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郭某,男,75歲。2013年8月15日初診:
證見:發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乏力,胸痛一天。體溫38℃,血壓150/80mmHg,面蒼白,微喘,發病當晚及次日晨心絞痛發作,胸悶,舍下含服速效救心丸5粒可使癥狀在數分鐘內緩解。既往史:冠心病三支病變。脈浮緊,苔薄白質裂。
辨證為太陽傷寒。治法擬發汗解表,取麻黃湯合橘枳姜湯、茯苓杏仁甘草湯。
生麻黃6g 桂枝10g 杏仁10g 炙草10g
橘紅10g 枳殼10g 干姜10g 茯苓15g
4劑
2013年8月19日二診:
患者上藥當日下午五點及睡前服完一劑,當晚即少少汗出,體溫降至36℃,畏寒、身痛發緊,乏力等諸癥消失。患者因怕病情反復,服完4劑。未出現大汗等不適,Bp130/80mmHg.
按:麻黃湯出自《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是為麻黃湯證,頭痛發熱,惡風,為風寒外束,肌表受邪;頭身疼痛,乃邪犯太陽經脈,經氣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寒主收斂,衛陽被遏,腠理閉郁則無汗;肺主皮毛,腠理郁閉,肺氣失宣而作喘;正邪交爭于肌表則見發熱。本案發病一日,發熱無汗,畏寒身痛,微微作喘;素有胸陽不振,氣機不暢,飲犯胸膈,此次外寒引動內飲,胸痹而痛。脈浮緊,脈浮主表,緊脈主寒,相對與患者平素脈沉細,更能說明問題。麻黃湯辛溫發汗,開腠理驅邪外出。方中麻黃配杏仁一宣一降,桂枝解肌祛風,甘草和中緩解麻桂之性。本案有素胸痹之證,故合用橘枳姜湯茯苓杏仁甘草湯宣暢氣機,化飲止痛。
尤在涇把太陽傷寒病理概括為“外閉衛陽、而內郁營血”,“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李時珍謂“夫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于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另本案結合36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可下之,宜麻黃湯”學習,風寒閉束,肺氣不及宣降,而患者為冠心病三支病變,伴發胸悶而痛。至于陽明,有學者認為,“胸乃陽明之部分”(張隱庵),合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姜湯化飲和胃,也是兼顧之意。
另原文服法下有“覆取微似汗”語,“乃太陽之津液,隨太陽之氣運行膚表,由陽氣之宣發,而后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如大汗出則津液泄露矣”(張隱庵),此案也為少少汗出,雖發汗重劑,用之恰當,效之果然。
還有,雖冠心病、高血壓(150/80mmHg),有明顯指征,該用此方時,仍可果斷使用。
(張雪芹整理)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huaxiangyi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