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總以為老了的時候,能依靠的是老伴,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子女。
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
作為子女的我們,并沒有按照心里所想的那樣,去關心和陪伴我們的父母;而我們的子女,也在成長之后,和我們漸行漸遠。
時間,是這世上最殘忍的東西,當步入晚年,很多東西才會真正豁然開朗。
楊絳在《我們仨》中寫:
“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是離情。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聲響。徹底的寂靜,給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一天,正如楊絳先生一樣,在書中表達對已逝愛人錢鐘書的懷念。
1997年的早春,楊絳先生的女兒錢瑗離世,1998年的歲末,楊絳先生的愛人錢鐘書也與這個世界訣別。
對于90歲高齡的楊絳先生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曾經在一次采訪節目中,楊絳表達了自己的悲痛,她深陷親人離世的痛苦,恨不得跟著愛人和女兒一同歸去。
不過,楊絳先生很快調整了自己,并沒有讓自己陷入悲痛的情緒不可自拔。她覺得還有很多事沒有完成,愛人的遺愿沒有處理,她必須要完成,這樣才會讓他們安心。
楊絳是最懂錢鐘書的人,她知道她需要做什么,于是獨自一個人擔任起翻譯工作。
楊絳不僅精通多種語言,甚至為了翻譯自學西班牙語,因為她知道,他的作品只有經她翻譯,才是最合適的。
也因此,楊絳不僅處理完錢鐘書的遺愿,還翻譯出了中譯本的世界名著《堂吉訶德》。
在錢鐘書離世的二十年時間里,她憑著高度的自律,以及卓越的才華,從筆尖流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
楊絳并不孤獨,沒有老伴和女兒,她依然帶著“我們仨”的夢想活在世上,而且活出了滾燙的人生。
在96歲時,楊絳寫了《我們仨》的回憶錄,這本書的問世,仿佛重現了生命走過的歷程。
楊絳在這本書里,回憶了和愛人錢鐘書、女兒錢瑗的一生,她好像又重新活了一次,她最愛的兩個人,就好像從未離開過一樣。
正是楊絳的《我們仨》,讓我們明白,人到晚年,靠得住的并非是老伴和子女。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他們會在你生命的哪一刻,先一步離你而走。
所以,人這一生,真正能依靠的人,終歸只有自己。
明天和意外,永遠未知,但你卻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好。
縱使一人,你也要讓自己的靈魂有所寄托,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對生命的熱愛與執著。
只有這樣,你才不會陷入一個人孤寂的荒漠里,荒廢余生。
《葉甫蓋尼·奧涅金》里寫:
“上天讓我們習慣各種事物,就是用它來代替幸福。”
人到晚年,要懂得接納自己,學會和自己和解。
所謂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每個人都會有難處,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要學會釋然。
尤其是當老伴和子女都不在的時候,一個人更應該讓自己活得通透,不為小事而煩心,也不為大事而消沉。
就像楊絳一樣,在丈夫和女兒先后離去后,她很快振作起來,重新熱愛生活,更加熱愛自己的事業,活得風姿卓越。
楊絳開始翻譯柏拉圖的《裴多》,翻譯《堂吉訶德》,寫回憶散文,把一生的經歷濃縮成智慧的精華,影響了豈止一代人。
現實中,我們都認為九十歲以上高齡的老人,無非是白發蒼蒼,走路顫顫巍巍的模樣,但楊絳不是,每一刻都成為她的起點,一生都在創作,達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楊絳一生都熱愛事業,一生勤勤懇懇,哪怕當愛人和女兒都不在了,她依然沒有意志消沉下去。
相反,楊絳學會接納自己,跟自己和解,也讓自己對未來的生活更加期。
楊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到晚年,你所能依靠的人不是老伴和子女,而是自己。
只有自己活得通透,內心秉承信念,不悲觀厭世,熱愛生活,才有讓自己繼續發光發熱的力量。
一個人的生活,盡管有些許孤單,但精神世界卻永遠豐盛,是別人所不能企及的。
縱觀楊絳的一生,她活成了女人最完美的樣子,優雅一生,智慧一生,既有美麗的愛情,也有和諧幸福的家庭,盡管她不在了,但她的作品和精神,卻永遠留下了印記。
所以,接納自己,與自己的一切和解,積極用心地熱愛生活,才不至于晚年凄涼。
楊絳說:
“靈性良心人人都有。經常憑靈性良心來克制自己,就是修養。”
人到晚年,看透了許多人,也看盡了凡塵事,不為世事所紛擾,懂得靜養自己,才是至高的境界。
一個人的晚年,總要有些自己的興趣,讓靈魂有所寄托,也有地方安放。
懂靜養自己的人,大多會在晚年的時候,變自己變得更好。他們靜靜地綻放著,優雅地生活著。
正如楊絳,一生都十分注重自己的禮儀與修養,但凡會客,她一定會把自己修飾一番,以最好的姿態接人待物。
外在的美,始終是短暫的,唯有豐富的內在,才能讓一個人煥發光彩。
雖然在生活中,普通的女人沒有楊絳先生的這份高雅的氣質,但我們仍然可以修煉成有思想有靈魂的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尊自重,同樣可以圓滿而終。
錢鐘書評價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先生寫的劇本《稱心如意》和《弄假成真》,直到現在依然是話劇界被人稱頌的好作品;
她翻譯的《堂吉訶德》,是我國當時唯一一部西班牙語文學翻譯譯本;
她的散文、回憶錄里面,所蘊含的人生智慧,永遠也不過時。
人到晚年,要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懂得靜養自己,要有一份立于塵世的淡定和從容。
正如網上流傳的一句經典: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想,這大概就是一個人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后,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在浮躁的社會生活中,無論我們面對的是什么,正在承受什么,始終保持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這才是晚年崇高的境界。
所以,人這一生,無論悲歡離合,都需要靜養自己,讓自己靜靜地綻放,方能優雅從容地活著。
寫在最后:
楊絳在《我們仨》里寫:
“阿瑗去世,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人到晚年,真正靠得住的未必是老伴和子女,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依仗。
每次讀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內心都會被莫名地感動著,書里溫婉平靜地講述,讓我明白:
一個人晚年的堅定與從容,淡然與豁達,早已與他曾經經歷過什么樣的人,經歷過什么樣的事,毫無關系。
所以,懂得晚年靜養自己,找回生命的本真,才能活得更加坦然與通透。
人到晚年,無論成功與否,希望每個人都能靜養自己,活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我們仨》這本書里,包含了太多的人生智慧,也包含了太多的人間真情,值得細細品味。
如果你對楊絳先生也懷有同樣的敬佩之情,也曾受書中的智慧所啟迪,不妨重溫一次《我們仨》。
讓我們在楊絳平靜而真摯的文字中,感懷人生,活好當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