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給你解讀一本書——《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聽到這個書名,你可能會有疑惑了,我這都好不容易把孩子養到十八歲,難道他還沒成人嗎?
這里,咱們還是先來聽個故事。之前,在網絡上有個被熱議的新聞,一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有一次和同學一起聚餐,需要每位同學都秀下廚藝。這位留學生想,做個番茄炒雞蛋最為簡單了。可等他動手要做這道菜,卻糾結上了,這到底是先放番茄還是先放雞蛋,還是一起倒下去炒呢?與其這般糾結,還不如越洋打個電話問媽媽。最后,媽媽把番茄炒雞蛋的操作步驟,通過視頻講解給他看,算是搞定了這道菜。
這則新聞,讓很多人想不通,這么簡單的一道菜,有必要搞得如此興師動眾嗎?不說別的,光時差就相差12個小時,為什么不百度一下呢?一個留學生這生活技能也太差了吧?
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今天要分享的《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這本書中指出,這種現象就是典型的過度養育。
什么是過度養育?就是父母的關懷和幫助,超過了孩子成長所必須的部分,父母包辦了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養育,在中國是個普遍問題,在美國更是如此。
這本書的作者,她是一位美國人,名字叫朱莉·科思科特·海姆斯。海姆斯是美國的知名教育工作者,曾擔任過十多年的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及本科生顧問。
正是由于工作關系,她接觸了大量家長,和學生建立密切關系,對他們有了深入了解。海姆斯發現,雖然那些大學生似乎都有著輝煌的成就,但如果沒有父母相助,他們就難以在社會上站穩腳跟。他們習慣了由父母來解決問題,習慣了隨時能聽到他人稱贊;這些大學生就像球場上的運動員,不斷左顧右盼,他們等待著父母給出指令,期待著父母為他們安排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切。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方向,虛弱無能。
海姆斯發現在這一現象背后,正是父母的過度養育,造成孩子成年了不能成人的最大障礙。這一現象的發現,也促使她提筆寫下這本書,而她的兩位孩子此時正處于青春期。
和普天下的父母一樣,海姆斯也是愛子心切。在書中,她懇切地寫道,必須要停止過度養育,它已經造成孩子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地在增加。她呼吁家長要擺脫過度養育陷阱。
也正是發現了過度養育家庭教育問題,讓海姆斯備受眾人關注,也激起大家熱議,甚至有人稱她是美國的“國寶”。正是這些教育成就,也讓她獲得了斯坦福大學最高教學獎——丁克斯皮爾獎。
這本書的出版,也引起了國內業界的轟動。有兒童教育專家說,這是一本讓中國家長讀后也感到“扎心”的書。很多家庭,孩子平常在家,父母讓孩子只管成績,家務方面都是自己給包辦代替,而這種行為產生的結果,就是剝奪了孩子的生存權利,以及獨立面對世界的勇氣和能力。就如上面提到的那位大學生,就是平時生活技能習慣了父母的包辦代替,才出現了這樣的尷尬局面。
接下來,我用三個部分的內容,跟你談談為什么必須要停止過度養育,它又給孩子帶來怎么樣的心理傷害,父母又該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又該如何做好自己。相信作為父母的你,聽了會從中受益。
一、為什么說必須要停止過度養育?它對孩子造成怎么樣的心理傷害呢?
