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又稱“慢性腎小球腎炎”,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主要的臨床表現,病情遷延不愈、緩慢進展,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
蛋白尿、血尿一般需要通過尿檢來明確,尿蛋白定性陽性或尿蛋白定量超過150mg/d,稱為蛋白尿,顯微鏡每高倍視野紅細胞超過3個,稱為鏡下血尿。
慢性腎炎無法治愈,治療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病情進展及腎功能惡化,對癥處理改善患者的癥狀,防止出現心腦血管意外。
所以如果你被確診為“慢性腎炎”,請不要相信任何自稱可以治愈“慢性腎炎”的信息。
1.控制高血壓:目標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內,如果有水腫,說明容量負荷重,這時應該限鹽(<6g/d),可以選用“噻嗪類”利尿劑(氫氯噻嗪)。如果腎功能惡化,利尿效果不佳,可以選用袢利尿劑(呋塞米),但不宜過多和長久使用。
一線的降壓藥物都可以選擇,但如果沒有藥物禁忌癥,優先選擇對腎臟有保護作用的ACEI或者ARB(貝那普利或者厄貝沙坦)類藥物。
2.降低尿蛋白:控制目標<1g/d,主要藥物為ACEI或者ARB類降壓藥物,但需要注意此類藥物的副作用。良好的血壓控制是控制蛋白尿、減緩腎病進展的基礎。治療過程中要監測血鉀和腎功能。
3.飲食治療:應該低鹽低脂優質蛋白飲食,還要限制磷的攝入。腎功能不全時給予優質低蛋白飲食,蛋白攝入量(0.6-1.0g/(kg.d))。低磷飲食(<800mg/d)。但要注意補充碳水化合物,保證身體所需的熱量,低蛋白飲食的基礎上可以加用“開同”。
4.糖皮質激素和細胞毒藥物(例如潑尼松和環磷酰胺等):如果腎功能正常,尿蛋白較多,病理類型較輕,無藥物禁忌,可以考慮使用,但一般不是特別主張,如果使用無效應逐步撤去。
5.避免加重腎臟損傷的因素:各種感染(感冒、肺炎、胃腸炎)、創傷、勞累、妊娠、腎毒性藥物(慶大霉素、布洛芬、雙氯芬酸、木通)等都會加重腎臟損傷,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