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群中,維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佝僂病及骨質疏松等疾病已被人們所熟知,而在胃腸及肝臟疾病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的患病率是多少?維生素D缺乏對其骨健康影響如何?其體內維生素D最佳水平是多少?維生素D是否會通過免疫系統來影響其疾病進程?
對這一系列問題,消化醫生未必都能給出明確答案。在近期《腸胃病學當前觀點》(CurrOpinGastroenterol)上,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學者帕帕等根據目前研究進展,對上述問題進行了一一闡述。在胃腸道疾病患者中,特別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首先,這些患者的維生素D攝入量低,胃腸道疾病相關的脂肪吸收不良、膽鹽不足、腸道吸收面積丟失、腸道通透性增加及肝功能受損等情況都會造成患者維生素D缺乏。
其次,這些患者對維生素D的需求量增大,以克服其自身的吸收不良、日照時間不足和營養成分丟失等。動物實驗和人群流行病學研究均證實,在T輔助細胞(Th-1)細胞因子介導的免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類風濕關節炎、炎性腸病和1型糖尿病的發病過程中,維生素D均起重要作用。
維生素D與炎性腸病有報道稱,在克羅恩病成人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的患病率為22%~70%,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則接近45%。炎性腸病(IBD)兒童患者這方面的數據有限,且不一致,這可能是對維生素D缺乏閾值的定義不同所致。
對健康成人和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維生素D缺乏與骨密度(BMD)低相關。但在IBD成人患者中,25羥維生素D(25OHD)水平與BMD的關系尚存爭議,有的學者認為二者呈正相關,有的則報告25OHD水平正常者BMD低,還有的認為二者沒有關系。
一系列動物研究證實,維生素D內分泌系統在維持消化道正常免疫反應方面發揮作用。人類體外研究發現,環孢素A和維生素D衍生物對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T淋巴細胞增殖有協同抑制作用。IBD患者維生素D的最佳攝入量目前尚不清楚。
維生素D與乳糜瀉未經診斷的乳糜瀉患者經常出現維生素D與鈣的攝入不足,原因是腹痛、惡心以及腹瀉等胃腸道不適癥狀會造成患者食欲減退和全身營養不良。此外,無谷膠飲食(GFD)也可導致維生素D和鈣的攝入不足。
研究者建議,所有接受治療的乳糜瀉患者,無論年齡大小,無論有無BMD降低,均應遵循全美骨質疏松基金會對50歲以上人群的建議,即每日攝取維生素D3800~1000IU、鈣元素1200mg,并維持血清25OHD水平在32ng/ml以上。維生素D與囊性纖維化囊性纖維化(CF)患者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仍在研究中。
5%~10%的囊性纖維化患者維生素D嚴重缺乏,其25OHD水平低于10ng/ml,CF成人患者的25OHD平均水平約為21.5ng/ml,25%~33%的晚期CF患者存在維生素D缺乏。研究人員根據現有資料認為,無論補充維生素D2還是D3,均應使血清25OHD水平維持在32ng/ml以上,如果單純口服治療不能達到上述標準,可經腸外途徑給予維生素D。
治療后轉歸將是今后關注的重點。維生素D與肝臟疾病膽汁淤積性和非膽汁淤積性肝病均與維生素缺乏有關。膽汁淤積可使膽鹽的腸道利用率降低,而膽鹽又是腸道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D所必需的。肝實質性病變可導致維生素D代謝異常,而肝病患者的皮膚光轉換功能是正常的,因此肝臟中維生素D轉化為25OHD的途徑受損是其維生素D缺乏的主要機制。
軟骨癥和骨量減少等代謝性骨病在肝臟疾病尤其是膽汁淤積性肝病患者中相對常見,這可能與鈣攝入不足及維生素D缺乏有關。維生素D可通過旁分泌途徑調節免疫反應。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對肝病進程的影響尚無結論,但已有研究表明,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性與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相關。最后,研究者提出,未來的研究應致力于闡明骨健康與維生素D的關系,并通過其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來輔助治療胃腸及肝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