近年來,針對大學生心理調查中發現,有顯著心理問題的學生,數量越來越龐大。正是父母過度介入的養育方式,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他們無法在父母和獨立做決定之間找到平衡。
2013年美國大學健康協會,調查了153所學校中10萬名大學生的健康狀況。那些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的經歷,得出了這樣的結果。85%的人為必須要做的事情感到不知所措;80%的人感到內心無助、精疲力竭;60%的人感受到始終處于難過狀態;57%的人感到非常孤獨;還有活著毫無希望,感到極度焦慮,感到極度憤怒,甚至考慮到自殺等等情況都出現。而如今,患抑郁癥的學生更是越來越多了。
通常,父母要求孩子盡善盡美地做到最好,考上最好的大學,取得最好的成績。父母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巴不得他們得到最好的一切。用直升機式盤旋在孩子頭頂的養育方式,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孩子。但沒想到這種過度養育的方式,恰恰傷害了孩子,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你想呀,如果你一出生,父母就已經為你做好了所有的選擇和決定,然后把你丟進大學,這是不是就像殖民統治下的國家一樣?一旦獨立,立刻分崩離析。
這種養育方式,讓很多18歲的孩子,不承認自己是成年了。在2007年,美國的《家庭心理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對18歲至25歲的年輕人做了一項調查“你認為自己已經成年了嗎?”結果只有16%的人回答“是”;同樣把這個問題問他們的父母,絕大多數父母的回答與孩子一致。
在斯坦福大學的校園里,每當開學時,作者海姆斯看到太多養育失敗的例子。比如,一個大一新生,到校幾天后,快遞公司把他家寄來的箱子,送到他宿舍外面的人行道上,這位學生看著這個又大又重的箱子,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把箱子放到房間里。這么大箱子是需要兩個人才能搞定,于是就任憑箱子擱在那里。等到媽媽電話問起,他說不知道如何找人幫忙,讓媽媽想辦法。后來他媽媽打電話求助宿舍管理員,是管理員找人,才把箱子搬進這位學生的房間。正是父母平常習慣于幫孩子處理生活瑣事,包辦代替一切。當放手讓孩子獨自面對世界時,他們不知所措,甚至感到震驚,經歷的挫折對孩子來說就等于失敗,因為他們平常沒有這方面的太多實踐經驗。
海姆斯有一位好友名叫蘇珊,她是華盛頓市中心一家醫院的急診科醫生,她最不喜歡的病人就是那些十八九歲的女大學生。很多學生因為感冒,患上呼吸道感染來到急診室,這些學生就感覺遭遇了世界末日。如果不給她們吃抗生素,不讓她們住院,她們就會沮喪不安,眼淚汪汪癱坐在急診室冰冷的地上,看著手機向朋友和家人傾訴她這所謂的巨大不幸。蘇珊醫生說,她們完全沒有應對能力。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場普通感冒而已,只要多喝水,躺在床上休息幾天,就沒問題了。
你看啊,再不停止過度養育,父母就要成為孩子的“拐杖”,阻礙著孩子靠自己雙腳站立;雖然這只是打個比方,但很多情況的確如此。
在書中作者海姆斯說,在大學校園里,她看到學生們不斷地向父母求助,把父母當作首要求助對象和資源,是第一個要詢問的人,對孩子來說這完全是一種沖動或條件反射,就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而然。如果孩子都要打電話找父母拿主意,那就表示他們不具備生活能力。
那18歲的人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呢?比如,18歲的人必須會和真實世界的陌生人交談,尋求幫助指導和指引。學會識別少數居心不良的陌生人。還比如,18歲的人必須能夠處理人際關系問題,應付和解決沖突。再比如,18歲的人必須能夠承擔風險,而不是父母為他們鋪平全部道路,避開所有細節,防止他們跌倒等等。
好講到這里,我來總結下。通過上面的內容講述,你是否也明白了?為什么好多孩子進了大學以后,應對事情的無能感,面對不確定感、傷心感,會讓他們茫然無措。就是父母的過度介入的養育方式,嚴重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他們無法在父母和獨立做決定之間達到平衡,在這樣痛苦的境地下,他們就會用一種有害的方式來麻醉自己,表達他們的空虛感與絕望感。在那些令人揪心的案例當中,停止過度養育擺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孩子成年不等于成人,是因為成人取決于成長;成長不在于取得一張完美的成績單,一份漂亮的簡歷書,而這些不過是一頁紙,紙是怕風吹雨淋。只有擺脫過度養育,塑造孩子一顆不怕風吹雨淋的心。這樣孩子成長的路才會變得堅實、寬廣、長遠。
二、培養孩子成年又成人,父母該如何幫助他們度過成長階段呢?
