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彎風是因稟性不耐或脾虛濕盛所致。好發于四肢彎曲處,以皮膚干燥肥厚,抓破流津,瘙癢無度為特征的一種慢性皮膚病。相當于異位性皮炎。
四彎風(西醫病名:異位性皮炎):指肘、膝關節曲側窩之濕瘡。出《醫宗金鑒》卷七十一。多因風邪夾濕熱之氣襲于腠理而郁結不去所發,以兒童為多見。好發于兩側對稱之肘窩、腘窩、踝關節內側等處。初起,見患處皮膚漸顯紅斑,繼則見有丘疹、水泡,自覺瘙癢,若破潰則糜爛流水,浸淫蔓延,時輕時重,日久則局部皮膚變厚而粗糙,遷延難愈。治宜祛風利濕之劑。內服可選散風苦參丸,或用三妙丸。外用麻油調三石散敷擦。相當于慢性濕疹,或異位性濕疹。
1.診斷依據
(1)皮損特點為干燥、粗糙、肥厚苔蘚化,可有急性或亞急性皮炎樣發作。自覺劇癢。
(2)皮損好發于肘膝關節屈側,亦可見于小腿伸側及面頸、口周圍等部位。
(3)可有嬰幼兒濕瘡的病史,反復發作持續不愈。
(4)具有遺傳過敏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癮疹等病史。
(5)血清gE增高,血象嗜伊紅細胞增高。
2.癥候分類
(1)血虛風燥:皮膚干燥肥厚,瘙癢抓痕血痂。食后腹脹,便秘或溏。舌質淡胖,苔白,脈滑。
(2)風濕蘊膚:皮膚潮紅,瘙癢劇烈,抓之可糜爛滲出。伴神倦,便溏。舌淡,苔薄膩,脈弦滑。
四彎風生腿腳彎,每月一發最纏綿,形如風癬風邪襲,搔破成瘡癢難堪。
【注】此證生在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形如風癬,屬風邪襲入腠理而成。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癬,法宜大麥一升熬湯,先熏后洗;次搽三妙散,滲濕殺蟲,其癢即止,緩緩取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OO1.8-94)。
(1)皮損特點為干燥、粗糙、肥厚苔蘚化,可有急性或亞急性皮炎樣發作。自覺瘙癢。
(2)皮損好發于肘膝關節屈側,亦可見于小腿伸側及面頸、口周圍等部位。
(3)可有嬰幼兒濕瘡的病史,反復發作持續不愈。
(4)具有遺傳過敏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癮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2.西醫診斷:參照Wams診斷標準(英國特應性皮炎協作組于1994年制定發表)。具備必要條件,同時至少滿足3個輔助條件:
必備條件:瘙癢。
輔助條件:
(1)屈側皮膚受累史,包括肘窩、腘窩、踝前、頸部(10歲以下兒童包括頰部);
(2)個人哮喘或過敏性鼻炎史(或4歲以下兒童的一級親屬中有特應性疾病史);
(3)全身皮膚干燥史;
(4)可見的屈側皮炎(或4歲以下兒童在面頰部/前額和四肢伸側可見濕疹);
(5)2歲前發?。ㄟm用于4歲以上患者)。
3.分期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制定的《中國特應性皮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8年),可將特應性皮炎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個階段。
(1)嬰兒期(1個月~2歲):表現為嬰兒濕疹,皮損主要為滲出型和干燥型兩種,多分布于兩面頰、額部和頭皮。
(2)兒童期(2~12歲):多由嬰兒期演變而來,也可以不經過嬰兒期,其皮損表現為濕疹型和癢疹型,多發生于肘窩、腘窩和小腿伸側。
