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是傳統中國社會強調家族制度的直接體現。
農業生活中的土地不能移,鄉村生活中的聚族而居和家庭生活中的血緣親情等,都導致了中國人的生活和交往需要以長期、穩定和和諧為要旨。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中國人在為人處世上加重了情的成分。
態度中的情感成分穩定與否將決定態度是否轉變。也就是說,情感穩定,關系就穩定,情感不穩定,關系也就發生變化。這一生活體會使中國人總是在處世原則中把道理放在情感中來考慮,達到情理交融或合情合理。
顯然,中國人的處世態度也確實具有認知和情感兩種成分,但這種情和理的分配同西方有所區別。西方人交往中重理不重情,而中國人重情不重理。
陳獨秀梁漱溟在東西文化比較中提出:“西洋人是要用智的,中國人是要用直覺的---情感的......所謂孝弟禮讓之訓,處處尚情而無我。”
林語堂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對西方人來說,一個觀點只要邏輯上講通了,往往就能認可。對中國人來說,一個觀點在邏輯上正確還不夠,它同時必須合乎人情。實際上,合乎人情,即”近情“比合乎邏輯更受重視。
肯定“情”比“理”重要只是認識中國人際關系特征的第一步,我們必須進一步探討的是這種人情并不具有普遍意義。
中國的人情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人情。人們對人情的理解和操作一直受到家族主義的影響。誠然,這不是說西方的家庭成員之間沒有血緣情感,其區別是西方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一般只限定在較小的家庭范圍之內,而且家庭生活的相對短暫和有關倫理規范體系的缺乏,使人情相對淡漠且無法擴展出去。但中國社會的情況恰恰相反,正如梁漱溟所說:“中國人的生活,既一向欹重于家庭親族之間,到最近方始于轉趨于超大家庭的大集團,'因親及親,因友及友’,其路仍熟,所以遇事總喜托人情。”
這一從家庭轉向社會的人情關系是基于中國傳統社會和組織的結構,也正好是家庭結構的翻版和推延。這種人際心理結構和社會關系結構的吻合,使得人情從家庭向社會泛化成為一種可能。... (
查看原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