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征的病證,也稱“消癉”、“消中”、“膈消”、“肺消”等。其主要的病理變化是陰虛燥熱,與肺、胃、腎三臟關系較為密切。
現代醫學的糖尿病、尿崩癥,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飲食不節: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發為消渴。“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素問·共病論》篇)。這說明飲食不節與本病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
二、情志失調:長期的情緒異常,導致肝氣郁結,郁久化火,火熱熾盛,消爍肺胃陰津,發為消渴。正如《靈樞·五變》篇說:“……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
三、腎虛精傷:勞欲過度,房室不節,腎精虧損,虛火內生,上蒸肺胃,致腎虛與肺燥、胃熱俱現,發為消渴。此即《備急千金方·消渴》篇所說:消渴由于“盛壯之時,不自慎惜,快情縱欲,極意房中,稍至年長,腎氣虛竭,……此皆由房室不節之所致也。”
因此,消渴的病理,主要在于燥熱偏盛,陰津虧虛,其中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且兩者往往互為因果,燥熱甚則陰愈虛,陰愈虛則燥熱愈甚。在病變過程中,其雖可傷及五臟,但主要與肺、胃、腎三臟關系密切,尤以腎最為重要。肺主治節為水之上源,肺受燥熱所傷,治節失職,水液直趨下行,故小便頻數;肺不布津,則口渴喜飲。胃為水谷之海,胃為燥熱所傷,胃火熾盛,胃津不足,致消谷善饑,大便干結。腎主水、藏精,燥熱傷腎,氣化失常,故小便量多;腎失固攝,精微下注,則小便混濁而有甜味。三臟雖有所側重,但往往又相互影響。如肺燥陰虛,津液失于敷布,則胃腎失于滋潤;胃熱熾盛,則可灼傷肺津,耗損腎陰;而腎陰不足,陰虛火旺,也可上灼肺胃。終致肺燥、胃熱、腎虛同時存在,多飲、多食、多尿常相互并見。
消渴之證日久,遷廷不愈,陰損及陽,則可致氣陰兩虛或陰陽俱虛之候。
【辨證論治】
臨證時應辨別上、中、下三消的主次,區別陰虛與燥熱的標本輕重。在一般情況下,本病初起多屬燥熱為主,病程較長者,則陰虛與燥熱互見,病久則以陰虛為主。治療本病應從養陰入手,燥熱較甚時,則佐以清熱,下消日久,陰損及陽者宜陰陽并補。
一、上消(肺熱津傷) [證候] 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舌紅苔黃,脈洪數。
[證候分析] 肺熱熾盛,耗傷津液,故口干舌燥,煩渴多飲。燥熱傷肺,肺失治節,水不化津,直趨下行,則尿頻量多。舌紅、苔黃、脈洪數是內熱熾盛之征。
[治法]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方藥] 消渴方(花粉末、黃連末、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治療。若煩渴不止、小便頻數、脈洪無力乃肺腎氣陰兩虛,可加天冬、麥冬、黨參。若煩渴引飲、舌苔黃燥、脈洪大,為肺胃熾熱,氣陰兩傷,可加黨參、石膏、知母。
[針灸治療] 可選取少府、心俞、太淵、肺俞、脾俞,用瀉法。
二、中消(胃熱熾盛) [證候] 消谷善饑,口干欲飲,大便秘結,形體消瘦,舌苔黃燥,脈滑實有力。
[證候分析] 胃火熾盛,腐熟水谷力強,故見消谷善饑。火熱灼耗胃津,致口干欲飲。津枯腸燥,傳導失職,則大便秘結。水谷精微受損,生化乏源,肌肉失養,故形體消瘦。舌苔黃燥、脈滑實有力是胃熱熾盛之象。
[治法] 清胃瀉火,養陰生津。
[方藥] 玉女煎(石膏、熟地黃、知母、麥冬、牛膝)加黃連、山梔子。大便秘結者,加玄參以清熱生津通便。
[針灸治療] 可選取內庭、三陰交、胃俞、脾俞,用瀉法。
三、下消
(一) 腎陰虧虛 [證候] 尿頻量多,混濁如脂,或尿有甜味,口干舌燥,腰膝酸軟,頭昏耳鳴,或皮膚干燥瘙癢,舌紅,脈沉細數。
[證候分析] 腎陰虧損,固攝失常,氣化失司,津液直趨下行,故尿頻量多;水谷精微下泄,故小便混濁如脂、或尿有甜味。腰為腎之府,腎陰虧虛,精血不足,筋脈失養,則腰膝酸軟;不能上濡清竅,則頭昏耳鳴;不能營養滋潤肌膚,則皮膚干燥瘙癢。陰虛生內熱,故出現舌紅、脈沉細數。
[治法] 滋陰固腎。
[方藥] 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茱萸、淮山藥、丹皮、澤瀉、茯苓)治療。若出現煩燥、失眠、遺精等癥,為虛火偏盛,可加黃柏、知母、龍骨、牡蠣、桑螵蛸。
[針灸治療] 可選取太溪、太沖、肝俞、腎俞、脾俞、中極,用補法。
(二)
陰陽兩虛 [證候] 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則飲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輪焦干,腰膝酸軟,甚則陽痿,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證候分析] 陰陽兩虛,腎失固攝,氣化失司,不能約束水液,精微下泄,故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水谷精微下注,不能薰膚充身,致面色黧黑,耳輪焦干。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致腰膝酸軟。命門火衰,宗筋弛緩,則陽痿。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為陰陽兩虛之象。
[治法] 溫陽滋腎固澀。
[方藥] 《金匱》腎氣丸(熟地黃、山茱萸、淮山藥、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加金櫻子、覆盆子、桑螵蛸。
[針灸治療] 可選取太溪、太沖、肝俞、腎俞、脾俞、中極(灸)、命門(灸),用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