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元咨詢請走值乎
14 人贊同了該文章
PART1 關于自身免疫病的概述
正常機體的免疫系統具有區別“自己”和“非己”的能力,對非己抗原能夠發生免疫應答,對自身抗原則處于無應答或微弱應答狀態,稱為免疫耐受。在免疫耐受狀態下,一定量的自身反應性T細胞和自身抗體普遍存在于所有個體的外周免疫系統中,有利于協助清除衰老變性的自身成分,對維持免疫自穩具有重要的生理學意義,稱為自身免疫。
而如果某些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內因和外因誘發下自身免疫耐受狀態被打破或自身免疫性細胞調節異常,免疫系統對自身抗原產生持續遷延的免疫應答,造成了自身組織細胞損傷或功能異常,就會導致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有許多自身抗體,只有一些甚至沒有一種可能是致病性的。
目前,人們認為維持對自身抗原的選擇性無應答涉及三個一般過程:
(1)隔離自身抗原,使其無法進入免疫系統;
(2)相關T或B細胞的特異性無應答(耐受或無反應);
(3)調節機制對潛在反應性的限制。
1.自身抗原的隔離
2.產生和維持耐受:
自反應性淋巴細胞的中心清除
自反應性淋巴細胞的外周無反應力
由自反應性淋巴細胞受體替代
3.調節機制:
調節性T細胞
調節性B細胞
調節性間充質細胞
調節性細胞因子
獨特型網絡
這些正常過程的紊亂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的發展(PART2詳細講述):
外源性:
分子模擬
超抗原刺激
微生物輔佐
內源性:
抗原表達異常
特殊免疫缺失
表達新的或隱蔽的表位(表位分布)
變異自體抗原
提高抗原提呈細胞的功能:
表達共刺激分了
產生細胞因子
T細胞輔助增強
細胞因子
共刺激分子
B細胞功能增強
B細胞激活因子
共刺激分子
凋亡缺陷
細胞因子不平衡
免疫調節異常:
抗-異型端節
調節T細胞
PART2 自身免疫正常過程的紊亂
自身抗原的改變
首先是隱蔽抗原的釋放:某些免疫豁免部位,如腦、睪丸、眼球、心肌和子宮等,由于其中的某些自身抗原成分(如神經髓鞘磷脂堿性蛋白、精子、眼晶狀體等)和免疫系統相對隔離,因此在免疫系統發育過程中,針對這些隔離自身抗原的淋巴細胞克隆未被清除,而存在于外周免疫器官中。這些隔離的抗原稱為隱蔽抗原。
在手術、外傷或感染等情況下,隔離抗原可釋放入血液和淋巴液,與免疫系統接觸,使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活化,導致自身免疫病。
其次是自身抗原的改變:生物、物理、化學以及藥物等因素可使自身抗原發生改變,從而使機體產生針對改變自身抗原的自身抗體和T細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如肺炎支原體感染可改變人紅細胞的抗原性,使其刺激機體產生抗紅細胞抗體,引起溶血性貧血。一些小分子藥物,如青霉素、頭孢菌素等,可吸附到紅細胞表面,使其獲得免疫原性,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引起藥物相關的溶血性貧血。
抗原性發生變化的自身IgG,可刺激機體產生針對此IgG的IgM類自身抗體,稱為類風濕因子(RF)。RF和變性的自身IgG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可引發包括類風濕關節炎等多種自身免疫病。
在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發病過程中,如果皮膚暴露于紫外線,可使其胸腺嘧啶二聚體增加,使自身DNA成為自身免疫應答的靶抗原;紫外線還可促進角質細胞產生IL-1、TNF-a等細胞因子,誘發自身免疫應答。
除了人體自身的抗原異常以外,有些微生物與人體細胞或細胞外成分有相同或類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體后激發針對微生物抗原的免疫應答,也能攻擊含有相同或類似表位的人體細胞或細胞外成分,這種現象被稱為分子模擬。
如EB病毒等編碼的蛋白與髓鞘磷脂堿性蛋白(MBP)有較高的同源性,病毒感染可引發多發性硬化癥(MS);
A型溶血性鏈球菌細胞壁M蛋白抗原與人腎小球基底膜、心肌間質和心瓣膜有相似表位,該菌感染刺激產生的特異性抗體,可與腎臟和心臟部位的相似表位發生交叉反應,引發急性腎小球腎炎和風濕性心臟病;
柯薩奇病毒感染激發的免疫應答可攻擊胰島細胞,引發糖尿病。
免疫系統的異常
首先是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清除異常:大多數自身反應性T細胞和B細胞分別在胸腺和骨髓中經歷陰性選擇而被克隆清除。
若胸腺或骨髓微環境基質細胞缺陷,陰性選擇發生障礙,引起自身反應性T、B細胞的克隆清除異常,則可能產生對自身抗原的免疫應答,導致自身免疫病。
其次,免疫系統對低水平抗原或低親和力抗原不發生免疫應答,這種現象被稱為免疫忽視。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由于免疫忽視,針對低水平表達或低親和力自身抗原的淋巴細胞克隆沒有被清除,進入外周免疫系統,成為保持對自身抗原反應性的淋巴細胞。
多種因素可打破這些淋巴細胞克隆對自身抗原的免疫忽視。如在微生物感染的情況下,DC可被激活并表達高水平的共刺激分子,該DC若提呈被免疫忽視的自身抗原就可能激活自身反應性T細胞克隆,引起自身免疫病。
另外,免疫應答都以大部分效應淋巴細胞細胞通過AICD(活化誘導的細胞死亡)的作用死亡,少數效應淋巴細胞分化為記憶淋巴細胞為結局。如果AICD相關基因缺陷,使效應淋巴細胞不能被有效清除而長期存在,就易患自身免疫病。
還有一些病原微生物成分或超抗原可多克隆激活淋巴細胞,如果激活的細胞是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則可產生自身抗體,導致自身免疫病。
PART3 自身免疫病的損傷機制
The mechanisms of tissue injury in autoimmune diseases can be divided into antibody-mediated and cell-mediated processes.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組織損傷機制可分為抗體介導和細胞介導。
代表示例抗體可以介導細胞功能異常:
如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Graves disease)由血清中針對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受體的自身抗體所引起、以甲狀腺功能亢進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該自身抗體可高親和力持續結合甲狀腺上皮細胞膜上的TSH受體,模擬TSH效應,導致甲狀腺上皮細胞長期分泌過量的甲狀腺素,引起甲亢。因此,該自身抗體也被稱為長效甲狀腺刺激抗體。
也可直接介導細胞的破壞,還可以和自身抗體與自身抗原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介導組織損傷。
細胞介導指自身反應性T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引發自身免疫病。比如多發性硬化癥患者體內存在髓鞘堿性蛋白特異性Th1細胞可浸潤腦組織,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炎癥損傷。
此外還有一些自身免疫病同時由抗體和T細胞同時作用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