(3)青少年成人期(>12歲):皮損與兒童期類似,多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損害,主要發生在肘窩、腘窩、頸前等,也可發生在面部和手背。
(二)證候與方藥
1.心脾積熱證:臉部紅斑、丘疹、脫屑或頭皮黃色痂皮,伴糜爛滲液,有時蔓延到軀干和四肢,哭鬧不安,可伴有大便干結,小便短赤。指紋呈紫色達氣關或脈數。本型常見于嬰兒期。
治法:清心導赤。
推薦方藥:三心導赤飲加減。連翹、梔子、蓮子心、玄參、生地黃、車前子、蟬蛻、燈心草、甘草、茯苓等。
2.心火脾虛證:面部、頸部、肘窩、腘窩或軀干等部位反復發作的紅斑、水腫,或丘皰疹、水皰、或有滲液,瘙癢明顯,煩躁不安,眠差,納呆,舌尖紅,脈偏數。本型常見于兒童反復發作的急性期。
治法:清心培土。
推薦方藥:清心培土方加減。淡竹葉、連翹、燈心草、生地、白術、山藥、薏苡仁、鉤藤、牡蠣、防風、甘草等。
加減:皮損鮮紅酌加水牛角、梔子、牡丹皮,瘙癢明顯酌加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眠差酌加龍齒、珍珠母、合歡皮。
3.脾虛蘊濕證:四肢或其他部位散在的丘疹、丘皰疹、水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質淡,苔白膩,脈緩或指紋色淡。本型常見于嬰兒和兒童反復發作的穩定期。
治法:健脾滲濕。
推薦方藥:小兒化濕湯加減。蒼術、茯苓、炒麥芽、陳皮、澤瀉、滑石,甘草、炒白術、炒薏苡仁等。
加減:皮損滲出酌加萆薢、茵陳、馬齒莧;納差酌加雞內金、谷芽、山藥;腹瀉酌加伏龍肝、炒黃連。
中成藥:參苓白術丸(片)等。
4.血虛風燥證:皮膚干燥,肘窩、腘窩常見苔蘚樣變,軀干、四肢可見結節性癢疹,繼發抓痕,瘙癢劇烈,面色蒼白,形體偏瘦,眠差,大便偏干,舌質偏淡,脈弦細。本型常見于青少年和成人期反復發作的穩定期。
治法:養血祛風。
推薦方藥:當歸飲子加減。黃芪、生地、熟地、白芍、當歸、川芎、何首烏、白蒺藜、荊芥、防風等。
加減:皮膚干燥明顯酌加沙參、麥冬、石斛;情緒急躁酌加鉤藤、牡蠣;眠差酌加龍齒、珍珠末、百合。
中成藥:潤燥止癢膠囊等。
(二)外治法
1.針對紅腫、糜爛、滲出的皮損:(1)可選擇清熱解毒收斂的中藥如黃柏、生地榆、馬齒莧、野菊花等水煎作間歇性開放性冷濕敷。濕敷間隔期可外搽5~10%甘草油、紫草油或青黛油;(2)可選用收斂燥濕散劑如祛濕散或青黛散香油調和局部外涂。
2.針對潮紅、丘疹、丘皰疹或散在水皰而無滲液的皮損,可選用清熱解毒止癢的中藥水煎,待冷卻后外洗。
3.針對干燥、脫屑、肥厚苔蘚樣皮損:(1)可根據臨床實踐選取養血活血、潤膚止癢中藥進行熏洗治療;(2)可選用冰黃膚樂軟膏,或青鵬軟膏,或5~10%黃連軟膏,或復方蛇脂軟膏,或其他潤膚膏外搽或封包治療。
(三)推拿治療
臨床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推拿治療,推拿治療尤其適合于12歲以下小兒,可指導患兒父母為患兒進行推拿治療,涂抹潤膚劑后,輔予以按摩手法。
基本手法:
發作期:清天河水(天河水,穴位名,又名天河。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于“總筋之上曲池之下”成一直線(出自《厘正按摩要術》)。清天河水操作手法: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橫紋推到肘橫紋),揉中脘,沿兩側膀胱經撫背;
緩解期:摩腹,捏脊,揉按足三里。
