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白芍、生白芍、白芍藥、杭白芍、杭芍、生杭芍、毫芍、將離、金芍藥
適用體質:
血虛體質
食用禁忌:
寒濕體質、腹痛泄瀉者慎服。
麻疹初期兼有表證或麻疹透發不暢者不宜用。
不宜于藜蘆同用。
小兒出麻疹期間忌食。
不宜與磺胺類藥、氨基苷類藥、氫氧化鋁及其制劑同用。
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用于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
用法用量:6~15g。
——以上來源于《中國藥典》2015版
養血補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
補血養陰:用于血虛所致的面色少華、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頭暈眼花、心悸胸悶等癥,亦適用于陰虛所致的潮熱盜汗;尤其用于女性的各種病癥,如產前貧血、產后瘀血、產后缺乳、月經不調、絕經、心煩氣躁等。
柔肝止痛:用于肝陰不足所致的胸脅隱痛、手足拘攣作痛、痛經、腹瀉便血、便膿;金屬所致的傷口流血不止、疼痛等癥。
平抑肝陽:據醫學經典《本草崇原》記載,心主血,肝藏血,白芍稟木氣而治肝,稟火氣(五行之中,肝屬木,心屬火)而治心,由此可以平抑肝陽、散惡血、逐賊血,從而治療各種血液運行不暢、阻滯經絡之證。用于肝陽偏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煩躁易怒、月經不調等病癥。
斂陰止汗(自汗,盜汗證):用治外感風寒,營衛不和之汗出惡風,與桂枝、大棗等同用,如桂枝湯;用治陰虛盜汗,與龍骨、浮小麥等同用。白芍微苦能補陰,略酸可收斂,所以白芍既能補又能瀉,一般用于女性經孕帶產(月經、懷孕、白帶、生產)的各種病癥、男性的各種肝病。
1、疏肝理氣
白芍有保肝和鎮痛作用。能治療肝臟損害和肝區疼痛。
2、緩中止痛
著名方劑芍藥甘草湯、痛瀉要方、小建中湯、戊己丸等方劑中,白芍都起著緩中止痛的功效。藥理研究證實白芍對胃腸平滑肌具有解痙止痛的作用,綏中止痛的功效也就是解痙止痛的結果。
3、抗氧化
白芍中的丹皮總苷和芍藥總苷對氧自由基有清除作用。丹皮總苷可顯著抑制肝臟脂質過氧化形成和AIT升高,表明白芍的成分具有抗氧化功效。
炒白芍圖片
用于血虛萎黃、月經不調、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自汗、盜汗等癥。
現代多用于慢性肝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痢疾腹痛、習慣性便秘、潰瘍、腓腸肌痙攣、胃腸痙攣、各種痛 證及骨質增生癥、百日咳、哮喘、糖尿病等。
白芍含有芍藥苷、牡丹酚、芍藥內酯、羥基芍藥苷、 三萜類化合物、蛋白質、氨基酸等成分。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白芍具有鎮靜、鎮痛、解痙、抗血栓、擴張冠狀血管和外周血管、降血壓、抗菌、抗病毒、抗衰老、增強記憶力、抗疲勞、促進造血、調節免疫力等作用。芍藥分為白芍藥、赤芍藥兩種,但功效有異。白芍藥重在補血養陰,赤芍藥重在涼血活血。
1.白芍能調節機體免疫系統。
2.白芍有鎮靜、抗驚厥、鎮痛、降溫作用;白芍總甙能增強正常小鼠的學習和短時記憶。
3.白芍對肝臟有保護作用,對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4.白芍能顯著增加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有升高血壓和增強心音作用。
