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孔錢是我國古代錢幣中最常見的一種,它是由環形錢演變而來,中間有一個方孔的圓形錢幣。圓形的方孔錢完全符合“天圓地方”的傳統哲學思想,因此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無論是秦朝統一中國后頒布的“半錢”,漢代的“五銖”,以及唐代以后流通的各種“通寶”和“元寶”,都一模一樣。由于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參與,使小小的錢幣成為文化藝術的載體與結晶,源遠流長,源遠流長。
顧名思義,康熙通寶是清圣祖康熙年間鑄造的流通貨幣。康熙通寶作為我國古代錢幣之一,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由于當時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世界各地通商貿易頻繁,貨幣經濟發達。所以康熙時期鑄造的錢幣一般都非常精巧,大多都是規整的,錢型厚重,字體美觀,所以康熙通寶也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康熙帝命玄燁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四日),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清政府于康熙元年(1662年)下令停止鑄造上一代“順治通寶”,改鑄“康熙通寶”。康熙時期,全國共有二十四家鑄幣局。由于當時鑄造成本和錢幣私鑄等問題的影響,康熙錢幣的重量分別為一文四分、一分、七分,這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三種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寶”錢。
康熙通寶面文直讀,背記局,分“滿文”和“滿漢文”,滿文仿照“順治四式”,錢幣上寫滿“寶泉”和“寶源”。滿漢文錢幣仿照“順治五式”,左面印著“寶”字,右面印著漢文字。后人為了便于收藏和研究,把滿漢文紀地的地名編成了康熙錢的押韻、順口的“背文詩”。詩云:同福臨東江,宣元蘇薊昌.廣浙南河寧,桂,臺,云漳。這首詩囊括了用漢文背誦的“康熙通寶”二十局錢。所以有人把康熙這套錢幣稱為《詩文二十品》。
這枚錢幣正面用楷書寫著“康熙通寶”四個大字,字體剛勁有力,由上至右至左,中間有方孔。背面左右各用滿文寫著錢局的名稱,其為圓形方孔銅錢,形如天、內法,取義精宏。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觀圖,圓潤端莊,字跡清晰深邃,包漿溫潤。整版印刷規整,錢型厚實,字跡美觀,錢幣筆力雄渾,工筆精巧,銹色自然流暢,古樸大氣,是康熙時期錢幣鑄造的精品,具有獨特的歷史收藏價值和市場價值。
康熙銅錢。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看到了“鞏”和“西”字,其它的還沒有發現,目前還存在一些爭議。康熙通寶又稱羅漢錢,相傳為年羹堯熔鑄黃金羅漢所鑄,色澤金黃,而康熙的“熙”字比一般人少了一豎。其中有一枚背有大清和龍鳳圖案的宮錢,深受收藏家的喜愛。福建寶福局從康熙六十大壽開始鑄錢,一年一品,一直到1722年康熙帝登基,一共十年,一共十年。另有雕母、錢幣,都是當今最稀有的品種。
最新成交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