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南沙參、北沙參、泡參、泡沙參、知母、白參、文希、桔參、土人參。
〔來 源〕南沙參為桔梗科沙參屬植物輪葉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Thunb.)Fisch.和杏葉沙參Adenophora axillifloraBorb.及幾種同屬植物。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schmids ex Miq.的根。
〔成 分〕 輪葉沙參的根含三萜皂甙(為沙參皂甙)及淀粉。
杏葉沙參的根含呋喃香豆精類:花椒素(為8-甲氧基補骨脂素),并含生物堿。
〔作 用〕 南沙參及北沙參作用類似,但南沙參偏于祛痰,北沙參偏于養陰。
一、歷代經驗
1.養陰清肺:沙參有養肺腎之陰,清肺熱作用。 《神農本草經》: “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日華子本草》:“補虛,止驚煩,益心肺,并治一切惡瘡疥癬及全身癢,排膿消腫毒”。 《本草綱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玉楸藥解》:“清肺氣,生腎水,滌心胸煩熱,涼頭目郁蒸,……”。 《飲片新參》: “清肺養陰,治虛勞咳嗆痰血”。
2.化痰止咳:沙參有化痰止咳作用,對肺熱陰虛咳嗽為宜。 《藥性考》: “清胃,瀉火解毒,止嗽寧肺”。
二、近代研究
1.祛痰作用:南沙參有祛痰作用,其作用較紫菀弱,但持續時間可在4小時以上〔 1 〕。
2.對紅細胞的影響:沙參1∶40的浸出液無溶血現象,但能與紅血球作用而使其變色而發生渾混沉淀〔 2 〕。
3.強心作用: 1%沙參浸劑對離體蟾蜍心臟有顯著的強心作用,7/9離體心臟的振幅增大(比原增加50%以上),作用可持續5分鐘〔 3 〕。
4.抗真菌作用:沙參1∶2的浸出液對部分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4〕。
〔性 味〕 甘,涼。歸肺、胃經。
〔功 效〕 養陰清熱,潤肺止咳。
〔主 治〕 肺熱燥咳,虛勞久咳,熱病傷陰,咽干喉痛,口干,舌燥,大便難。
〔臨床應用〕
1.陰虛肺燥:沙參常用于燥熱傷肺所致的咳嗽,痰稠,不易咯出,咽喉干痛等證,類似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氣管炎等,常配伍麥冬、玉竹、花粉、桑葉等清肺潤燥藥,方例《沙參麥冬飲》。又可用治肺陰不足之干咳痰少,肺痿失音等,類似于慢性支氣管炎,老年性支氣管炎等,可與蛤蚧配伍,方例《人參蛤蚧散》。
2.胃陰不足:沙參可用治熱病后期及久病所致的胃陰不足,口干舌燥,大便秘結等。常配伍麥冬、玉竹、生地等, 方例《養胃湯》;也可用治肝陰不足證, 方如《一貫煎》 (方見枸杞)。
此外,尚可用治產后缺乳,虛火牙痛,赤白帶下等,單用或入復方中用。
〔用 量〕 10~30克。
〔用 法〕 生用。
〔禁 忌〕 寒證忌用,反藜蘆。
〔附 方〕
1.沙參麥冬飲 (《溫病條辨》):沙參、麥冬、玉竹、甘草、桑葉、扁豆、天花粉。
2.人參蛤蚧散(驗方):沙參、蛤蚧。3.養胃湯(《溫病條辨》):沙參、麥冬、生地黃、玉竹、冰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