5.白芍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6.白芍有抗炎作用。
7.白芍有耐缺氧、耐高溫、滋補、強壯作用。
8.白芍有較好的抗菌作用及直接抗病毒作用。
9.白芍有較好的解痙作用,還有抗早孕作用。
日常用法:5~30g,用水煎服。
抑肝陽宜用生白芍,養血益陰宜用炒白芍。
1、煎湯
可將白芍、當歸各9g,川芎6g,熟地黃12g,煎水制成四物湯,空腹熱服,有補血調血的功效。陰虛血熱之月經過多,胎動漏紅則慎用。
2、瀉肝斂陰宜生用,養血止血宜炒用。
3、肝血不足,經脈失養,以致月經不調,崩中漏下,頭眩昏暈者,可與當歸、川芎、 熟地黃配伍,以養血調經。
4、肝郁血虛,兩脅作痛或乳脹者,可與當歸、柴胡等配伍,以養血疏肝。
5、先將白芍水煎取汁,然后加入阿膠,再把雞蛋蛋清去除,只留蛋黃加入藥汁,燒開即可。
寒濕體質、腹痛泄瀉者慎服。
麻疹初期兼有表證或麻疹透發不暢者不宜用。
不宜于藜蘆同用。
小兒出麻疹期間忌食。
不宜與磺胺類藥、氨基苷類藥、氫氧化鋁及其制劑同用。
1、治失眠、抑郁:白芍、炙甘草、炙枳實、柴胡各3g。研成細末,白開水調服。每天1劑,分3次服用。能治療失眠、抑郁。
2、補心血、安心神:白芍、茯苓各10g,靈芝6g,酸棗仁15g,遠志9g。水煎取汁,加入適量蜂蜜拌勻后服用。每日1劑,可連服7天。有補心血、安心神的功效。
3、養陰瀉火:白芍、阿膠各10g,雞蛋2個。水煎白芍取汁,加入阿膠,去蛋清取蛋黃,加入藥汁中,燒開喝湯。長期食用,能養陰瀉火。
4、治氣血虛弱、胎元不固、胎動不安、滑胎、面色淡白
人參、黃芪、當歸、續斷、黃芩各3g,白術、炙甘草各1.5g,川芎、白芍、熟地黃各2.4g,糯米一撮,砂仁1.5g。水煎服。
5、治腸胃燥熱之便秘癥
白芍、枳實、厚樸各9g,麻子仁20g,大黃12g,杏仁10g。將以上6味中藥研成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9丸,每日兩次,溫水送服;亦可改為湯劑煎服。
方一:治療眼花頭暈、高血壓
白芍、薺菜各15g,羅布麻根6g。水煎服。
方二:治療血虛所致月經不調、痛經
白芍12g,熟地黃、當歸各15g,川芎10g。水煎服。
方三:治療習慣性便秘
生白芍24~40g,加生甘草10~15g,水煎,口服,每日1劑。
方四:治療痢疾腹痛
白芍、黃芩各10g,甘草5g。水煎服。
方五:治療支氣管哮喘
白芍適量,與甘草按2:1的劑量混合,共為細末。每次30g細末加水120ml,煮沸3~5分鐘。澄清后溫服,每日1~2次。一般服后30~100分鐘即顯效。
方六:治療慢性腸炎,腹痛、腹瀉
白芍、防風、白術各10g,陳皮6g。水煎服。
方七:治療胃痙攣疼痛
白芍、甘草各10g,桂枝、生姜各6g,大棗5枚,水煎,飴糖30g沖服。
方八:治療小腿抽筋、腹肌痙攣疼痛
白芍15g,甘草5g。水煎服。
方九:治療自汗
白芍、黃芪各15g,炒酸棗仁(打碎)、烏梅各12g。水煎服。
白芍燉梨
材料:白梨塊500g,白芍20g,麥冬20g,西洋參10g
調味料:冰糖適量
做法:1、將白芍、麥冬、西洋參洗凈,放入砂鍋內加入水適量浸泡20分鐘,再放入洗凈的白梨。
2、將砂鍋置大火上煮沸,再以小火燉1小時之后,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養身功效:滋陰,益氣,潤肺。適用于陰虛燥熱、咳嗽無痰、口渴尿少等。
心悸胸悶、手足拘攣作痛
功效:補血活血,緩急止痛 做法: 白芍、赤芍各15克,研末,放入低度優質白酒500毫升中,浸泡7日即可飲用。每日2次,每次15毫升。
畏寒肢冷、手足拘攣作痛
功效:祛寒止痛 做法: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制附子6克,同入砂鍋,加水500毫升,武火煮沸后改文火,取汁200毫升。上下午分服,趁熱服,每日1劑。
面色萎黃、心悸、潮熱盜汗 滋陰養血,增強免疫力
