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
劉毅
由于政體的變革和歐美文化的強力東漸,民國時期的物質生活領域出現了諸多新的因素,但這一時期過于短暫,其間又戰亂頻仍,很多方面都沒有來得及形成鮮明的特色。與明清兩朝相比,民國瓷器的時代特征不甚鮮明,而且許多窯場的黃金時代都集中于抗戰爆發以前。
民國時期制瓷業的變化
從清朝末年開始,中國瓷器手工業的生產制度開始出現轉型,到民國二十年代,逐漸實現了由制瓷作坊向瓷業公司轉變。中國最早的瓷業公司成立于清朝光緒末年,如福建寶華制瓷有限公司、江西萍鄉瓷業公司、湖南瓷業公司等;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統二年(1910年),江西瓷業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慶、成都等地也創辦了瓷業公司。這些瓷業公司盡管規模不大,還不能完全等同于現代制瓷工業,但毫無疑問應該是中國制瓷業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步驟。
生產方式的變革
民國肇建,推進了中國現代化企業的發展。1914年,河北唐山啟新洋灰公司附辦的制磁部成立為“啟新瓷廠”,唐山白瓷正式進入了近代工業化生產的軌道。此后十余年間,唐山的制瓷業有了飛速的發展,德盛、新明等瓷廠相繼成立,奠定了它成為北方瓷都的基礎。作為南方青瓷的重要產地,浙江省也創辦了“龍泉省立瓷業工廠”,除生產仿宋元青瓷外,更多地生產白瓷和青花瓷。抗戰開始前的十余年間,由各級政府主導,許多瓷場改進工藝技術、改良生產方式、推進管理模式的企業化,數十家有一定規模的瓷業公司在全國范圍內相繼成立,我國制瓷業初步完成了由手工作坊向現代工業企業化生產方式的轉型。
與此相關,民國時期瓷器制造逐漸完成了由傳統的手工生產到現代機械化生產的轉變,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時期機制瓷器普遍出現,使得器物造型更加統一并且規范化,但同時也顯得呆板,這在一般商品化日用粗瓷器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由于煉泥方法的不同,瓷胎有明顯的現代瓷質感,白度和硬度都相對較高;由于使用化學彩料,大多數產品色彩浮艷,以“洋藍”繪畫的青花更是普遍有飄浮的感覺。為省工力,日用粗瓷的繪畫也常見偷工減料,更多采用了簡筆畫法。
除機械煉泥、制坯、成型外,民國制瓷工藝最大的變化是貼花紙的使用。貼花紙裝飾方法是把圖案印制在紙或薄膜上,把它們貼于待裝飾的瓷器部位,釉下釉上均可,再烘燒而成。貼花紙的開始使用大約不晚于1920年代晚期。早期貼花紙是舶來品,上海的益豐搪瓷有限公司、華商鑄豐通記搪瓷公司分別于1927年和1929年開始生產貼瓷用印花紙(周覺民《略談我國陶瓷貼花紙的興起》,《景德鎮陶瓷》1982年第3期)。貼花紙裝飾工藝便捷省工,但也把瓷器的裝飾工藝簡化到了極點。以其簡便利用,很快成為當代瓷器的最主要裝飾手段。
黃炎培先生在《景德陶調查書》中言簡意賅地記述了清末到民國初年制瓷工藝的機械化轉變:“制胚[坯,下同],則有壓胚、鑄胚之新法。壓胚者,用半機械轆轤與石膏型壓成盤、碗等物;鑄胚,用石膏模傾注泥漿,因石膏之吸水性而使沿邊成型。上釉則有以機器代人力吹釉之新法,其余浸釉、澆釉、刷釉、蕩釉諸法,壹仍舊貫。惟施彩除仿古及粉器用繪畫舊法外,則有刷畫、印畫之新法。刷畫以雙鉤成花鳥形之紙貼胚上,而刻之使空,于其空處將各種彩色用刷糝上,燒則紙化去,而花鳥宛然。印畫有銅版、石版之分。銅版印畫,以鐫有花鳥形之銅板糝上顏料,渡于蠟紙,再由蠟紙以印于胚,各種青花紋多用之;石板印畫略同,而五彩花卉皆宜。”可見,當時景德鎮瓷器制作工藝的變革是多方面的,幾乎涉及到了瓷器除燒造外的所有工藝環節。
技術傳授方式的變化
與生產方式的變革相表里,制瓷技術的傳授方式在清末民初也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以往作坊經營師傅帶徒弟,是一種自發性的技術傳授,瓷業公司的成立引進了近代工廠的管理和課徒范式;相關技術學校的建立,更為制瓷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南鳳凰籍進士熊希齡(后曾任民國總理兼財政總長)受湖南巡撫趙爾巽委派赴日本考察實業和教育。次年,熊希齡等到醴陵實地考察制瓷業,提出“立學堂、設公司、擇地、均利”四項主張,經湖廣總督端方批準撥銀12萬兩,成立官立湖南瓷業學堂,熊希齡任校長,醴陵舉人文俊鐸為監督。課程涉及數理化和歷史、語文、繪畫等多方面,還特別從國外聘任繪畫和工藝技師授課。其中“永久科”四年制,以有文化基礎的窯戶子弟為主要招生對象,用來培養專門的骨干技術人才;另有“速成科”,選招熟練工人培訓進修。為配合教學,學堂進口國外先進的設備,設置陳列室,后來開辦的湖南瓷業公司順理成章地成為實習基地。清末民初醴陵窯瓷器上有“宣統二年湖南瓷業學堂學生羅正五制”、“湖南瓷業學堂學生黃正秋繪”等款識,應該是當時學生實習作品的珍貴遺存。醴陵窯之所以能夠后來居上,先于景德鎮而創燒出高溫釉下五彩等新產品,與注重職業學校的專門人才培養密切相關。該學堂于宣統時改名為“湖南瓷業藝徒學堂”,民國初又改為湖南省乙等窯業學校,1917年再改名為“湖南窯業試驗場”,亦名“湖南模范窯業工廠”。
