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五瀉心湯及其類方方證探析
傷寒論五瀉心湯及其類方(如黃連湯,黃芩湯等),臨床上用之較多,療效亦較為顯著。各方應用的范圍及其適應證,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為了很好地掌握運用,應該有深刻的認識。現就五瀉心湯及其類方方證以及鑒別整理如下,供同行參閱。
1 五瀉心湯方證
1.1 半夏瀉心湯
1.1.1 方證傷寒論太陽下篇157條說:“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若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1.1.2 證解本條系述小柴胡湯證,大陷胸湯證,和半夏瀉心湯證的鑒別法。但半夏瀉心湯證,很不完備。考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篇,亦載本方證,“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那么本方證為嘔而腸鳴心下痞了。
本方即小柴胡湯以黃連易柴胡,干姜易生姜,與理中湯去術的合方,亦即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加半夏甘草大棗,故治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嘔而腸鳴心下痞硬者。
1.1.3 處方半夏瀉心湯:半夏、黃連、黃芩、人參、甘草、 生姜、大棗。
1.1.4 功效消炎鎮嘔,溫中逐水。
1.1.5 定義治少陽太陰合病之具有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嘔而腸鳴,心下痞硬者。
1.2 生姜瀉心湯
1.2.1 方證傷寒論太陽下篇165條說:“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1.2.2 證解徐靈胎氏傷寒約編說:汗出解后,是太陽寒水之邪,侵于形軀之表者已能,胃中不和,水邪入于形軀之里者未散,必其人平日心火不足,故心下痞硬,胃中虛冷,故干嘔食臭,脅下即腹中,土不制水,寒水得以內侵,而有水氣;虛陽郁而不舒,寒熱交爭于心下,故腹中雷鳴而下利也,宜生姜瀉心湯分理之。
1.2.3 處方生姜瀉心湯:生姜、半夏、甘草、人參、干姜、黃芩、黃連、大棗。
1.2.4 功效有消炎健胃溫中逐水的功效。
1.2.5 定義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加生姜,亦即黃連湯去桂枝加黃芩生姜,理中湯去術的合方。外證已解,故不用桂枝,胃部有炎證,故用芩連,腸管虛寒,故用理中,以無小便不利證,故不用術,此本方所以治少陽太陰合病之具有半夏瀉心湯證而干噫食臭下利者。
1.3 甘草瀉心湯
1.3.1 方證傷寒論太陽下篇166條說:“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硬益甚。此非熟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痞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1.3.2 證解心下痞硬而滿,系因客氣上逆,即水熱二毒隨腸管蠕動劇烈上逆,干嘔,心煩不得安,為胃部發炎,神經受病毒刺激之征,此即所謂少陽證,故用小柴胡湯之去加方,因無寒熱往來證,故不用柴胡,胃部有炎證,故加黃連。下利完谷不化,為太陰虛寒之證,故用理中湯,因無小便不利證,故不用術。視此,可知本方系小柴胡湯以黃連易柴胡,干姜易生姜,與理中湯去術之合方。
1.3.3 處方甘草瀉心湯:甘草、人參、黃芩、黃連、干姜、半夏、大棗。
1.3.4 功效以消炎鎮靜溫中強壯為主。
1.3.5 定義治少陽太陰合病之具有半夏瀉心證而下利甚心煩不得安者。
1.4 附子瀉心湯
1.4.1 方證太陽下篇幅163條說: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1.4.2 證解本方證系寒熱混淆,陰陽交錯的病。惡寒汗出,系陰性的虛證,而非陽性的虛證,蓋陽性病的惡寒,必伴以發熱,此則不發熱也。已無太陰的吐利等證,又無厥陰的手足逆冷等證,則此惡寒汗出,必屬于少陰病是毫無疑問的。
陰性病是禁忌瀉下的,但是本方證不是純粹的陰性病,而系陽明少陰合病,固以大黃黃連瀉心湯的加味方,治陽明里熱的實證,以附子治少陰虛寒證。名曰附子湯,就是這個意思。
本方既金匱瀉心湯加附子,對心氣不定,吐血,衄血,及諸出血而惡寒汗出者,亦可選用本方。
