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hide]
1 中藥佛手圖片
2 佛手的功效與作用
3 【佛手的配伍應用】
4 【佛手的用量用法】
5 【佛手的使用注意及禁忌】
6 【佛手的本草摘要】
7 【佛手的現(xiàn)代研究】
【來源】為蕓香科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 的果實。主產(chǎn)于廣東、福建、云南、四川、浙江等省。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摘,切片,曬干。
佛手花為佛手的花朵及花蕾。
【處方用名】佛手 佛手柑 佛手片 佛手花
【性能概要】味辛、苦、酸,性溫。歸肝、脾、肺經(jīng)。本品芳香辛散,苦降溫通,長于舒肝和胃,行氣止痛。其功近香櫞,然清香之氣尤勝,故醒脾開胃,理氣快膈之功較佳。主要用治肝胃氣滯,胸腹脹痛、食少嘔吐等癥。前人謂之能化痰,還可用治痰氣咳嗽,但目前臨床應用不多。
佛手花,性味,微苦溫,功能醒脾開胃,快膈止嘔。適應證與佛手相似,用量亦相同。
【功效主治簡表】
佛手:舒肝和胃,行氣止痛——肝胃不和所致胸脅脹痛、脘腹痞悶、嘔吐食少
用于肝郁氣滯、肝胃不和所致脅肋脹痛、脘腹痞悶、嘔吐食少等癥,常與香附、木香、青皮等同用。
內(nèi)服:3~9克。
陰虛火旺無氣滯者慎用。
《滇南本草》:“補肝暖胃,止嘔吐,消胃家寒痰,治胃氣疼,止面寒疼,和中行氣。”
《本草綱目》:“煮酒飲,治痰氣咳嗽;煎湯,治心下氣痛。”
《本經(jīng)逢原》:“專破滯氣,治痢下后重,取陳年者用之。”
《本草再新》:“治氣舒肝,和胃化痰,破積,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瘰疬。”
成分:含佛手內(nèi)酯、橙皮苷、揮發(fā)油等。
藥理:有平喘、解痙、鎮(zhèn)痛、抗炎、降壓等作用。
臨床報道:治療小兒傳染性肝炎,每日佛手10~30克,加敗醬草每日每歲1克(10歲以上每2歲加1克),水煎分3次服,7~10天為1個療程。治療64例,平均4~5天黃疸消失,精神及食欲轉(zhuǎn)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