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共37小題,在每小題的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號碼填在題干的括號內。每小題1分,共37分)
1.濕溫病濕邪化燥,癥見灼熱煩躁,便下鮮血,舌質紅絳,脈數細,治療選方為( )
A.黃土湯 B.獨參湯 C.歸脾湯 D.犀角地黃湯
2.春溫表郁里熱,引動肝風,其最佳治療方劑為( )
A.雙解散 B.神解散 C.寒解湯 D.涼膈散
3.“增水行舟”的代表方是( )
A.增液承氣湯 B.新加黃龍湯 C.增液湯 D.玉女煎
4.宋代朱肱提出( )
A.溫病分新感溫病和伏氣溫病 B.靈活運用經方
C.溫病不得混稱傷寒 D.立新論,創新法
5.根據發病季節命名的疾病是( )
A.風溫 B.春溫 C.暑溫 D.伏暑
6.病變重心在肺,易耗傷津陰的溫邪是( )
A.風熱之邪 B.暑熱之邪 C.燥熱之邪 D.濕熱之邪
7.溫病口苦而渴的機理是( )
A.陽明熱盛,胃津受損 B.膽火內熾,津液受傷
C.熱邪傳營,劫灼津液 D.燥熱傷肺,胃津受傷
8.壯熱面赤,背微惡寒,頭痛頭暈,心煩氣粗,汗多口渴,舌紅,苔黃燥,脈洪大而芤。
治宜( )
A.白虎湯 B.白虎加人參湯 C.白虎加蒼術湯 D.王氏清暑益氣湯
9.暑溫,身熱息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脈虛無力。其病機為( )
A.暑熱亢盛,津氣受傷未甚 B.暑熱未退,氣陰已傷
C.暑熱雖去,津氣欲脫 D.陽明暑熱,太陰濕困
10.濕熱釀痰,蒙蔽心竅的神志改變特征是( )
A.其人如狂 B.時清時昧 C.昏憒不語 D.神昏譫語
11.王氏連樸飲所治病機為( )
A.濕熱并重,困阻中焦 B.濕重于熱,困阻中焦
C.熱重于濕,困阻中焦 D.濕熱交蒸,彌漫三焦
12.春溫后期,陰虛而壯火尚盛者,宜用( )
A.青蒿鱉甲湯 B.加減復脈湯 C.大定風珠 D.黃連阿膠湯
13.春溫病發病的主要內因是( )
A.腎陰不足 B.里熱熾盛 C.肝腎不足 D.肺胃陰傷
14.溫邪侵犯人體后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導致下列何項的功能失調及實質損害( )
A.衛氣營血與三焦 B.衛氣營血 C.三焦 D.六經
15.下列哪項不是溫病常見兼挾證( )
A.兼痰飲 B.兼食滯 C.兼氣郁 D.兼陰傷
16.濕熱積滯交結腸胃,代表方劑是( )
A.枳實導滯丸 B.枳實導滯湯 C.調胃承氣湯 D.葛根芩連湯
17.葉天士《溫熱論》中說:“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 )
A.益胃 B.補氣 C.益腎 D.補中
18.“濕熱證,始惡寒,后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此語出自( )
A.吳鞠通 B.葉天士 C.薛生白 D.王孟英
19.溫病的病名首見于( )
A.《黃帝內經》 B.《傷寒論》 C.《肘后方》 D.《諸病源候論》
20.首先提出,運用辛溫發表劑治療外感病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加入寒涼清熱等藥物的醫家是( )
A.王安道 B.朱肱 C.王叔和 D.汪石山
21.提出“天行之病,大則流毒天下,次則一方,次則一鄉,次則偏著一家。”的醫家是( )
A.王叔和 B.龐安時 C.吳又可 D.雷少逸
22.溫病與溫毒的區別是,后者有( )
A.發熱 B.頭痛 C.局部紅腫熱痛 D.口渴
23.下列哪一項不屬于伏氣溫病的初起表現( )
A.灼熱 B.煩躁 C.溲赤 D.脈浮數
