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溫病是夏季感受暑熱邪氣所引起的以發病急驟,初起即以里熱盛為特點的溫病。由于邪氣熾盛,暑溫病初起就可以見高熱,大汗,渴欲冷飲,脈洪大等氣分熱盛的臨床表現, 暑濕病在高熱的同時伴有脘痞,身重,舌苔膩等癥狀。口因其熱勢鴟張,傳變迅速,病變過程中既可以耗氣傷津而引起虛脫亡陽,又可以深入營分、血分而出現神昏、動血、動風的變化。西醫學中的流行性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登革出血熱等疾病,可以參考暑溫病辨證論治。
清滌暑熱的藥:黃連、竹葉、荷梗、西瓜翠衣、知母。
益氣生津的藥:西洋參、石斛、麥冬、知母。
一、衛分暑溫
(2)暑傷津氣
【方藥】王氏清暑益氣湯
(3)虛脫亡陽:同上
二.氣分暑濕
【證候分析】是濕熱病中熱重于濕的類型.,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溫熱夾濕病”
(1) 暑濕困阻中焦
【方藥】白虎加蒼術湯
(2) 暑濕彌漫三焦熱
熱與濕都彌漫于全身。
【方藥】三石湯
三、暑熱入營
(1)熱灼營陰
【方藥】清營湯(方見春溫章)
【方藥】清宮湯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至寶丹(方均見風溫章)
(3)內閉外脫【臨床表現】身熱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氣粗,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進而身熱驟降,汗出不止,喘息氣短,脈細無力,甚或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舌淡白,脈微細欲絕或散大。
【方藥】安官牛黃丸合生脈散、參附湯
四.暑熱入血
(l)暑傷肺絡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
(2)氣血兩燔
【方藥】神犀丹合安官牛黃丸。
(3)暑熱動風
【臨床表現】壯熱,四肢抽搐,兩目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頭暈脹痛,手足躁擾,甚或神昏狂亂,四肢厥逆,舌于絳無苔,脈弦數。
【方藥】羚角鉤藤湯
(4)暑傷心腎
【方藥】連梅湯
五.暑熱已退,氣陰兩傷
[臨床表現】唇干口燥,夜寐不安,精神萎靡,飲食無味,倦怠乏力,舌紅少苔,脈細弱。
【方藥】三才湯
六、痰瘀阻絡
【證候分析】暑溫病的后遺癥。這種后遺癥一般很難治愈,有的甚至終生不可逆轉。
【臨床表現】神情呆鈍,甚或癡呆,或失語、耳聾,或手足抽動,或手足拇一諸占攣,肢體強直,或痿廢不用,舌暗或有瘀斑,苔膩,脈沉澀。
【方藥】三甲散加減
七.冒暑
八、暑咳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頭暈而痛,咳嗽少痰,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薄黃或薄黃而膩,脈數而兩寸有力。病機是署邪襲表,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咳。
【方藥】雷氏清宣金臟法
九.中暑、暑厥
【證候分析】中暑發于夏季高溫天氣,是因人在烈日下行走或在高溫環境下勞作,導致暑邪卒中而發病。
【臨床表現】高熱,口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氣急喘促,喉間痰鳴,四肢厥逆,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沉伏。
【方藥】蘇合香丸如果一時找不到蘇合香丸,可以用藿香正氣散的水 劑代替。如果暑熱很重,體溫很高,也可以用至寶丹。
十、暑穢
【臨床表現l身熱有汗,頭暈而脹,胸脘痞悶,嘔惡,煩躁,甚則神昏,耳聾,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或濡數。
【方藥】雷氏芳香化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