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秋
立秋,七月節(jié)。
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初候,涼風(fēng)至
《禮記》作盲風(fēng)至。
西方凄清之風(fēng)曰涼風(fēng)。
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記錄|我的中醫(yī)經(jīng)方人生(571)
2018.06.24作者 林佳明
還有幾天要考試了,今天在家簡單看了一下書,有很多需要學(xué)習(xí)。
今天大家在群里討論柴桂姜,項老師解釋的挺好的。
項老師 : 柴桂姜,我用得最多方劑之一。方證以少陽太陰為主涉及陽明太陽,邪在少陽,胸脅頭兩側(cè)肩頸屬少陽位,可見偏頭痛,肩頸緊痛,邪已入太陰故有便溏畏冷食,故用干姜甘草扶中陽化飲,中陽衰微不能助少陽透邪外出,邪滯少陽故胸脅滿微結(jié),用柴胡牡蠣以疏散。少陽郁熱傷津可見渴煩,故用花粉以清熱生津除煩,以治渴煩便秘已成之輕微陽明病,同時也可杜少陽之邪入陽明之里。
黃芩一味,配柴胡,既可清少陽熱,暢中上焦結(jié)滯之津液以下行,配花粉又可清陽明濕熱益津液,便秘可解,病機是氣機不暢津不下行,津液損傷,濕熱結(jié)滯。由此可知這個便秘是可見干結(jié)粘滯,而復(fù)有太陰虛寒,往往便秘粘滯又見后溏,或便秘便溏交替出現(xiàn),解之爽。不可勿視桂枝,配甘草既可辛甘溫中降沖,更可益衛(wèi)陽通營衛(wèi)之滯,可見項背腰痛等。這些都是我臨床百千例柴桂姜患者的總結(jié),供大家參考,不足之出,請師友們斧正。
在臨床中我運用的也比較多,其實這個方證的核心就是少陽陽明太陰合病,147說的很明白,抓住核心病機,寒熱夾雜,上熱下寒,或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根據(jù)寒熱虛實不同調(diào)整藥物的劑量即可。
如一個產(chǎn)后抑郁的病人,她失眠,一點睡不好,情緒低落,不愿與人說話,焦慮,擔(dān)心自己的身體疾病,全身軀體化的癥狀很重,頭暈,頭痛,心悸,胸悶口干口苦。
留針的時候我就邊與之聊天,慢慢的她緊鎖眉頭打開了一點,感同身受,特別能夠理解她的無奈及無助,她的愛人非常好是一個小伙子。
我從扶陽講起,到悲傷思恐驚,怨恨惱怒煩,對自己身體的影響,及疾病的隱喻,及希望,聊了一個小時,出針,有了笑容。不要吃西藥先,給我兩個星期的時間。
舌淡苔黃,寸郁尺弱,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30g,桂枝20g,干姜10g,天花粉20g,黃芩15g,牡蠣30g,龍骨30g,紅參10g(焗服),半夏30g,茯神30g,3劑,水七碗,煮水4碗,去渣,再煮成3碗,分三次服用。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湯 7味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干姜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fù)服汗出便愈。
本條基本病機是太陽少陽太陰合病為主。
從病的來路上有表不解【患者惡寒怕冷,說月子沒做好,穿著厚厚羽絨服】,從病的發(fā)展趨勢看少陽陽明而化熱,更多是化熱的見端【胸中煩,舌苔也有化熱之征象】。
方中少量干姜是針對胸脅滿微結(jié)而設(shè)。柴胡使用可以從小量用氣,本經(jīng):主心腹,去腸胃中結(jié)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在小柴胡湯中用到120g得到啟發(fā),肝氣郁結(jié),樞機不利的人群太多,很多人用了后會覺得胸中煩躁感明顯減輕,我體會要大劑量,看中的是推陳出新,這四個字,太關(guān)鍵了,本經(jīng)中有這四個字的不多,大黃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