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原因導致的體內水液運行障礙,水濕停留,泛溢肌膚,引起頭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腫的病證,稱為水腫。其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營養障礙等病的某些時期出現的水腫,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風邪外襲:肺為水上之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風邪外襲,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流溢于肌膚,發為風水。
二、水濕內侵:久居潮濕環境,或冒雨涉水,水濕之氣內侵;或平素酒食不節,生冷太過,濕蘊于中,脾為濕困,運化失職,不能升清降濁,以致水濕停留,泛溢肌膚,而成水腫。若水濕久蘊化熱,濕熱交蒸,致膀胱氣化無權,也能導致水腫。
三、脾陽虛弱:勞倦過度,或飲食失節,或久病損傷脾土,致脾陽虛弱,運化失職,轉輸無權,不能制水,發為水腫。
四、腎陽衰微:生育不節,或房勞過度,或久病纏綿,腎精內耗,日久致腎陽虧虛,腎失氣化,開闔不利,則水液停聚,泛溢肌膚,形成水腫。
總之,人體水液的運行,有賴于臟腑功能的正常氣化,如肺氣的通調,脾氣的轉輸、腎氣的開闔,使三焦決瀆有權,膀胱氣化暢行,小便通利。反之,若因外邪入侵,或臟腑功能失調,或臟氣虧虛,致三焦決瀆無權,膀胱氣化不利,即可發生水腫。
【辨證論治】
水腫的辨證,首先應辨別屬陽水還是陰水。
陽水:發病急驟,水腫從頭面開始,繼及四肢及胸腹,腰以上為劇,按之凹陷較容易恢復,常伴有外感風寒、風熱、風濕等證的表現。
陰水:發病緩慢,水腫遷延反復不愈,多從下肢開始,繼及腹胸、上肢、頭面,以下肢為甚,按之凹陷深而難復,常伴有脾腎陽虛之證。
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提出“開鬼門”、“潔凈府”、“去苑陳莝”三條基本原則,《金匱要略·水氣病》篇指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這些治療原則,迄今對臨床仍有指導意義。其具體治療方法,歷代醫家都有補充和發展,歸納起來主要有發汗、利尿、燥濕、溫化、理氣、逐水、固本等法。
一、陽水
(一)風水泛濫 [證候] 開始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發展較快,小便不利,尿少尿黃,多伴有惡風、惡寒、發熱等癥,或兼咳嗽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或舌質紅,脈浮滑數;如水邪泛濫,腫勢較重,也可見沉脈。
[證候分析] 風邪外侵,肺氣不宣,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風水相搏,流溢肌膚,發為水腫。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風為陽邪,風性上揚,善行而數變,風水相搏,故水腫自上而起,且發展迅速。邪在肌表,故身有寒熱。肺失宣降,則咳嗽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為風水偏寒之象;舌質紅、脈浮滑數為風水偏熱之象;腫勢嚴重,陽氣被遏,故見脈沉。
[治法] 祛風解表,宣肺行水。
[方藥] 越婢加術湯(麻黃、石膏、白術、大棗、生姜、甘草)加減治療。表邪甚而偏寒的,去石膏加防風、羌活。咳喘可加杏仁、前胡、桑白皮、葶藶子。尿少熱重,可加白茅根。
[針灸治療] 可選取肺俞、三焦俞、偏歷、陰陵泉、合谷,用瀉法。
(二)水濕浸漬 [證候] 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重而困倦,胸悶、納呆,舌苔白膩,脈沉緩。
[證候分析] 水濕之邪,浸漬肌膚,故肢體浮腫。水濕內聚,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不利,腫勢日甚,按之沒指。脾為濕困,運化失常,水谷精微無以營養肢體而壅滯中焦,故見身體重而困倦、胸悶、納呆等癥。苔白膩、脈沉緩為水濕內盛、陽氣不運之象。
[治法] 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方藥] 五苓散(白術、桂枝、茯苓、豬苓、澤瀉)合五皮飲(桑白皮、陳皮、茯苓皮 大腹皮、生姜皮)加減。上半身腫而喘者,加麻黃、杏仁。下半身腫甚者,加厚樸、防已。
[針灸治療] 可選取三焦俞、脾俞、中脘、膀胱俞、中極,宜瀉法兼灸。
(三)濕熱壅盛 [證候] 遍身浮腫,皮膚光亮而薄,胸悶腹脹,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結,伴見氣喘,舌苔黃膩,脈沉數。
[證候分析] 水濕之邪化熱,泛濫全身,壅于肌膚經隧之間,故見遍身浮腫,皮薄而亮。
濕熱郁蒸,氣機升降失常,故胸悶腹脹而煩熱。濕熱蘊結,三焦氣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則口渴。大腸傳導失常,故大便干結;濕熱下注,膀胱氣化無權,津液受傷,故小便短赤。水邪迫肺,肺失肅降,故氣喘。舌苔黃膩、脈沉數乃濕熱內盛之象。
[治法] 分利濕熱。
[方藥] 疏鑿飲子(商陸、澤瀉、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大腹皮、檳榔、羌活、秦艽、生姜)加減。若腹滿、大便秘結,加大黃、枳實。熱甚加連翹、竹葉。尿少加白茅根。
[針灸治療] 可選取曲池、合谷、三陰交、照海、足臨泣,用瀉法。
二、陰水
(一)脾陽不振 [證候] 水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悶腹脹,納減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質淡,舌苔白滑,脈沉緩。
[證候分析] 中陽不足,脾失健運,不能制水,致下焦水濕停聚泛濫,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中陽不振,運化無力,氣機壅滯,故脘腹脹悶,納減便溏。脾陽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化生不足,肌膚失養,故面色萎黃,神疲肢倦。脾失運化,則水濕不行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脈沉緩是脾虛水聚,陽氣不運之象。
[治法] 溫運脾陽,行氣利水。
[方藥] 實脾飲(白術、附子、干姜、甘草、木瓜、檳榔、茯苓、厚樸、木香、草果、大棗、生姜)加減。水濕過重者,加桂枝、澤瀉、豬苓等;氣虛者,加黨參。
[針灸治療] 可選取脾俞、腎俞、中脘、關元、三陰交,宜補法兼灸。
(二)腎陽衰微 [證候] 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尿少,腰部冷痛酸重,畏寒肢冷,舌質淡胖,舌苔白,脈沉細或沉遲。
[證候分析] 腎主腰膝,腎陽衰微,陰盛于下,故見面浮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腎與膀胱相表里,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故尿少。腰為腎之府,腎陽虛而水氣內盛,則腰部冷痛酸重。腎陽虛憊,命門火衰,不能溫養肌體,故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乃腎陽衰微,水濕內盛之象。
[治法] 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方藥] 真武湯(附子、白術、生姜、茯苓、白芍)加減。虛寒甚,加肉桂、巴戟天。喘息自汗不得臥,加黨參、五味子、牡蠣。
[針灸治療] 可選取腎俞、脾俞、氣海、水分、太溪、命門,宜補法兼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