加減:疹紅,滲液明顯者,加強清天河水;皮膚干燥者,揉按三陰交;瘙癢明顯,揉按曲池、風池、三陰交;眠差,猿猴摘桃(雙手的食指與拇指從耳垂部位逐步向上(如猿猴摘桃狀)重復摘的動作,摘至耳尖);便溏,揉臍,加強摩腹;大便干,揉天樞。臨床可根據癥狀、體征選取相應的穴位及手法進行推拿治療。每日1次,每次10~15分鐘。對于急性期皮損處不宜進行推拿。
(四)針灸療法
根據病情可選用體針、耳針、穴位貼敷(包括敷臍療法)、梅花針叩刺、灸法等治療。
(五)健康教育
1.合理洗浴,清潔皮膚。
合理洗浴,一般用溫水(27~30攝氏度)快速沖洗,約5分鐘,洗澡后2分鐘內立即涂抹潤膚劑,以避免表皮脫水。此外,還應避免使用堿性洗滌劑清潔皮膚。
2.避免誘發和加重因素。
食物過敏多發生于嬰幼兒患者,部分兒童和青少年成人患者也可能發生食物過敏。常見的過敏食物包括雞蛋、魚、貝類、奶、花生、大豆、堅果和小麥等。在日常食譜的基礎上采用逐步添加食物或者逐步限制食物的方法有助于發現過敏的食物品種。一旦發現食物過敏,應避免食用過敏食物,防止誘發和加重病情。吸入性過敏物質與特應性皮炎也有關,如塵螨,花粉,動物皮屑是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常常引起青少年和成人的病情加重,應加以避免,同時亦應避免皮膚接觸刺激性纖維,羊毛,粗的纖維紡織品等。不要使用過緊,過暖的衣物,以免出汗過多。避免接觸煙草。經常修剪指甲,避免抓傷皮膚。
3.合理的生活起居。
避免熬夜和精神過度緊張。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保持大便通暢。
4.堅持合理治療。
醫患應該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醫患互信關系,堅持合理治療和護理,使疾病得到長期的緩解??筛鶕∏檫M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2011-10-13
王業龍 安徽省岳西縣王業龍中醫診所
濕疹是一種變態性疾病,臨床比較多見。中醫學文獻中雖無濕疹之名,但對有些疾病的記載與濕疹相符合,如“奶癬”、“旋耳瘡”、“繡球風”、“四彎風”等。其發生多與體質因素有關?;蝻嬍呈Ч?,脾失健運,濕熱內蘊;或素患他病,如腎炎、肝炎、潰瘍病、習慣性便秘,日久耗傷陰血,或在此基礎上過食葷腥發物;或因接觸剌激物(動物、植物、化學原料等過敏物質);或外感風寒而誘發。
本病根據年齡分為成人濕疹與嬰兒濕疹,根椐病程則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一般急性者根椐濕與熱的偏盛分治,或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或健脾利濕佐以清熱。亞急性者治以清熱涼血,健脾利濕。慢性濕疹者治以健脾利濕,養血潤膚。但治療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筆者自擬香薷天竺黃飲治療急性、亞急性、慢性濕疹偏熱型收效甚捷。
方劑組成:香茹12克,天竺黃10克,蟬蛻10克,杭白菊10克,防風8克,黃芪15克,銀花15克,丹皮12克,玄參12克,水牛角15克,石決明10克,陳皮6克。
功能:宣發透郁,涼血解毒,熄風止癢。
加減:發于上部者,加桑葉、野菊花、銀花;發于中部者加龍膽草、黃芩;發于下部者加車前草、澤瀉;伴有青筋暴露者加澤蘭、赤芍、川牛膝;瘙癢甚者加白鮮皮、地膚子;紅熱甚者,重用生地、赤芍、丹皮。
病案舉例
儲成宗,男,45歲。2005年6月2日初診?;紳裾?年,逢冬季消退,至春季輒發。每發不能外出勞動,痛苦非常。內服藥物或用藥外洗患處效果均不佳。診見面部及兩手前臂、大腿部滿布鮮紅色紅斑、丘疹,但無水泡,水腫明顯,瘙癢甚劇,灼熱感明顯,兼有口渴,便干,舌質淡,苔薄白,脈緩。證屬脾失健運,濕熱內蘊,外感風濕熱。治以清透濕熱,涼血解毒,熄風止癢,益氣御風。處方:香薷12克,天竺黃、蟬蛻、杭白菊、丹皮各10克,防風8克,生地20克,黃芪、銀花、玄參各15克,水牛角絲20克,石決明10克,陳皮7克。7劑,水煎服。服藥3劑,疹消癢平。服7劑基本痊愈。后以上方稍有出入續服5劑,頑癥治愈。