1.4.3 處方附子瀉心湯 :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1.4.4 功效促進消化,調整腸胃,振奮全身機能。
1.4.5 定義治陽明少陰合病之具有大黃黃連瀉心湯證,而惡寒汗出者。
1.5 大黃黃連瀉心湯
1.5.1 方證太陽下篇162條說:“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1.5.2 證解按之濡的“濡”字,前輩多有疑之者。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筆者以為本方證的重點,不在"濡",而在“痞”,茲陳述如下:
本方證的痞,與三瀉心湯等異,系因消化不良,大便秘結,食物停滯發酵而生氣體,胃部容積增大,而有自覺他覺的痞滿證狀,按之膨滿軟弱而無痛感,故用具有促進消化和緩下作用的本方治之。此本方證所以屬陽性病而里有實候者。
半夏瀉心湯的痞,系水毒與熱毒結于心下,刺激胃神經致胃發生痙攣而作嘔。生姜瀉心湯的痞,系因消化不良,食物停滯發酵,食毒水毒與熱毒集結于胃部,壓迫橫隔膜發生痙攣噫氣,下迫腸管使之蠕動亢進,雷鳴下利。甘草瀉心湯的痞,系因一再誤下,腸管蠕動上逆甚劇,與熱毒水毒結于心下部形成假性腫物,是為痞 。代赭旋覆湯的痞,與生姜瀉心湯相同,但水毒與熱毒,不如生姜瀉心湯之甚,是二者的區別。
此外尚有十棗湯的痞,為水毒屬實者,五芩散的痞,為水毒屬虛者,以其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故只在此順便提及。
1.5.3 處方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
1.5.4 功效促進消化,調整胃腸機能。
1.5.5 定義治陽明病,心煩,心下痞,按之濡,關脈浮,便秘者。
2 五瀉心湯類方方證
2.1 黃連湯
2.1.1 方證傷寒論太陽下篇181條說:“傷寒,胸中有熟,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2.1.2 證解本條系述太陽少陽太陰合病的證治。
2.1.3 處方黃連湯:黃連、甘草、干姜、桂枝、人參、半夏、大棗。
2.1.4 功效解外和里,鎮嘔止痛。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故亦治心煩,心下悸,心下痞硬,腹痛,嘔吐下利等證。然以有桂枝,故有安外和里之功,半夏瀉心湯,但有和里之效,而無安外之力,這是二者的區別。
2.1.5 定義治太陽少陽太陰合病,心煩,心下悸,心下痞硬,腹痛,嘔吐,上沖,外證未解,或下利者。
2.2 黃芩湯
2.2.1 方證傷寒論太陽下篇180條說:“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不利者,與黃芩湯。”
2.2.2 證解六經都有下利證,但是下利之屬陽性者為陽明病,屬陰性者為太陰病。陽性病下利之具有表證者,為太陽陽明合病,具有半表半里證者,為少陽陽明合病,非純粹的太陽病少陽病。陰性病下利之具有少陰證者,為少陰太陰合病,具有厥陰證者,為厥陰太陰合病,非純粹的少陰病厥陰病。這是有嚴格的區別,絕不容許有絲毫含混的。本方證的下利,系屬陽性病,故可肯定為陽明的下利。
2.2.3 處方黃芩湯:黃芩、甘草、芍藥、大棗。
2.2.4 功效消炎止利,緩解攣急。
2.2.5 定義治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腹拘急,心下痞者。
2.3 旋覆花代赭石湯
2.3.1 方證傷寒論太陽下篇169條說:"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2.3.2 證解本條之意,蓋謂傷寒服發汗劑或吐劑下劑后,表證已解,新病已治,而心下痞硬噫氣等舊病,仍然存在的,則以本方治之。
2.3.3 處方旋覆花代赭石湯:旋覆花、人參、生姜、代赭石、大棗、甘草、半夏。
2.3.4 功效健胃降逆(適應于慢性胃炎)
2.3.5 定義治少陽病心下痞硬,噫氣,屬虛證者。
2.4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2.4.1 方證傷寒論太陽下篇180條說:"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2.4.2 證解見前面黃芩湯條。但有嘔證故加半夏生姜以止嘔。
2.4.3 處方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半夏、生姜。