在第一部分當中,我們知道了必須要停止過度養育,它已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那第2部分,我來跟你談一談如何培養孩子成年了又成人。
培養孩子成年又成人,是要讓孩子在成年了真切地感受到,對生活,對人生,對自己的自信。那如何讓孩子獲得這樣的自信心態呢?這里也就是想提醒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是漫長的,對孩子的養育應該從童年早期開始,用跟年齡相匹配的方式,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意識。這樣孩子到了成年的時候,真正做到成人了。
而這樣的自信心態就是自我效能。那啥是自我效能呢?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所能獲得的成就有真實的感知,既不夸大也不低估。就哪怕一開始不成功,可以試一下再試一下,可能就會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實現目標,把控局面。這也就是在童年的時期給他們反復試錯的機會,在成長當中體會人生價值。
那么,父母應該給孩子怎么樣一個童年,讓他們反復試錯呢?答案就是在游戲當中,在培養他們生活技能當中,學會成長。
父母不妨來換位思考,在我們的小時候什么最能使人快樂呢?仔細想想,不就是自由玩耍,擁有自由時間嗎?
在美國有一名歷史學家,他是一位游戲大師,曾經出版過一本書《玩耍的孩子》,就是告訴家長們,要給孩子更多的時間,讓他們獨立探索環境,自己發明玩法,與其他孩子互動,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如何接受挑戰和挫折,單純地享受童年的歲月。甚至有專家說,游戲對孩子來說就像睡眠一樣重要,它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個人發展,以及為進入成人世界做準備的程度。在19世紀,英國有位哲學家認為,“人必須有一個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空間,才能發展出完整的人格。”
聽到這里有些家長會說,我也知道游戲對孩子的重要性,可我對安全很擔憂。但親愛的家長,我們也不能因為安全問題把孩子關在家里吧?一個好的家長,需要做到的是,既要保護孩子的安全,同時也要給孩子創造獨立思考、冒險和培養性格的機會。這種做法,并不表示我們對孩子不負責任或者忽視他們,恰恰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我們來聽聽硅谷一家科技公司,一位高管的成長故事。這位高管在他四十歲不到,就坐上了科技公司副總裁的位置。高管說,在他的童年的時候,他父親失業了,家里是依靠教會和政府的救濟養活的。在他成長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家里的東西經常會壞,要不是烘干機壞了,就是洗衣機壞了,要么就是車壞了,電燈壞了,他爸經常說“兒子啊,跟爸一起修東西。”這位高管回憶道,在幫父親修東西,讓他動手能力很強。他還自己造了一間樹屋,和周圍的小朋友盡情在那玩耍。他從11歲開始干活,采摘果實,收拾院子,做其他雜活,自己賺錢買車票去縣里參加物資交流。這位高管還說道,自己學習成績一般,運動能力倒是很拔尖,橄欖球玩得很棒,被大學校隊看中,但獎金有限,最多吃得起方便面,花生醬和果味三明治,于是他就找了份工作維持開銷。后來,他在這家科技公司實習時,由于他肯鉆技術,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名正式員工,從而就攀上了成功的階梯。
當這位高管當了父親,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他回顧自己之前的人生,讓他百分百地相信,成長是要教會孩子自給自足的能力,學會如何和他人相處,培養責任感,學會擔當,充分地給孩子自由,讓他們去冒險去做決策,以及培養孩子堅持到底的精神。
如果反過來,當一個人被別人手把手地牽著過日子,什么事情都有人幫忙料理,那他就沒有機會培養起控制感。而所謂控制感,就是自我效能理論的核心。
沒有了控制感的自我效能會是如何呢?——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就是形容人處在一種無法控制的局面。你想呀,如果都有人幫你做事,做事的結果都不在你的掌控之中 這就會造成行為和結果的錯位。現如今,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抑郁孩子?原因不就是在于,孩子他不能做自己的主人,養育中嚴重的錯位造成嗎?
