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藥澤瀉圖片
2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
3 【澤瀉的配伍應用】
4 【澤瀉的用量用法】
5 【澤瀉的使用注意及禁忌】
6 【澤瀉的本草摘要】
7 【澤瀉的現(xiàn)代研究】
【來源】為澤瀉科多年生沼澤植物澤瀉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塊莖。主產(chǎn)于福建、四川、江西。浙江、江蘇、貴州、云南、新疆等地亦產(chǎn)。冬季葉子枯萎時,采挖塊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用微火烘干,撞去須根及粗皮。以水潤透切片,曬干。生用或麩炒,或鹽炒用。
【處方用名】澤瀉 建澤瀉
【性能概要】味甘、淡,性寒。歸腎、膀胱經(jīng)。本品性寒,味甘淡,寒可清熱,淡能滲濕,功能泄腎經(jīng)之虛火,除膀胱之濕熱,故為利水,滲濕,泄熱之品。適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濕熱下注,淋瀝尿閉;停飲眩暈;泄瀉、小便短赤等癥。
用于水濕停滯,小便不利、水腫等癥,常配伍豬苓、茯苓等利水滲濕藥同用,如《丹溪心法》四苓散。用于痰飲停留胸膈而致頭目眩暈,以及泄瀉、小便短赤之證,常與白術(shù)配伍應用,如《金匱要略》澤瀉湯。還可用于陰虛火旺,本品因瀉腎火,無補益之功,常與地黃、山藥、山萸肉等補陰藥同用,如《小兒藥證直訣》六味地黃丸。
內(nèi)服:6~10克。
腎虛精滑者慎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yǎng)五臟,益氣力,肥健。”
《名醫(yī)別錄》:“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
《醫(yī)學啟源):“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主治秘訣云:去舊水,養(yǎng)新水,利小便,消水腫,滲泄止渴。”
《本草綱目》:“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
成分:含澤瀉醇A、B及醋酸酯、揮發(fā)油等。
藥理:有顯著的利尿作用;有降血脂、降血壓、擴張冠脈、抗血凝作用。
臨床報道:①治療高脂血癥,用澤瀉浸膏片(每片含生藥3克),每日9片,分3次服,療程為1個月。治療高脂血癥110例,其中44例膽固醇增高者,平均下降9%。103例甘油三脂增高者,平均下降23.58%。②治療內(nèi)耳眩暈病,用澤瀉、自術(shù)各60克,加水500毫升,每日1劑。12天為1個療程。治療內(nèi)耳眩暈病92例,總有效率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