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麻黃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9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即麻黃附子甘草湯而增量麻黃,亦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與桂枝附子湯的關系同,亦只增一二味藥用量而已,似無另立方名的必要,不過上方是為少陰病微發汗,麻黃的用量須小;本方是為發散水氣。麻黃的用量須大,制因證異,豈可茍同,學制方者,宜留意于此。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4條: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注解:水腫的疾病,其脈沉小,則屬少陰證。不沉小而浮,則為前述之水。若形似腫而內無水者,則為氣脹。水腫發汗即愈,脈沉小屬少陰者,宜麻黃附子湯;脈浮之風水者,宜杏子湯。
按:杏子湯未見,《金匱要略》注謂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醫宗金鑒》則謂甘草麻黃湯加杏仁。胡老認為若就風水的外證骨節疼痛。則以大青龍湯更較合理。
【辨證要點】少陰病兼見浮腫明顯、無汗惡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