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蘿卜子。
〔來 源〕為十字花科萊菔屬植物萊菔Raphanus sativus L.的種子,其根莖“蘿卜”也供藥用。
〔成 分〕種子含芥子堿、脂肪油約30%,油中含芥子酸甘油脂、亞油酸、亞麻酸,芥酸。揮發油內有甲硫醇、α-及β-己醛等,尚含有抗菌物質稱萊菔素。
〔作 用〕
一、歷代經驗
1.化痰平喘: 《日華子本草》: “吐風痰”。 《滇南本草》“降痰,定吼喘”?!侗静菥V目》: “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下痢后重”。 《本草再新》: “化痰除風,散邪發汗”。 《隨息居飲食譜》: “治痰嗽,齁喘,氣鼓,頭風、溺閉及誤服補劑”。
2.行氣消食: 《滇南本草》: “下氣寬中,消臌脹,降痰,定吼喘,攻腸胃積滯,治痞塊,單腹疼”。 《本草從新》: “破氣、消痰、消食”?!夺t學衷中參西錄》:“萊菔子無論生或炒,皆能順氣開郁,消除脹滿”。
二、近代研究
1.抑菌作用:萊菔子中分離出的芥子油,對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1〕。
2.抗真菌作用: 1:3的萊菔子浸液有抑制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的作用〔2〕。
3.對甲狀腺素合成的影響:用萊菔子提取物喂養小白鼠7個月,提示本品對甲狀腺素合成晚期有干擾作用〔3〕。
此外,臨床觀察有消食,消除脹氣等作用。
〔性 味〕 辛、甘,平。無毒。歸肺、脾經。
〔功 效〕 化痰平喘,消食除脹。
〔主 治〕 痰盛喘滿,咳嗽,胸腹脹滿,食積氣滯,腹脹疼痛,消化不良,下痢后重等。
〔臨床應用〕
1.痰盛喘咳:痰多喘咳,或吐膿血,或年高喘咳,氣逆痰痞等,也用治百日咳。類似于支氣管炎、哮喘性支氣管炎等,單用有效,常配伍皂莢、白芥子、蘇子、麻黃等,方例《萊菔丸》、《蘿卜子散》、《三子養親湯》。
2.食積脹痛:如消化不良、食積停滯,或傷食、脘腹脹滿、噯氣吞酸等,常配伍山楂、神粙、連翹、陳皮、半夏等消食理氣藥,方例《保和丸》。
3.關格不通:嘔吐腹脹、便閉、腹痛,類似于急性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等,常配伍芒硝、番瀉葉、木香、臺烏、桃仁、紅花等,方例《萊菔通結湯》、《復方大承氣湯》。
〔用 量〕 5~10克,丸散酌減。
〔用 法〕 生用或炒后用。
〔禁 忌〕 氣虛及無食積痰阻者不宜用,不與人參配伍。
〔附:蘿卜〕
本品為萊菔的根莖,含有甙類、糖類、樹脂及維生素B1等。作用與萊菔子類似。性味甘平。功效:利水消腫,消食除脹。主要用治水腫,小便不利,食積不消,腹脹疼痛,外治陰癢、帶下等。近年來用治腸梗阻之實證、無明顯脫水者,如蛔蟲團塊性梗阻、粘連性腸梗阻、早期腸扭轉及腸套疊、動力性腸梗阻、手術后腸麻痹等,多與芒硝配伍,方例《硝萊通結湯》。此外,尚可榨汁外用洽療陰道滴蟲、也可配伍白茅根等治療硅肺。用量每日1~2斤,多用鮮者,虛證慎用。
〔附 方〕
1.萊菔子丸(《簡便方》):萊菔子、皂莢、姜汁、蜜。
2.蘿卜子散(《證治準繩》):萊菔子、皂莢、麻黃、燈芯、甘草。
3.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萊菔子、蘇子、白芥子。
4.保和丸(《丹溪心法》)萊菔子、山楂,藥曲、陳皮、半夏、連翹、茯苓。
5.萊菔通結湯(驗方): 萊菔子、 厚樸、木香、臺烏、赤芍、桃紅、番瀉葉、芒硝。
6.復方大承氣湯(《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炒萊菔、川厚樸、枳實、桃仁、赤芍、川大黃、芒硝。
7.硝萊通結湯(《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鮮蘿卜汁、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