做法:白芍30克,當歸10克,分別切片,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待藥汁轉溫后調入蜂蜜20克即成。早晚分服。
胸脅脘腹隱痛、手足拘攣作痛
功效:柔肝止痛 做法:白芍20克,澤瀉10克,炙甘草5克,肉桂3克,同入砂鍋,加水500毫升,武火煮沸后改文火,取汁2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取汁200毫升,2汁混合。上下午分服,每日1劑。
倦怠乏力、面色少華、畏寒肢冷、四肢拘攣作痛
功效:補氣養血,活血止痛,溫經散寒 做法:精羊肉150克,洗凈、切末。白芍、當歸(炒)、熟地黃各15克,黃芪30克,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煎者取汁,將羊肉末和淘凈的粳米100克一同放入鍋中,加入蔥、姜、黃酒適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煮至粥稠,加入適量胡椒粉、鹽即成。早晚分食。
補血養肝,和血調經——四物燉雞湯
烏骨雞1000克,當歸10克,白芍藥10克,熟地黃10克,川芎8克,蔥、姜、料酒、味精、胡椒粉、鹽各適量。將雞斬去腳爪,取出內臟,入沸水中氽一下,再入清水中洗凈;姜、蔥洗凈;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洗凈,分別切成薄片,裝入潔白的雙層紗布袋內。沙鍋置大火上,加入鮮湯1000克,放入雞、藥包煮沸后,撇去浮沫;加姜、蔥、料酒,移至小火上燉至雞肉和骨架松軟;加鹽、胡椒粉、味精調好味;揀去藥包、姜、蔥不用,連湯汁與雞一起上桌即成。
緩急解痙,利尿止痛——芍藥甘草湯
白芍30克,甘草10克,白糖30克。將甘草、芍藥潤透切片,放入鍋內,加水1000毫升。將鍋置中火上,煎煮20分鐘,濾去渣,在藥汁內加入白糖拌勻即成。
補虛養身,補血調理——白芍麥冬粥
糯米100克,棗(干)20克,白芍藥15克,小麥20克,蜂蜜15克。糯米淘洗干凈,用冷水浸泡一兩個小時,撈出瀝干水分;將小麥、白芍整理干凈,裝入紗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鍋內,注入適量冷水燒沸,再改用小火煎煮20分鐘,取出藥袋,煎汁留鍋內;紅棗去核,洗凈,切兩半;將糯米、紅棗放入鍋內,用旺火煮沸后改小火煮至糯米軟爛,下蜂蜜拌勻即可。
補氣血,健脾胃,止疼痛——養血止痛粥
粳米100克,黃芪15克,當歸15克,白芍藥15克,澤蘭10克,紅糖30克。將黃芪、當歸、白芍、澤蘭煎15分鐘,去渣取汁。放入粳米煮粥,將熟爛時加入紅糖即可。
白芍+白術增強健脾柔肝功效
白芍+甘草增強養血斂陰功效
白芍+熟地黃增強滋腎補肝功效
白芍+柴胡增強溫里止痛功效
白芍+川芎增強活血養血功效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名醫別錄》: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日華子本草》:治風、補勞,主女人一切病,并產前后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補氣,白者治血。
《藥性賦》: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扶陽氣大除腹痛,收陰氣陡健脾經。墜其胎能逐其血,損其肝能緩其中。
