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成績差的學生選擇補課是對的,但現在發展成了全民焦慮癥。補習班完全就是劇場效應,學生家長真的好累。孩子的童年回憶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
差生補課,優秀學生為了爭第一也補課,形成一個競爭的風氣。孩子為了爭第一,拼命學習。除了睡覺就是補課,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成什么樣的人呢?失去童年的一代人,腦袋僵化沒有創新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輔導班的目的就是賺錢,其次才是成績。已經把教育帶偏路了,這樣出來的孩子會越來越偏向書呆子那方面,而不是全面發展。
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只有在正常同等的教育下,成績出類拔萃的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那些靠惡補和犧牲童年快樂時光,縱然考試成績不錯,那也是個庸才,占個崗位也是發揮不來作用。所以必須對校外輔導機構出手,讓其真正回歸社會。就是什么樣的人才干什么樣的事才是正常的,難不成大家都去走仕途和高知人才?自然才是最好的。
網友劉振說:現在的學校與培訓班并駕齊驅,家長寧可少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在校外補習。因為你不補習,開學的時候,孩子就不會跟班上的同學同步。因為其他孩子都參加了補習班,老師上課講的東西,一筆帶過。你不上補習班,知識就學不全。沒辦法,剛交了12000的暑期補習費,心疼孩子,但沒有辦法。希望一定要好好整頓校外輔導機構。
堅決支持取消課外輔導機構,包括一對一家教。雖然說補課是自愿的,但是實際上課外輔導機構的存在,已經對學生和家長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課外輔導機構和老師已經形成了一條利益鏈,所有補課的學生,老師都能從輔導機構拿到回扣。課外輔導機構的存在導致老師責任心下降、不作為,在課堂上不認真講課、不講重點、推卸責任、管理不到位等等。凡是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把責任全部推卸給家長。
在這個節骨眼,為何突然叫停了校外培訓?我看過最靠譜的回答是:為了三胎政策的普及,避免三十年后中國陷入老齡化社會,保持國家的活力。打擊炒房、為兒童減負、降低育兒成本、完善養老制度、開放多孩政策、降低工作時間、減少年輕人生活壓力。一系列的政策就是為了提前應對中國老年化社會的到來。說白了,就是要讓現在的年輕人有足夠的精力去“造人”,這個回答我覺得是最靠譜的。
校外培訓機構造成了教育的內卷,增加了家長負擔,造成學校不好好學,甚至老師不好好教,課外花錢補的惡性循環。孩子們累得不行,家長累得不行,越來越厭惡學習了,談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