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湯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陰虛證臨床觀察
陳萍Chen Ping開封市第一人民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摘要:目的:觀察益胃湯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 胃炎胃陰虛證的臨床療效。方法:98 例慢性淺表性 胃炎胃陰虛證患者用益胃湯(藥物組成:北沙參30 g,麥冬 15 g,玉竹 10 g,生地黃20 g,白芍30 g,烏梅 10 g,白術 15 g,陳皮 10 g,甘草 6 g)加減治療。結果:98 例患者痊愈 33 例,顯效39 例,有效 18 例 ,無效6 例,有效率為93.75%。結論:益胃湯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陰虛證療效顯著。
文獻引用:陳萍.益胃湯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陰虛證臨床觀察[J].中醫學報 ,2013,28(3):410 —411.
關鍵詞:慢性淺表性 胃炎;益胃湯;胃陰虛證
中圖分類號 CLC num ber:R 259.733.1 文獻標志碼 D o c um ent code:A 文章編號 A rticle ID :1674 —8999(2013)03 —0410 —02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 ,其病程長 ,易于復發,纏綿難愈。筆者自2009 年 10 月至 2011年 10 月收集就診于開封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門診及住院患者 98例,采用益胃湯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陰虛證,取得滿意療效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8 例患者均經纖維胃鏡檢查及結合中醫四診辨證確診為慢性淺表性 胃炎 胃陰虛證,其中男 53 例,女 45 例;年齡18 ~65 歲,平均48.52 歲;病程4.31 ~25 .82 a ,平均 11.25 a。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第二屆慢性胃炎共識會議》?。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胃脘痛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J。淺表性胃炎內鏡診斷標準:內鏡下可見紅斑(點狀、片狀、條狀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斑 ,黏膜水腫及滲出等基本表現。組織學分級標準:輕度為慢性炎癥細胞較少并局限于黏膜淺層,不超過黏膜層的 1/3;中度為慢性炎癥細胞較密集 ,超過黏膜層 的 1/3 ,達到 2/3 ;重度為慢性炎癥細胞密集,占據黏膜全層。中醫臨床表現以胃脘灼熱疼痛或隱痛,空腹時加重 ,口燥咽干,饑不欲食,大便干燥,手足心熱,干嘔或呃逆,舌紅少津,脈細數等。
1.3 治療方法
采用益胃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 :北沙參 30 g,麥冬 l5g,玉竹 10 g,生地黃 20 g,白芍 30 g,烏梅 10 g,白術 15 g,陳皮 1O g,甘草 6g。胃脘痛明顯加延胡索 15 g,川楝子 10g;胃脘脹痛 ,牽引脅肋者加柴胡 15 g,郁金 12 g;嘔吐甚者加姜半夏 9 g,竹茹9 g;脘腹灼熱甚者加黃連 8 g,吳茱萸4 g,胃痛隱隱 ,腹脹不已者加黨參 12 g,于姜 5 g;大便干結甚者加枳實10 g,大黃 8 g;納差、腹脹甚者加雞內金 15 g,炒萊菔子 10 g。每 日1劑 ,早晚分服。6 周為 1 個療程。服藥 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胃脘痛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標準制訂。痊愈 :臨床癥狀 、體征消失,胃鏡復查黏膜炎癥明顯好轉達輕度。顯效 :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有效 :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胃鏡復查病變范圍 1/2 以上,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慢性炎癥減輕 1 個級度。無效:達不到上效標準,或惡化者。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3.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結果以均數 ±標準差(面±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檢驗。P <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98 例患 者痊 愈 33 例 ,顯效 39 例 ,有 效 18 例 ,無效 6 例 ,有效率為93.75%。
3 典型病案
患者,男,65 歲 ,2010 年 8 月 15 日以“反復性上腹部灼熱脹痛 1O 余 a,加重 1 周”為主訴就診。現癥見 :口燥咽干,饑不欲食,手足心熱 ,干嘔或呃逆,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等。前經胃鏡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經西藥抑酸、保護胃黏膜、促進胃動力等藥治療,效果不佳 ,遂來我院就診 。本病為胃病久治不愈,遷延 日久,胃陰虧虛,胃陽偏亢,虛熱內生 ,胃失濡養而成。中醫診斷:胃脘痛,屬胃陰不足證。給予養陰益胃,緩急止痛之方藥。方藥組成:北沙參 30 g,麥冬 15g,黨參 15 g,玉竹 15 g,生地黃 20 g,烏梅 10 g,白芍 30 g,白術 30 g,雞內金 15 g ,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 劑,早晚分服。服藥 20 劑后,癥狀消失,繼服藥 22 d 以鞏固療效。隨訪 1.5a,患者未再出現上述不適癥狀。
4 討論
西醫認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是因細菌、病毒及其毒素刺激、藥物不良反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膽汁返流及環境氣候或精神因素等因素導致 胃黏膜的炎癥變化 ,是臨床慢性胃炎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中醫學無此病名,屬“胃脘痛?‘痞滿”“痞證”“暖氣”等范疇。多由胃病 日久,津液暗耗,胃陰虧虛,則 胃陽偏亢,胃失和降,而致胃脘灼熱脹痛,饑不欲食,干嘔或呃逆。陰液不足,虛熱內生,上不能潤咽喉,則口燥咽干,下不能潤腸 ,水少舟停,故大便干結。病位在胃,常常累及于脾,胃陰虧虛即是本病發病之關鍵病機,臨床以養陰益胃的益胃湯加減治療。益胃湯本出自于清代名醫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治溫病汗下后胃陰不足,用益胃“宜用甘藥以養胃之陰”之法,當以甘涼柔潤為主。筆者結合臨床實踐將其用于胃陰虧虛證胃痛。方中用沙參、麥冬、生地黃、玉竹甘涼保津復起胃陰,胃陰復而氣降,則胃痛消,飲食增 ;黨參、白術相配甘溫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陳皮理氣和胃化濕 ,同補藥則補 ,同瀉藥則瀉 ,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為脾胃宣通疏利之要藥;白芍、烏梅、甘草酸甘化陰,補中寓通,靜中有動 ,著眼于通,白芍在《本草備要》日“緩中止痛,利大小腸”,甘草在《名醫別錄》記載,有補脾胃不足而瀉火之效 ,二者相配,即緩急止痛,又清瀉通便 。諸藥配伍 ,養陰而不生濕、益胃而不滯脾,全方藥簡力專,正與本病病機相符合。通過臨床觀察,益胃湯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陰虛證,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醫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07,12(1):55 —62.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126 —129.
[3]唐友福.中西醫結合治療淺表性胃炎123 例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09 ,22(3) :275.
[4 ]時德廷.和胃止痛丸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96 例[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 ,2009,24 (2) :56 —57.
收稿 日期 :2012 —12 —10
作者簡介:陳萍(1969 一),女,河南開封人,醫學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藥治療中醫內科病。
編輯 :倪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