《景岳全書》:味微苦微甘略酸,性頗寒。氣薄于味,斂降多而升散少,陰也。有小毒。白者味甘,補性多。赤者味苦,瀉性多。生者更涼,酒炒微平。其性沉陰,故入血分,補血熱之虛,瀉肝之火實,固腠理,止熱瀉,消癰腫,利小便,除眼疼,退虛熱,緩三消。諸證因于熱而致者為宜,若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用。止血虛之腹痛,斂血虛之發熱。白者安胎熱不寧,赤者能通經破血。此物乃補藥中之稍寒者,非若極苦大寒之比。若謂其白色屬金,恐傷肝木,寒伐生氣,產后非宜,則凡白過芍藥,寒過芍藥者,又將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之類,非皆產后要藥耶?用者還當詳審。若產后血熱而陰氣散失者,正當用之,不必疑也。
《本草備要》:補血,瀉肝,澀斂陰。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為手足太陰行經藥。肺、脾。瀉肝火,酸斂肝,肝以斂為瀉,以散為補。安脾肺,固腠理,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則脾安;土旺能生金,則肺安,脾和肺安則腠理固矣。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酸主收斂。散惡血,利小便,斂陰生津,小便自利,非通行之謂也。緩中止痛,東垣曰:經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益氣除煩,斂汗安胎,補勞退熱。治瀉痢后重,能除胃中濕熱。脾虛腹痛,瀉痢俱太陰病,不可缺此,寒瀉冷痛忌用。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甘草二錢,名芍藥甘草湯。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于肉里,白芍能伐肝故也。虞天民又曰:白芍止治血虛腹痛,余不治,以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心痞脅痛,脅者,肝膽二經往來之道,其火上沖,則胃脘痛,橫行則兩脅痛。白芍以能理中瀉肝。肺脹喘噫,噯同。癰腫疝瘕。其收降之體,又能入血海,沖脈為血海,男女皆有之。而至厥陰,肝經。治鼻衄,鼻血曰衄,音女六切。目澀,肝血不足,退火益陰,肝血自足。婦人胎產,及一切血病。又曰產后忌用。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時珍曰:產后肝血已虛,不可更瀉也。寇氏曰:減芍藥以避中寒。微寒如芍藥,古人猶諄諄告誡,況大苦大寒,可肆行而莫之忌耶?白芍同白術補脾,同參芪補氣,同歸地補血,同川芎瀉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證,同姜棗溫經散濕。赤芍藥,主治略同。尤能瀉肝火,散惡血,治腹痛堅積,血痹疝瘕,邪聚外腎為疝,腹內為瘕。經閉腸風,癰腫目赤。皆散瀉之功。白補而收,赤散而瀉;白益脾,能于土中瀉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滯。產后俱忌用。赤白各隨花色。婦人血分醋炒,下痢后重不炒,惡芒硝、石斛,畏鱉甲、小薊,反藜蘆。
《神農本草經讀》:芍藥氣平,是夏花而秉燥金之氣也;味苦,是得少陰君火之味,氣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為攻下之品,非補養之物也。邪氣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諸痛,皆氣滯之病,其主之以苦平,而泄其氣也。血痹者,血閉而不行,甚則寒熱不調;堅積者,積久而堅實,甚則為疝瘕滿痛,皆血滯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又云益氣者,謂邪得攻而凈,則元氣自然受益,非謂芍藥能補氣也。今人妄改圣經,以“酸寒”二字易“苦平”,誤認為斂陰之品,殺人無算,取芍藥而嚼之,酸味何在乎?
