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澤運
本方為治療少陰陽虛,寒濕內盛身痛的主方。癥見身體痛,骨節痛,手足寒,背惡寒,口中和,脈沉等。方用人參、附子溫陽祛寒;白術、茯苓健脾燥濕;芍藥和營通痹。共起溫經扶陽,健脾除濕之效。現代用于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力衰竭,內耳眩暈,陽虛感冒等病。
案例105、身痛(陽虛感冒)
李某,男,76歲,2012年11月5日診。
主訴:全身酸痛伴背部惡寒,自汗3天。
患者素稟體弱,常易胃痛感冒,今冬氣侯驟冷,觸冒風寒,感渾身酸痛,自汗畏寒,背冷尤甚,困倦嗜睡。自服三九感冒靈,自汗更甚而惡寒不減,遷延兩日,病清日重,今由其子帶來就診。
刻診:患者面色咣白,四肢逆冷,鼻塞聲重,自訴惡寒怕冷,身痛骨節酸痛,困倦思睡,時時自汗。診其脈沉而弱,舌質淡苔白薄,舌體胖而質嫩。
診斷:陽虛感冒。中醫辨證:腎陽虛,寒濕內盛,感受風寒,營衛不和。
方選附子湯化裁。
附子20g,茯苓30g,紅參12g,蒼術15g,白芍15g,桂枝15g。
3劑,水煎服。
服1劑,惡寒身痛減,3劑服完,病若失。后經隨訪,愈后體力超過以前,至今已一年未感冒。
按:本例體弱多病,經常感冒,筆者治其感冒遵照“實人感冒發其汗,虛人感冒建其中”的原則,常用桂枝湯、補中益氣湯等加減應用。本次感冒伴自汗,初擬用桂枝湯,但經祥細辯證,見其表現為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背惡寒,加之困倦思睡,脈沉等,辯證為少陰陽虛,寒濕內盛,選用附子湯溫陽化濕,鎮痛祛寒,加桂枝調和營衛。由于辯證用藥思路正確,藥僅3劑,不但能迅速愈病,且能改善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使病愈至今體質狀況良好,一年多來再無感冒發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