2.4.4 功效消炎鎮嘔止利,緩解孿急。本方即小柴胡湯去柴胡人參加芍藥,故解熟作用及治胸脅苦滿,心下痞的程度,遜于小柴胡湯。然有芍藥,故治療腹筋的孿急,較為明顯,治腹痛的作用亦過之。但不似小柴胡湯之有抗痞作用,這是二者的區別。
2.4.5 定義皇漢醫學說:“治黃芩湯證而嘔者。”此說是也,可為本方的定義。
2.5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2.5.1 方證傷寒論厥陰篇363條說:“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2.5.2 證解本條大意是說,本有大陰下利的患者,今病傷寒,心不痞硬,醫以為寒實結胸,以藥吐之,吐后病不解,醫見心下痞硬,復以藥下之,本系寒熱阻格的病,今更誤吐誤下,于治為逆。假若食物入口即吐,則當以本方治之。
2.5.3 處方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干姜、黃連、黃芩、人參。
2.5.4 功效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去半夏甘草大棗 ,故其主治亦相類似,有消炎止吐溫中強壯作用。
2.5.5 定義治少陽太陰合病,心煩,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者。
2.6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2.6.1 方證傷寒論太陽中篇6條說:“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2.6.2 證解本方證的腹脹滿,不是汗后的繼發病而系原發病。但是不論系原發性或繼發性的急性胃炎或胃擴張,但具有腹脹滿,嘔吐,多涎唾,心下痞硬等證者,皆得以本方治之。
2.6.3 處方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
2.6.4 功效消食毒除水毒去脹滿止嘔吐。
2.6.5 定義治陽明病腹脹滿或嘔者。
3 鑒別
嘔而腸鳴,心下痞硬,為半夏瀉心湯所主治,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嘔而腸鳴,下利,為生姜瀉心湯所主治;下利日數十行, 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為甘草瀉心湯所主治。那么,嘔而腸鳴,心下痞硬,為三瀉心湯公有證,亦即半夏瀉心湯主治的證。因為有干噫食臭證,故加生姜,是為生姜瀉心湯證;因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心煩不得安,故增量甘草,是為甘草瀉心湯證。由此可以看出,半夏瀉心湯證的重點,是"嘔";生姜瀉心湯證的重點是"干噫食臭";甘草瀉心湯證的重點,"為心煩不得安";這是三瀉心湯證的特殊點。旋覆代赭湯證心下痞硬,與三瀉心湯相同,噫氣與生姜瀉心湯相同,但無嘔而腸鳴,下利等證;三瀉心湯治少陽太陰合病,故有治陰虛證的干姜;本方證則屬陽虛,系少陽病,故用干姜;三瀉心湯證為急性胃腸炎,本方證為慢性胃炎,這是本方證與三瀉心湯的共同點。
大黃黃連瀉心湯,治陽明病心煩,心下痞,按之濡,關脈浮,便秘者。
附子瀉心湯,治陽明少陰合病,心煩,心下痞,按之濡,關脈浮,便秘,惡寒,汗出者。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治少陽太陰合病,心煩,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者。本方為三瀉心湯的基本方,三瀉心湯即本方的加味方是也。
半夏瀉心湯,治少陽太陰合病之具有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嘔而腸鳴,心下痞硬者。
生姜瀉心湯,治半夏瀉心湯證,而干噫食臭下利者。
甘草瀉心湯,治半夏瀉心湯證,而下利甚,心煩不得安者。
旋覆代赭湯,治少陽病,心下痞硬,噫氣,屬虛證者。
黃連湯,治少太陽太陰合病,心煩,心下悸,痞硬,腹痛,嘔吐、上沖,外證未解,或下利者。
黃芩湯治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腹拘急,心下者。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治黃芩湯證而嘔逆者。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陽明病腹脹滿,或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