按:風寒或風熱閉郁玄府,汗液閉蒙,故聚郁為毒,發疹發癢。香薷為透汗祛郁之第一要藥。張山雷云:“香薷氣味清冽,質又輕揚,上之能開泄腠理,宣肺氣,達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達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導在里之水?!?《本草正義》)天竺黃涼痰開竅,得香薷之達,無絡不通,滌痰而疏絡,蟬蛻、杭菊、熄風止癢,兼透風熱;生地、玄參、丹皮、水牛角涼血解毒;石決明平肝潛陽熄風;防風屏風御風;陳皮和胃制生地、玄參之膩。值得一提的是香薷、天竺黃二味,香薷透汗祛郁毒,外開汗孔而逐寇;天竺黃滌痰而疏絡,內疏萬絡而揖盜,為治瘡的對之劑。
一、風濕蘊膚
癥狀和體征:常發于四肢肘膝關節的屈側,以丘疹、皰疹為主,騷癢劇烈,抓之可糜爛滲液,皮損部潮紅,伴神疲、便溏,舌淡,苔薄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風邪外襲,首犯太陽,從皮毛而入;又肺經“入肘中”,足太陽經“入摑中”,故常發于四肢肘膝關節屈側。脾虛濕盛,濕性粘滯,故皮報以丘疹、皰疹為主。風濕、熱邪相搏,郁于肌膚,不得外泄,故皮損潮紅、鷹癢劇烈、抓之糜爛滲出。脾胃素虛,運化失司,故見神疲、便清。舌淡、苔薄膩、脈弦滑,為風濕偏盛之象。
治法:清熱化濕,祛風止癢。以足太明牌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
處方:商丘、陰陵泉、足三里、肺俞、曲池。
隨證配穴:便溏者,加天樞。發于肘窩處,加尺澤、曲澤。發于摑窩處,加委中、曲泉。小兒患者,加脾俞、大都。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
方義:商丘、陰陵泉、足三里運脾和胃,祛風化濕一利肌膚。肺俞疏風清熱,透達肌表。曲池既清利胃腸濕熱,又疏泄在肌膚的風濕。脾經大都配脾俞,以補脾虛助水濕之運化。
二、血虛風燥
癥狀和體征:皮膚干燥肥厚而病癢,皮報表面有抓痕、血癡和脫屑,伴食后腹脹、便秘或便溏,舌淡、胖嫩,苔剝,脈細弦。
證候分析流津日久,反復發作,耗傷明血,以致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故皮損干燥肥厚、疫癢劇烈及皮損表面有抓痕、血癡和脫屑,小兒尤甚。久病則脾胃更虛,運化傳導失常,故見食后腹脹、便秘或便清。去談胖墩、答剝、脈細弦,為氣陰兩虛、血虛風燥之象。
治法:養血潤燥,祛風止癢。以足太陰牌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
處方:嗝俞、血海、三明交、脾俞、足三里、曲池。
隨證配穴:腹脹、便秘或便請者,加天樞、氣海。劇癢者,加部門及皮損局部叩刺。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
方義:膈俞、血海、三明交均用補法,以滋陰養血潤燥,祛風止癢。脾俞、足三里外用補法,能健牌和胃,補益氣血。曲池用瀉法,活血祛風止癢。
此外,四彎風發于腕、踝等部者,應根據病變部位所涉及的經脈,以近部選穴為主,酌遠部選穴。
其他療法
1、耳針神門、肺、腎上腺、心、脾、皮報相應部位。毫針刺法或壓丸法,左右耳交替治療。
2、皮膚針于皮損局部重叩,以微出血為度。適用于血虛風燥型。
按語
