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病邪是很容易向里發展的,只要發現病情深入,就必須改變藥方,用小柴胡湯治療。即使誤用下法,如果能夠證明病邪在半表半里,還是可以用小柴胡湯。
原文: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證而下之,若柴胡湯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風寒感冒太陽病,不管是傷寒,或者是中風,只要“有柴胡證”,就說明邪氣已經不僅僅存在體表,而是也有少陽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一證就說明進入半表半里了。簡而言之,在太陽病情況下,只要能證明病邪向里發展了,就可以用小柴胡湯。那么“一證”是指什么呢?柴胡證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細、脈沉緊等,我的理解,主要是指四個主證之一,即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其他副證如果有多個出現,可以確定病邪已入少陽,當然也應該用小柴胡湯。其治療原理如前面所說,從內達外,引寒邪外出。
“凡柴胡湯證而下之”,凡是出現了柴胡湯證,也就是邪氣深入了,本來應該用小柴胡湯的,卻使用了下法,如果病人體虛就會出現復雜的病情,如果病人身體狀況好,而且沒有一而再再而三地吃下藥,盡管誤治了,但“若柴胡湯證不罷者”,就是半表半里的癥狀還在, “復與柴胡湯”,仍然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關鍵是病人沒有體內虛寒的癥狀。這時候服用小柴胡湯,與正常情況下服用會有一些不同,“必蒸蒸而振”,就是出現比較激烈的寒戰,“卻發熱汗出而解”,而且還會發熱,出汗,陳修園說,下后傷其中焦之津液,欲作汗時,而為此一番之變動也。發汗后病就好了。
小柴胡湯屬于和解劑,在風寒感冒病情發生變化時用處很大,一般沒有及時治療風寒感冒的病人,用到它的機會很多。
小柴胡湯方及方解請參閱《傷寒雜病論》學習筆記78。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