而體驗主動性對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意味著知道自己的行為有意義。知道重要的結果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我們來看看那些登山隊員,當旗幟插上山頂的那一刻,他們內心洋溢著是自豪感。雖然他們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達那里。你想呀,如果換作搭乘直升機,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好到這里講完了第2部分,我來做個總結。
從上面講述當中,相信你已經知道了,培養孩子成年又成人的重要性。因為它告訴了你一個現實。不管是否相信,孩子總有滿18歲的那一天。雖然你愛他們,樂此不疲地為他們忙里忙外,但如果孩子一直依賴你,是不可能指望一到18歲,就把他扔到真實的世界里,撒手不管。再說了,之前不培養孩子生活技能,你的孩子也不可能在18歲那一刻魔術般獲得這項能力。
我們應該做到的是,當孩子18歲時,你把他推出家門,是要給孩子這樣的自信,讓他感覺:我覺得我行,我覺得我可以。這樣你的養育是成功的。
三、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呢?
在第2部分當中,跟大家分享了,培養孩子成年又成人,讓孩子做自信的自己。在這一部分里,我想分享的是,作為父母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在養育孩子,要及時牽手,但到了時候就要懂得放手。
而很多父母的日程表和心里都塞滿了孩子的生活、學習、課外輔導和活動之類的東西,為孩子鞍前馬后地忙碌著,隨時隨地陪伴著孩子,幾乎沒有多余的時間關注自我。
美國心理學會2010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父母得抑郁癥的概率是一般成年人的兩倍。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多的抑郁癥的父母呢?就是把孩子的成就誤認為是自己的成就,把孩子的幸福當成自己的幸福,把孩子的生活當成了自己的生活。不斷地改變和控制孩子,甚至到了失去自我的程度。
硅谷一位名叫安妮的媽媽,她就想成為“凡事多做”的母親。她有三個孩子,年齡相隔都是6歲。因此“凡事都做”意味著要做很多事情,她試圖做一個“超級媽媽”。一旦有什么對孩子有利的活動,她都拉著孩子們東奔西跑,生怕孩子錯過成長機會。孩子稍大一些,她隨時都想控制了解孩子們的行蹤。所做的一切都跟孩子有關。她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她抱怨沒有其他人那么有錢,恨自己的丈夫,沒有給她帶來舒適的生活;她覺得自己和所有的媽媽競爭極度缺乏安全感。唯一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就是買幾件衣服,也是為了能在孩子的活動上穿。
她不僅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還拿自己跟別的父母比較,她感覺到必須做所有的事情,才能證明自己有做事能力,她過著近乎失控的生活。
有一天,安妮的閨蜜告訴她“你很痛苦,也讓別人很難受,你對每個人都怒氣沖沖,對每件事都反應過度,跟你在一起很不愉快。”之后她去看了精神病醫生,而她把這種精神狀態不好的原因,歸結于她的孩子、丈夫和那些似乎越來越成功的朋友,醫生卻不同意她的看法。但對安妮的焦慮不安,情緒低落,還是開了抗焦慮癥藥。
在閨蜜用心開導下,安妮明白了,與藥物同樣重要的是,需要情緒穩定,改變自己。之后她對自己的生活做出了重大調整,她看待事情的眼光更清晰了,決定退出媽媽類的一些比賽,退出一些群。她懂得了凡事要后退一步,也學會了對事情說不,也不再試圖證明自己是超級媽媽。放手讓孩子做自己的事情,犯自己的錯誤,讓孩子之間盡情游戲玩耍。這樣之后,她反而和孩子的關系親近了許多,和丈夫的關系不再緊張了,家庭也出現了其樂融融的氣氛。
印度圣雄甘地有一句經典的話,“改變世界,從改變自己開始。”
的確,當改變自己,感受到的是,周圍的環境及周圍的人都好像在改變。
如果,父母把自己的幸福取決于孩子是否開心。這樣的結果就是,當孩子這一天過得不錯,父母就覺得心情舒暢;如果哪一天孩子不開心,父母就絕望抓狂。