(1)四彎風針灸療效較好。
(2)本病有過敏傾向,應囑咐患者盡量避免接觸過敏源,如花粉、灰塵、皮毛制品等,忌食魚、蝦、牛羊肉等發物,以及濃茶、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食品。
(3)若伴有哮喘或癮疹、過敏性鼻炎等,治療應兼顧考慮。
0 引言
濕疹是小兒常見皮膚病之一,其發病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多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四彎風是濕疹的一種特殊類型,筆者有幸跟隨黃俊玉老師門診診治小兒四彎風一例,效甚佳?,F將具體病案資料及診治經過歸納總結如下,以便于臨床參考。
1 臨床資料
黃俊玉老師為四川省中醫院知名中醫兒科專家,從事中醫兒科臨床工作50余年,學識淵博,臨床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習黃師,遇治驗小兒四彎風一例,療效甚佳,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該病例臨床資料,歸納總結其治法方藥,以便臨床參考學習。
“四彎風”與現代醫學所說的特應性皮炎基本相似,因皮損多發于肘、膝屈側而得名?!锻饪拼蟪伞吩疲骸八膹濓L,生于腿彎腳彎。一月一發,癢不可忍,形如風癬,搔破成膿。”黃俊玉老師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運用中醫藥治療小兒四彎風一例,效甚佳,具體報道如下。
1.1 個案資料
患兒某女,1歲2月,因“手腕、腳腕皮膚粗糙、肥厚1+年”于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黃俊玉老師門診就診?;純?+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手腕、腳腕部皮膚肥厚、粗糙,初起時見局部皮膚輕微粗糙,后癥狀逐漸加重,伴瘙癢不適。1+年間患兒家長曾于多處兒科及皮膚科就診,期間曾查過敏原提示牛奶、雞蛋及多種食物過敏。主要口服及外用西藥治療。效不佳。后輾轉就診于我院。
1.2 診治經過
黃俊玉老師采用中藥治療,具體診治經過如下:
初診(2017年9月17日):四彎風年余.其癥見:手腕、腳踝皮膚肥厚、粗糙,皮損處皮膚色暗,伴明顯瘙癢不適,偶見散發丘疹,有少量滲出。精神、飲食尚可,大便時有粘滯不爽,小便可,納食一般,舌淡,苔白,指紋淡紅。辯證:血虛風燥。治法:養血祛風止癢,清熱燥濕。方藥(免煎顆粒):制首烏20g,生地黃20g,防風10g,白芷10g,白土苓15g,地膚子10g,千里光10g,川牛膝10g,砂仁12g,炒蒼術10g,鹽黃柏6g,生甘草6g。2劑,1格分兩次開水沖服,囑一日四次,飯后半小時溫服。禁忌魚蝦、辛辣。
二診(2017—9—24):皮膚瘙癢明顯減輕,皮損處肥厚、粗糙皮膚稍顯光澤有彈性。舌苔、指紋同上。故效不更方,上方酌加黃芪10g,一則健脾益氣,以助蒼術、黃柏燥濕,一則助川牛膝行血,助藥達病所,共4劑。用法、禁忌同上。
三診(2017—10—15):手腕、腳踝處皮膚較前明顯細膩光澤,仍感瘙癢不適,舌淡紅、苔薄白,指紋淡紅?;純浩⑻摑窭П憩F明顯改善,故去砂仁、黃芪,加桑枝10g,以通利關節,且能祛風止癢,使四肢血運調達,血行風自滅;酌加刺猬皮10g,加強全方解毒止癢之效。共4劑,服藥方法及禁忌同上。
四診(2017—10—22):患兒手腕、腳踝處皮膚基本恢復正常,皮膚瘙癢不明顯,舌苔、指紋同上。繼服上方4劑。服藥方法及禁忌同上。
