大后的小朋友突然想起某個叮囑,突然會覺得,那些曾經厭煩的話語,真的很對啊……
無盡的思念和勇氣,也在這個時候一并涌了上來吧。
老人對待孫輩,永遠是希望你好,卻又怯于時代的迅速變化,不知道怎么才能對你更愛一點兒;
而小朋友對于老人,是情感上的親密和生活中的依賴,卻在溝通和相處中,并不太會在意態度。
我們可以理解,因為孩子的年齡還比較小,他們還不太理解這種陪伴、互動是互相給予的。
但小朋友一天天在長大,面對和中國式祖輩的相處,我們不能不讓他們逐漸了解隔代親情這樣一個復雜又飽含情感的概念。
如果家里的小朋友真的不太會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相處,或不斷嫌煩,或語出粗言……與其讓他們在長大后才能領悟,不如就在美好的繪本故事中一起讀,一起聽,一起尋找讓人感動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