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上一群狼,第一反應是什么? 有人說跑,有人喊打。 可是,稍微有點兒野外生存常識的人都知道:遇到野獸,首先最不能做的就是轉身。狼知道轉身逃跑的人一般是生命力比較弱、最怯懦的,它第一個咬的就是你。如果你只是倒退,而不轉身,它看了或許會說:行,這個人可以,有點兒膽量。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麻煩事就像狼,很多時候并不是它咬了你,很有可能是你先做了轉身逃跑的動作。 “跑”,是逃避,反映在人格上,就是具有逃避性。假如,公司里選拔留學深造對象,六個名額,加上你一共七個候選人,領導一看名單,想都不想就把你排除了,因為大家知道你凡事都不爭,平時怎么樣都行:“行行行……這樣行,那樣也行……”你最好欺負,刪了也不會有意見。人善被人欺,等到評職稱,還是沒你的份兒。所以,善良不是最終極的品質。我們不能什么事都讓?機遇來了——讓!財富來了——讓!地位來了——讓!除非你瘋了。 看看我們的民族,逃避性到了什么程度。大家竟然推崇《渴望》里的劉惠芳,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不惜犧牲個人幸福,連自己的男朋友都能讓給別人!最基本的東西能隨便讓嗎?! 也有人消極對抗:“遇到狼,還不如不動,被直接吃了省事。”這些都是行不通的。 一只狼撲上來,第一反應應該是什么呢?勇敢的人不轉身、不后退,直接用手擋。你抬起手臂,狼一下子咬住它,鮮血直流;獵人會立即抽出藏在靴子里的短刀,一刀扎向狼,也許會負重傷,但可以活下來。可是,真的是碰上一群狼,好漢架不住狼多,打的結果只能是壯烈犧牲。 但打是最有效的。假如一個父親對兒子說:“小明,去給我倒杯水。”——“不去。”父親有點不高興了:“你倒不倒?”——“我正看電視呢,不去。”這下真的發怒了:“你到底去不去?”說著抬起巴掌,就要打。——“我去,我去。”孩子急忙跑去倒水了。父親發現打最管用,而且屢試不爽。等到孩子長大了,父親老了,發現兒子不孝順,不贍養父母,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咎由自取。將來你的兒子對孫子照例說:“二明,去給我倒杯水。”……你們家祖祖輩輩都會是這樣。 管理者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收拾他。碰上一群狼,能打嗎?打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你被撕吃了。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成功、健康、幸福。 就算你英勇:我不怕,狼來了,我就跟它斗,大不了被撕吃了,我這個人就是不怕死。當然你可以帶著快感去斗,但你的家人呢?你的母親會充滿快感地看你去死嗎?你的妻子會流著幸福的眼淚看你被狼撕吃嗎?我們不要這樣的英雄!我們不能對著干,打、斗是沒有出路的。
摘自《應用心理學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心理學與生活》,可永久收聽的“周正心學”,本周22集:鴨子滾蛋與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