五診(2017—10—29):患兒患處皮膚紅潤、光澤,嬌嫩富有彈性,未覺皮膚瘙癢不適,舌淡紅,苔薄白,指紋淡紅?;純后w內風、濕、熱邪已祛,小兒臟腑嬌嫩,久服苦寒燥濕之品,恐傷及氣陰,故方予人參五味子湯加減,益氣養陰,固護正氣。處方:北沙參12g,白術10g,茯苓10g,陳皮10g,生甘草6g,砂仁6g,姜厚樸10g,建曲10g,黃芪10g,五味子6g,麥冬10g,酸棗仁10g,共4劑,用法同上。
六診(2017—11—5):患兒皮膚紅潤、光澤,未再訴皮膚瘙癢不適,納眠可,二便調。繼服上方8劑,進一步鞏固治療。經隨訪,患兒全身皮膚未再見皮疹、瘙癢及局皮膚肥厚、粗糙?;純杭议L訴自病愈以來陸續試探性給予患兒牛奶、雞蛋等食物,患兒未出現過敏現象?,F患兒營養良好,生長發育狀態佳。
2 討論
四彎風,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講的特應性皮炎。《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對本病的論述已與現代醫學所講特應性皮炎相近。研究表明,相比較健康兒童而言,特異性皮炎患兒的皮膚屏障功能存在障礙。兒童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對該病的治療應充分引起重視?,F代醫學對該病的病理機制尚無確切定論,近幾年較為推崇“outside—inside”假說,該假說認為特應性皮炎的發病是皮膚滲透屏障缺陷結合異常的免疫應答的結果。
在治療上,目前主要采用外治療法,如他克莫司軟膏、復方松餾油糊(“金黃音聯合糖皮質激素”、“咪唑斯汀”、鹵米松乳膏等外用藥局部涂擦以及局部物理療法1。但是兒童用藥的操作及安全性評價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充分探索中醫藥對該病的治療特色在兒童尤為重要。
本例患兒患病1年余,皮損主要表現為手腕、腳踝部皮膚粗糙、肥厚,伴明顯瘙癢。結合患者病史、癥狀、體征、及診療經過,四診合參,辨病屬“四彎風”,辨證屬血虛風燥證;故治宜養血潤膚,祛風止癢。隨法遣方,選四物消風湯加減。方中制首烏補益精血,生地黃清熱涼血,共奏養血潤膚息風之效;再加防風、白芷祛風止癢。《外科大成·卷之四·諸癢》認為“風甚則癢,……作癢起粟者,治宜疏風?!崩盍帧苯淌谡J為,皮損肥厚多屬濕阻較重或血淤經脈,故選用川牛膝活血通經,使血運調達,四肢得養;艾儒棣”教授認為瘙癢起病,多“內風”與“外風”相合。諸藥合用,息內風祛外風而止癢。濕疹發病,多為濕熱蘊膚,故選炒蒼術、鹽黃柏清熱燥濕;禤國維”教授認為,濕疹發病多與脾虛相關,故用砂仁化濕醒脾,一則助蒼術、黃柏加強清熱、燥濕之效;再則脾氣健運,則津液輸布調達,濕不內生。白土苓、地膚子、千里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生甘草調合諸藥,且能清熱解毒。全方共奏養血潤膚,祛風止癢之效?;純簭驮\時已初見成效,效不更方,繼續守方加減用藥,四診后患兒已基本痊愈,給予人參五味子湯加減十余劑,益氣養陰調護正氣。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黃鶯,610072)