很多患抑郁癥和焦慮癥的父母,他們和孩子不是因為愛的不夠多。而是打著愛孩子和讓孩子快樂的名義,想去改變掌控孩子,卻成了彼此的負擔,彼此都處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中。而父母恰恰不必等著看別人怎么做,最為主要的是先做好自己,做好榜樣;也就是,先要把自我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對孩子最有幫助的人。
我們再來聽聽,發生在洛杉磯利亞媽媽家里的故事。她的女兒雷切爾,雖然是洛杉磯大學的全A學生,可是她同時每天又會酗酒,服用抗焦慮癥藥,甚至有一次還試圖自殺。在那次毀滅性的經歷之后,媽媽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生存態度。
利亞是典型的神經質的猶太母親,表達愛的方式就是把什么事都管起來,控制欲很強。當她開始不再掌控孩子的每一個細節,學會了放手。女兒隨之也發生了深刻的積極改變。幫助孩子成為自己想要的人,才是最為重要的。
而有位名叫莫里斯的歷史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牧師。他的做法就值得借鑒。他的女兒如今已經長大成人了。但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很多人發現他女兒有天賦和才華,紛紛督促莫里斯讓女兒參加測試,進入一個競爭激烈的學前班,將來好上常春藤名校。但莫里斯和他的妻子想讓孩子自由成長,無意對她拔苗助長。他說:我覺得養育的關鍵是知道你該在哪里停步,孩子該從哪里開始,不帶焦慮地觀察非常重要,我們的做法恰恰起到奇妙的效果。
正是莫里斯在和女兒一起成長經歷中,他觀察發現到父母和孩子不同的需求。女兒在過去和現在都跟他的想法大不相同。如女兒喜歡唱歌,不僅加入學校的搖滾樂隊,還參加社會一些團體演出活動,這些環境讓擔任牧師的莫里斯很是抓狂,女兒卻如魚得水;而在莫里斯活力四射的地方,如他在教堂里做著牧師時,女兒卻萎靡不振。這讓他意識到讓女兒做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是多么重要。正是他這份愛與支持,最令他感到吃驚的是,莫里斯說女兒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但這恰恰又不是刻意所為。
事實證明莫里斯是對的,由于他支持女兒的決定給她機會,讓女兒獨立去追求超常規的經驗,并且了解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雖然不一定去上一所名牌大學,或許也不一定有錢有名。但是女兒在自己的領域里出類拔萃,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而像莫里斯這樣的父親,才是真正合格的父母。
好到這里為止,已經分享完了書中的精髓部分。我來做個總結。
總結:
過度養育所帶來的危害,必須要引起父母高度重視。不然,就會害了孩子,還會害了父母,嚴重的,還會對社會造成危害。
過度養育在孩子年齡越小參考價值越大,也越有機會避開誤區。為了實現把孩子培養為合格成人的目標,父母應該把兒童期和青少年期作為訓練場,擺脫過度養育,讓孩子面對真實生活。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困難是可以克服的,這沒什么大不了,克服了挫折戰勝了困難,孩子和自己在這過程中也就成長了。
養育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自主的成人,關鍵在父母做好自己,不要總盯著孩子。你想讓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模范地做到。關愛自己,做好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合格的父母,這樣除了對自己好,還是對子女好。對子女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父母死氣沉沉的人生。
讓孩子成為自己吧,讓他們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擔當起書寫21世紀新篇章的責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