24.病變中心在肺,易耗傷津液的溫病原因是( )
A.風熱病邪 B.暑熱病邪 C.燥熱病邪 D.濕熱病邪
25.將溫病的各種致病因素統稱為“溫邪”的是
A.葉天士 B.薛生白 C.吳鞠通 D.吳又可
26.吳又可把通過空氣感染的稱為( )
A.天受 B.傳染 C.上受 D.染易
27.營分證病機是( )
A.營熱陰傷,擾神竄絡 B.熱入營陰,心神被擾
C.熱入營分,血絡受損 D.邪入營分,熱熾津傷
28.熱入心包的舌象是( )
A.舌質純絳鮮澤 B.舌質深絳 C.舌絳光亮如鏡 D.舌焦紫起刺
29.下列哪項不是營分證的辨證要點( )
A.身熱夜甚 B.心煩不寐 C.斑疹隱隱 D.舌紅絳
30.宣清導濁湯主要治療濕溫病何證( )。
A.濕邪上蒙,小便閉阻 B.濕阻腸道,傳導失司
C.濕熱釀痰,蒙蔽心竅 D.濕熱蘊蒸三焦
31.暑濕的治療,當以何法為主( )
A.清熱利濕 B.清泄暑熱 C.滌暑泄熱 D.宣化濕邪
32.沙參麥冬湯不含( )
A.沙參,麥冬 B.玉竹,花粉 C.生扁豆,生甘草 D.生地,玄參
33.指出“暑必兼濕”的醫家是( )
A.葉天士 B.吳鞠通 C.王綸 D.李東垣
34.溫病熱瘀互結下焦,治宜( )
A.清熱化瘀 B.通瘀破結 C.活血化瘀 D.導滯通便
35.爛喉痧多發生于( )
A.春季 B.夏秋季 C.冬春季 D.秋冬季
36.熱陷心包兼陽明腑實,選方是( )
A.牛黃承氣湯 B.導赤承氣湯 C.增液承氣湯 D.桃仁承氣湯
37.濕溫證見:灼熱煩躁,便下鮮血,舌質紅絳。治療最好選用( )
A.白頭翁湯 B.黃土湯 C.神犀丹 D.犀角地黃湯
二、多項選擇題(共5小題,在每小題的備選答案中選出三個或三個以上正確的生案,并將正確答案的號碼填在題干的括號內。正確答案未選全或有選錯的,該小題無分。每小題2分,共10分)
38.溫病中出現動風的原因有( )
A.陽明熱盛 B.金旺木囚 C.心營熱盛 D.血分熱盛 E.水不涵木
39.祛濕解熱法的作用是( )
A.宣通氣機 B.運脾和胃 C.通利水道 D.化濕泄濁 E.清熱解毒
40.身熱肢厥,神昏譫語,可見于( )
A.熱入心包 B.內閉外脫 C.氣血兩燔 D.氣分熱盛 E.陽氣暴脫
41.濕溫病濕熱釀痰,蒙蔽心包,治療時可使用下列哪些方劑( )
A.菖蒲郁金湯 B.蘇合香丸 C.安宮牛黃丸 E.紫雪丹 E.至寶丹
42.下列哪些屬于溫熱性質的溫病( )
A.風溫 B.春溫 C.秋燥 D.濕溫 E.伏暑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填空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共6分)
43.提出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的醫家是—————————、———————。
44.陸子賢說:“斑為———————,疹為—————— 。”
45.溫疫由于疫邪的性質不同,可分為——————疫、——————疫兩類。
四、改錯題(共2小題,改正下列每小題劃線部分的錯誤。每小題2分,共4分)
46.熱陷心包的辨證要點是神昏,舌絳。
47.溫病過程中發生戰汗往往是疾病趨向好轉的轉折點。
五、名詞解釋題(共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48.暑風
49.廣義傷寒
50.涼血散血
六、簡答題(共2小題,每小題4分,共8分)
51.溫病病理變化有何規律性?
52.營分證的基本病理及辨證要點各是什么?
七、論述題(共2小題,每小題8分,共16分)
53.衛氣營血與三焦證候的傳變規律。
54.如何理解張風逵所說:“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一語?
