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應該注意的有哪幾個方面呢?有的家長,覺得把孩子送去培訓,就可以了。其實,離開了家庭的土壤,又如何養成良好習慣呢?首先,學會讓孩子有目標感。沒有目標會怎么樣呢?就不會主動學習。上課的時候,被動聽講,課后不會把作業放在前面。逐漸就會有責任心缺失,當家長讓孩子做事的時候,總是不放心。從小培養孩子責任心,比如嘗試說“讓我來幫你吧”,“我可以的”。有時候,家長會感到孩子有“推,拖,拉”的習慣;這是志向不在外的表現。如果只想著自己,吃好穿暖,有父母養著,不開心了有家長哄著,還有什么追求呢?所以,轉變心態,培養良好習慣,是不容忽視的。
當孩子上課的時候,有家長發現了嗎?左顧右盼,小腿像是踩著了風火輪,怎么也安靜不下來。這是什么呢,想要行動卻不知道怎么動,情感得不到合理的表現。雖然看著,聽著,思考卻跑到了九霄云外了。所以,老師總是不停地提醒。這是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不能培養孩子專注力,養成了習慣。在課堂上,注意力無法集中,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成績趕不上,家長感到焦慮的根源。內心就像小兔子一樣,一會兒想做這個,一會兒想做那個。最后,沒辦法形成有效表現自己的習慣。所以,先安定孩子的內心,讓思維穩定下來,要順應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做出對應的變化。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就能夠全神貫注;在課后,就可以認真復習。
孩子在學習中,沒有主見的時候。老師提問了,就會半信半疑。再三提問的時候,就開始動搖了。因為沒有實踐過,思考沒有體會,就沒有感覺。問題的應對,不是出于自身的感知;而是基于課本上的記憶,這只會讓知識變得僵化,也就是老師說的“死記硬背”。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是聽別人說什么,就做什么。孩子如果沒有自主性,就什么事情都有依賴。小時候,孩子對父母有依賴是好的;但是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賴,什么時候都依賴。缺乏了責任心,就會逐漸培養孩子成為“啃老族”,在大是大非面前,很難有決斷力。容易錯失很多人生機會,對于孩子未來的成功,是有一定影響的。
家庭教育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就是親子溝通。親子溝通,是人際交往的原型。小時候,家長會給孩子說“不要拿別人的東西,不要吃別人給的事物,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而在親朋好友面前,家長會說“跟爺爺說一下,考試怎么樣”。很多時候,都是家長在現場教學。如果教學處理不恰當,孩子就害羞,不敢在眾人面前說話。所以,家庭中,教孩子怎么表達,就是基于溝通來的。而在表達的時候,是基于情景來教的。那情景在孩子的實踐中,會形成思維感覺,從而表達了自己的情感。而不會讓孩子像背書一樣,去應對家長的教學。消除孩子內向的遺憾,有時候,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家長一起互動做事,參與親子游戲中,可以培養感情,還可以鍛煉自信心。
能夠培養良好的親子溝通,在情緒管理上也會有優勢的。溝通順暢了,還有什么事情不能商量;表達愉快了,還有什么內容不能學習呢。孩子對自己的想法有了信心,可以表達出來,而不會懼怕受挫。在實踐中,達到了目標之后;不要什么都不管了,否則就很容易失去目標了。很多時候,家長讓孩子努力,將來考個好大學;然后呢,等孩子上了大學之后,就突然發現,自己沒有目標了。怎么辦?可見,當在獲得結果之后,一定要學會總結。結合自身的感知,隨著事物的變化,做出對應的調整,從而不會感到迷茫。希望家庭和睦,生活快樂,學習進步,有所成就。從生活中的小事,就可以逐漸培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