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有文獻,半夏在《五十二病方》及《靈樞·邪客篇》中就有使用的記載。《神農本草經》具體記述了半夏性味及功用。《傷寒雜病論》中半夏應用廣泛,醫圣仲景對半夏的藥性體悟深入透徹,制法得當,使用精準,應用靈活,廣泛用于痞證、嘔吐、咽痛等病證的治療,為后世所推崇。《傷寒雜病論》在流傳中被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傷寒論》中共有18首方劑使用了半夏。筆者現就《傷寒論》中半夏的功用主治以及炮制方法作一探討。
1 半夏在《傷寒論》中的功用
1.1 辛行溫通 散結除痞半夏善治痞證。《本草綱目》[1]謂“半夏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半夏辛溫燥烈,辛能散能行,能疏理氣機,消脹除痞;溫能溫通氣機,溫化寒邪。半夏稟辛溫走散之性,而逞散結開痞,消脹除滿之能。如《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此處為心下滿而不痛的痞證,是因小柴胡湯證誤下而致邪氣乘虛而入,盤踞中焦,寒熱錯雜,氣機痞塞不通,陰陽升降失和而成。治療上用半夏瀉心湯。方中以半夏為君藥,其性辛溫,有散結除痞之專長,直接針對痞證中焦陰陽升降失和,氣聚而痞滿的病機特點。同時半夏與辛熱之干姜一起配伍苦寒之芩連而成辛開苦降,寒熱平調之劑,苦辛并用調其升降,寒溫平等調其陰陽,坐鎮中焦而和解上下。同樣在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復代赭石湯這一類的方劑當中,張仲景同樣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溫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結,而用于治療心下痞證。故成無己《傷寒明理論·卷四》[2]“半夏味辛溫,干姜味辛熱,《內經》曰:辛走氣,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為助,故以半夏生姜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
1.2 和胃化濁 降逆止嘔半夏為止嘔要藥,各種嘔吐都可以隨證使用。《醫學衷中參西錄》[3]載“半夏:味辛,性溫,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稟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達為降胃安沖之主藥。為其能降胃安沖,所以能止嘔吐,能引肺中、胃中濕痰下行……”。在《傷寒論》中,嘔吐一證無論是邪氣初起還是疾病后期,無論寒熱虛實,大都使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嘔。
1.2.1 疾病初期的嘔吐如《傷寒論》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本證太陽陽明合病,表里同時受邪,邪氣內迫陽明,胃氣上逆而嘔吐,治以葛根湯外解表邪,表里和解,同時加用半夏以理氣逆、止煩嘔。
1.2.2 疾病后期的嘔吐如《傷寒論》第397條:“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本證為外感后期,形氣兩傷,余熱未盡,客留在胃,胃氣失和,上逆作嘔。方用竹葉石膏湯,在竹葉、石膏、參草等清余熱,益氣陰基礎上加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嘔。
1.2.3 寒嘔如《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本證為風寒邪氣引動內飲,水寒干涉肺胃,而致咳喘嘔逆諸證,方用小青龍湯,外解表寒,內化寒飲,方中同樣使用半夏以和胃降逆,化痰止嘔。
1.2.4 熱嘔如《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本證為少陽火郁,火熱邪氣下迫而見下利,火熱犯胃,則見嘔吐。方用黃芩湯清熱止利,伴有嘔吐者加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
1.3 行氣解郁 暢達三焦半夏味辛,辛以散之,能疏理氣機,暢達三焦。《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本證為傷寒邪氣侵及少陽經脈、少陽膽府、少陽三焦,而致少陽經氣不利,膽府郁熱,三焦氣機不暢,故見諸證。治以小柴胡湯,方中柴胡氣質輕清,能疏利少陽經氣,暢達三焦氣機,為主藥。半夏辛溫,辛散溫通助柴胡以疏理氣機,調暢三焦。全方合用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其他類似的方劑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桂枝湯這些方劑中也都使用了半夏,其功用也是助柴胡以行氣郁,暢達三焦。
1.4 燥濕化痰 散結開痹半夏辛溫燥烈,為燥濕化痰之要藥。半夏味辛,善開喉痹,散郁結。《傷寒論》312條“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本證為痰熱濁邪痹阻少陰經脈而成,治以苦酒湯,方中用半夏化痰散結開喉痹,配合雞子清米醋潤燥益陰,斂瘡消腫。《傷寒論》313條“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本證為風寒邪氣引動痰邪痹阻少陰經脈所致。治以半夏散及湯,方中以半夏化痰散結,配合桂枝散風寒,炙甘草緩痛急。可見仲景在治療痰濁邪氣所致咽痛時,無論夾寒夾熱都應用了半夏以燥濕化痰散結開痹。故《本經疏證》[4]:“于此可見半夏所治之喉痛,必有痰有氣阻于其間,呼吸食飲有所格閡,非如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徒治喉痛者可比矣”。
2 《傷寒論》中半夏的制法
《傷寒論》中半夏無論入湯劑還是散劑,使用之前都要“洗”。這在《金匱玉函經》[5]有較明確的記載:“凡半夏不咀,以湯洗數十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半夏有毒,使用之前要“洗”,而且要用“湯”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湯,熱水也”,因此“以湯洗數十度”就是用熱水反復泡洗幾十次,直到水液清澈,令半夏 “滑盡”即半夏本身的“隙涎”被除掉(《雷公炮炙論》[6]:“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凈,令人氣逆,肝氣怒滿。”)。這樣半夏洗熟之后,毒性消失,可以入藥使用。今天半夏已經不采用這種炮制方法,但是它仍有借鑒意義,如陳修園的《神農本草經讀》[7]“今人以半夏攻專祛痰,概用白礬煮之,……古人以湯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從之,余每年收干半夏數十斤,洗去粗皮,以生姜汁甘草水浸一日夜,洗凈,又用河水浸三日,一日一換,濾起蒸熟,曬干切片,隔一年用之甚效……”我國古代醫學家對半夏的應用較早,但是系統廣泛且有效把半夏應用于臨床是從《傷寒論》開始的,可謂開后世之先河,為后世立法度。今天重溫經典,分析并整理《傷寒論》中半夏的功用及制法,希望對臨床有所啟示,于同道有所裨益。
<<神農本草經>>曰:半夏一名地文,一名水玉.味辛,平,有毒.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生山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