八 、病例分析題 (10分)
55.王某,男,35歲,高熱4天,鼻衄1日,于2001年4月5日初診。
患者于4日前突然出現發熱,惡寒,頭痛,未加注意。繼之高熱不退,測體溫40℃,伴有口渴,煩躁。近2日鼻中出血3次,每次10余毫升,胸部皮膚也有出血斑點。在某西醫院曾診斷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用西藥治療無效,而轉入中醫求治。現上癥俱存,查舌質紅絳,苔黃,脈數。
請寫出:病名、辨證、病機分析,擬出治法和處方用藥。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37分)
1.D 2.B 3.C 4.B 5.B 6.C 7.B 8.B 9.B 10.B 11.A 12.D 13.A 14.A 15.D 16.B 17.A 18.C 19.A 20.B 21.B 22.C 23.D 24.C 25.A 26.A 27.A 28.A 29.C 30.B 31.B 32.D 33.A 34.B 35.C 36.A 37.D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38.ABCDE 40.ABC 41.ABCD 42.ABE 43.ABCDE
三、填空題(每空1分,每小題2分,共6分)
44.葉天士 吳鞠通 45.陽明熱毒 太陰風熱 46.濕熱疫 暑燥疫
四、改錯題(改正下列每小題劃線部分的錯誤。每小題2分,共4分)
46.熱陷心包的辨證要點是神昏、肢厥、舌絳。
47.溫病過程中發生戰汗往往是疾病發展的轉折點。
五、名詞術語解釋(每小題3分,共9分)
48.暑熱之邪引起肝風(2分),病人出現抽搐(1分)的病證。
49.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1分),包含了屬性為風寒的狹義傷寒和屬性為溫熱的溫病在內(2分)。
50.是治療血分證的一種方法。即采取清解血分熱毒(1分)、涼血化瘀、養陰三法(2分)合用的一種方法。
六、簡答題(每小題4分,共8分)
51.溫病在病變發展過程中的病理變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可以劃分為若干個階段。表現在溫邪
由表傳里,由淺入深,病情由輕到重,性質由實轉虛(1分)。
從溫病病程發展的全過程來看,其病理變化是在溫邪的作用下,導致人體衛氣營血及三焦所屬
臟腑的功能失調及實質損害(2分)。一般來說,在溫病的開始階段是以人體功能失調為主,而在病情嚴重階段,就有明顯的實質損害,包括腑腑受損和陰液正氣的耗傷,甚則引起陰竭陽脫(1分)。
52.營熱陰傷,擾神竄絡(2分)。要點是身熱夜甚,心煩,不寐,舌紅絳(2分)。
七、論述題(每小題8分,共16分)
53.溫病衛氣營血證候的傳變,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
(1)自表入里:即溫邪循衛氣營血層次逐漸深入地發生傳變,正如葉天士所說:“大凡看法,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這種傳變方式多見于新感溫病。但如在表之邪直接內陷心包,或由衛而直接傳人營血分,則屬病情危重(2分)。
(2)由里達表:即溫邪自血而營,由營轉氣的演變過程。這類溫病原有伏熱自里透外,病情逐漸減輕,雖然發病時病情較重,但因邪有外達之機,所以預后較好。伏邪溫病多具這種傳變形式。但是溫邪在自里達表的過程中,也有可能再逆向內陷,如邪熱已從營分透出氣分,又能自氣分內陷營分,這是由邪正消長起伏所決定的(2分)。
(3)傳變不分表里漸次:即溫邪不循衛氣營血表里層次的傳變。這類疾病不僅在發病時可以衛氣、衛營同病,而且在傳變時可以同時出現氣分、營分或血分的癥狀,臨床上表現為衛氣同病、氣營(血)兩燔、衛營(血)同病,甚至衛氣營血俱病的復雜病證。這類疾病發病較急、病情較重、傳變較快,如病邪很快內陷營血,則預后較差(1分)。
三焦證候的相互傳變: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了溫病“始上焦,終下焦”的傳變規律,即溫病一般發生于上焦,從上焦傳至中焦,再從中焦傳到下焦。如上焦手太陰肺的病變為病程的初期,中焦陽明胃的病變多為病程的中期或極期,下焦足少陰腎及足厥陰肝的病變多為病程的后期(2分)。但由于感邪性質不同,體質類型有異,所以溫病三焦病機的發生及演變,不一定都是按照上述程序進行的。例如暑熱病邪可直犯心包,未必始于上焦手太陰;濕熱病邪直犯中道,困阻脾胃,也不始于上焦;腎精素虛者,邪氣伏藏下焦,病起于足少陰;還有其他一些伏氣溫病也可病于營血分(1分)。
54.張風逵說:“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概括了暑溫病在氣分階段的治療大法。(1分)暑溫陽明氣分證,未成實者法當辛寒清氣,清泄暑熱,方用白虎湯(1分);已成實者,法當攻下腑實,用承氣湯。暑傷氣陰則宜甘寒清熱滌暑,益氣養陰,方用王氏清暑益氣湯(2分);若暑邪已去,氣陰欲脫,則宜用甘酸之品益氣斂陰,酸苦之品泄熱生津,方用連梅湯(2分)。
若腑實已成,則當攻下腑實。暑熱化火,生痰生風,則多內陷營血,導致閉竅、動風、動血之變,應分別采用清心開竅、化痰熄風、涼血止血之法(1分)。暑溫后期正氣耗傷,治以益氣養陰為主;余邪挾痰、挾瘀留滯經絡者,法當清除余邪,并同時化痰行瘀通絡。有后遺癥者,除藥物治療外,還應配合針灸、按摩、鍛煉等康復療法(1分)。
八、病案分析(10分)
55.病名:春溫(2分)
辨證:氣血兩燔(2分)
病機:本證為氣分之熱未解,而血分之熱已盛之候。以陽明熱熾,里熱熾盛,迫血妄行為病機特點。(2分)。
治法:氣血兩清(2分)
方藥:化斑湯加減。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9克,玄參9克,犀角6克,粳米9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