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因其發病率高,病因復雜,種類繁多,約占皮膚科門診量的15%~20%,在皮膚學科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醫認為此類皮膚病的發生多屬先天票賦不耐,或因表衛不固,汗出當風,外感風寒、風熱之邪,或因濕邪內阻、蘊結化熱,拂郁于肌膚而發病。肺脾與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的發生、發展、預后以及診治預防等方面關系密切。本文對98例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從肺脾辨證論治,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98例患者均選自1999年皮膚科門診病人,其中男性47例,女性51例,最大年齡56歲,最小年齡2歲,平均24±7.6歲。病例入選按199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根據中醫辨證分屬風熱犯表證27例,風寒束表證20例,濕熱蘊結證37例,脾虛濕蘊證14例。
2、方法
2.1風熱犯表證:自擬過敏湯,藥用:銀花、連翹各20g,野菊花、黃芩各15g,荊芥、防風、僵蠶、蟬蛻各10g,赤芍、丹皮各12g,甘草3g。水煎取汁,150ml口服,每日三次,7d一個療程。
2.2風寒束表證:方選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化裁,藥用:炙麻絨、杏仁、桂枝、大棗、僵蠶、蟬蛻、蒼耳子各15g,白芍、白術、黃芪各15g,生姜6g。水煎取汁,150ml口服,每日三次,7d一個療程。
2.3濕熱蘊結證:方選茵陳蒿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藥用:葷蘑、黃柏、赤芍、丹皮、澤瀉各12g,土茯苓、車前草、苡仁各30g,白術15g,甘草3g。水煎取汁,150ml口服,每日三次,7d一個療程。
2.4脾虛濕蘊證:選用參苓白術散合玉屏風散加減組方,藥用:泡參、云苓、苡仁、黃芪、烏稍蛇各30g,白術15g,桔梗、赤芍、丹皮各12g,砂仁、防風各10g,甘草3g。水煎取汁,150ml口服,每日三次,7d一個療程。
3 結果
風熱犯表證27例,其中癮疹9例,濕瘡8例,四彎風2例,土風瘡8例。除四彎風2例用藥四個療程有效外,其它25例均在7d內顯效或痊愈,一周內總有效率達92.6%。風寒束表證20例,其中癮疹13例,濕瘡5例,四彎風合并哮喘2例,二周內總有效率為90%。濕熱蘊結證37例,其中癮疹10例,濕瘡15例,紫斑5例,漆瘡1例,土風瘡5例,四彎風1例,二周內總有效率達86.5%。脾虛濕蘊證14例,其中四彎風8例,癮疹3例,紫斑2例,溫瘡1例,四周內總有效率為71.4%。
4 討論
變態反應性皮膚病與肺脾關系密切。肺脾主司皮毛肌肉,開竅于口鼻咽喉。變應原主要通過吸入、食入、注射和皮膚直接接觸等方式進入機體,這些部位均為肺脾分主區域,從而肺脾成為外邪入侵首犯之臟。肺失宣肅,脾失健運則易產生癮疹、濕瘡、土風瘡等疾病。因而臨床運用荊芥、防風、蟬蛻、僵蠶、蒼耳子等疏風宣肺之品,意在“風能勝濕”。肺脾主司后天精氣,分主化氣行氣功能,“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變態反應性皮膚病中外邪侵犯人體引起的肺脾失調,初期主要表現為營衛失調,后期表現為營衛兩虛。臨床以調和營衛和補肺益脾法,方選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治療多收奇效。肺脾失調,導致濕熱蘊結而發癮疹、濕瘡、紫斑、漆瘡,方選茵陳蒿湯合葷薢滲濕湯意在清熱除濕、健脾益肺。肺脾生化營血、主司行血統血功能,如紫斑的病理基礎即是肺脾氣虛,營血化生不足,衛外不固,脾不統血。這也是濕瘡、癮疹反復發作,日久不愈的主要原因。治療時勿忘補益肺脾及調節氣機升降,方選參苓白術散合玉屏風散,臨床果然收到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