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根。
以質堅、體重、不易折斷、斷面較糙、灰白色或牙白色、中間有菊花紋、質油潤、無臭、味酸苦者為佳。
干燥切片后的優質白芍,斷面呈灰白表面比較干凈,聞起來沒有氣味。
應放在干燥陰涼的地方保存,以防潮、防蛀。
白芍地道產地:分布在浙江、安徽、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
玫瑰花
疏肝解郁,行氣和血 三七
活血止血,消腫定痛 當歸
血虛能補,血枯能潤 黨參
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生津養血 冬蟲夏草
專補命門 西洋參
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石斛
界胃生津,滋陰清熱 枸杞
滋補肝腎,明目,潤肺 黃芪
補氣升陽,益衛固表 海馬
補腎壯陽,滋補溫內 黃精
補肝滋腎,氣陰雙補 鹿茸
補腎陽,益精血,強筋健骨 人參
補氣第一圣藥,補脾益肺,生津止渴 甘草
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長肌肉 蜂蜜
潤肺止咳,潤燥通便,補中緩急,解毒 桑葚(桑椹)
滋陰補血,生津潤腸 丹參
活血化瘀,止痛,涼血清心,安神,消癰 靈芝
補氣養血,養心安神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百合
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五味子
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蓮子
養心安神,益腎固精,健脾止瀉 葛根
解表退熱,生津,止瀉,降血糖 金銀花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赤小豆
利水消腫,減肥,解毒 薏苡仁(薏米)
利水滲濕,消腫排膿,健脾,美容
雞肉
溫中益氣、補精填髓、益五臟、補虛損 桂圓
補血、安神、養心脾 烏雞
花生
黑芝麻
豬肝
荔枝
紅糖
桑葚
益腎、滋陰、補肝、養血 黑木耳
葡萄
益氣補血、開胃生津、強健筋骨 大棗
補血益氣、健脾和胃
養陰柔肝、理氣止痛。
清熱柔肝。
對清熱利濕、預防肝炎有很好的作用。
溫暖中宮,理氣活血。
溫經活血。
疏表清熱,升陽。
養血益陰,和肝理氣。
養血斂陰,平抑肝陽,柔肝止痛。
清熱祛瘀,止痛。適用于產后腰痛。
清熱祛瘀,養血生新。用于產后惡露不止。
適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牙痛。
固表止汗。
滋陰養肝,補血養顏,適用于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黃、口唇蒼白、視力減退、月經不調、頭發枯黃等。
補中益氣,養血補虛。
補肝腎,益精血,對肝腎不足所致的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等有改善作用。
補氣養血止痛。
祛寒理氣止痛。
維護子宮健康,滋補腎臟。
行氣養血、調經止痛,適用于血虛引起的臉色萎黃、蒼白、月經量少、痛經等癥。
專用于陰虛型產后缺乳。
疏風清熱。用于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咳嗽、食欲不振等癥狀。
補氣養血止痛。
清肝和胃止痛。
清熱化濕和胃。
清虛熱、養陰和胃。
此菜以肥母雞肉為主要原料,是女性氣血雙補的保健湯肴。
疏肝理氣,解郁寧神。適用于婦女更年期脾腎不足、精神不振、失眠多夢、食少便溏、腰酸痛等癥。
健脾利水,調氣導滯。適用于中度妊娠水腫。
該藥膳具有補氣血、消癌腫、補虛養身之功效。手術后的胃癌患者食后效果顯著。
柴胡入肝經,能疏肝、行氣、解郁;香附可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是治療肝氣郁滯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的主藥;白芍善于柔肝止痛、養血斂陰;郁金可行氣解郁。四者搭配同用,可增強疏肝理氣、活血調經的效果。
調經理帶
益血補虛
養顏通脈
增強免疫力。佛手瓜營養全面豐富,常食對增強入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益。經常吃佛手瓜可利尿排鈉,有擴張血管、降壓之功能。據醫學研究報道,鋅對兒童智力發展影響較大,缺鋅兒童智力低下4[童常食含鋅較多的佛手瓜,可以提高智力。
斂汗鎮靜。滋陰潛陽,適用于甲狀腺機能亢進、心悸失眠、手顫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