從清末到民國前的一二十年間,與制瓷業有關的各地方興辦瓷業學校蔚然成風,這些學校往往和瓷業公司相伴共生。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創建的“江西改良瓷業公司”,“集官商資本二十余萬,本廠設于景鎮,用舊法制造以維營業,而設分廠于鄱陽縣高門地方,實驗改良新法,并附設學校,俾學生入廠實習”(黃炎培《景德陶調查書》)。其他和景德鎮窯有關的瓷業學校還有浮梁陶瓷職業學校、江西省立陶業學校、江西瓷業公司夜校等。
1920年代后期開始,以周仁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學者致力于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振興中華產業。1927年,周仁在任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時,開設陶瓷、冶煉、玻璃三個實驗廠,以培養專門的高級技術人才。1928年,由他積極推動設置并自任所長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成立。該所最初以鋼鐵和陶瓷研究為主,對古陶瓷進行結構分析,通過物理測試、化學實驗等自然科學手段,分析古陶瓷胎、釉化學組成以及燒造過程等工藝情況,科學地總結我國古代的制瓷工藝,為一些古代名瓷品種的復燒奠定了基礎。他還主持創辦陶瓷試驗場,以科技手段促進瓷器制造工藝的不斷改良進步,加速了我國制瓷業的現代化進程。
民國時期的重要窯場
民國時期的窯場分布在全國許多省份。景德鎮仍是行業龍頭,但官窯制度終結,使之失去了昔日的獨尊地位;其他地方窯場的競爭力明顯提高,醴陵窯、德化窯、石灣窯、彭城窯等各有所長,特色突出的產品頗受世人青睞。
景德鎮窯
民國初年,許多曾經以各種形式效力于官窯的匠師,以其無可比擬的優越工作經歷仿制清官窯瓷器。沒有了官窯制度的限制,仿官器品式全無顧忌,工藝上又得心應手,仿明清官窯產品大量出現,多見粉彩、青花,也有五彩、斗彩、琺瑯彩等其他品種,還有仿明代以前的品種。民國時期是景德鎮仿古瓷生產的一個高潮,有以作偽為目的而仿古者,也有不少是一般意義上的仿制,僅仿其模式、仿其工藝而已。風潮所趨,民國三四十年間還出現了不少仿“仿官窯”的低劣之作,而仿民國初年的“洪憲官窯”曾經泛濫成災。高質量的民國瓷器差不多都有一定的仿古色彩,這是當時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一個突出特點。
醴陵窯
湖南瓷業公司引進制瓷機械和相關的技術,以細質瓷器為主要產品,改進舊工藝,創燒出釉下五彩這一新品種。醴陵釉下五彩工藝獨特,具有無鉛、花紋耐磨而不褪色等優點,當時景德鎮尚無此工藝。清宣統元年(1909年),醴陵釉下五彩獲得了武漢勸業會一等金質獎,此后又相繼獲得南洋勸業會一等獎、意大利都靈博覽會最優獎等獎項;1915年,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醴陵釉下五彩獲得了金獎殊榮。醴陵窯的制瓷名家有彭筱琴、張曉耕、吳壽祺等。
石灣窯
廣東石灣窯以生產“廣鈞”見長,在清代中晚期生產規模很大,仿鈞釉美術瓷器的生產達到鼎盛。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戰以前,繼續生產各類彩釉瓷塑,人物栩栩如生、動物惟妙惟肖,也有不少精致的日用瓷器和建筑用陶。潘麟(玉書)、黃炳、陳渭巖(養云居士)、劉佐朝、劉傳等人都是清末到民國初的著名陶藝大師。
德化窯
德化窯在明清時期以白瓷特別是白瓷雕塑見長。民國肇造至抗戰以前,德化窯改良造型、裝飾,改進工藝,仍以雕像、花瓶等為產品大宗,許友義(云麟)等匠師學習模仿明末何朝宗的藝術風格,頗得海內外贊譽。除白瓷外,清末民初德化窯還生產彩瓷,采用電光水涂抹白瓷表面,再入爐烤出紅、藍、紫等釉上變色。民國初年,彩畫藝人鄭少陶等提倡恢復古彩,輸入日本產洋彩料和金水,運用傳統技法繪畫,為彩瓷創新之作。1920年代末成立縣模范瓷業公司,產品頗受國內歡迎。1935年,由福建省建設廳、教育廳會同德化縣共同創辦省立陶瓷職業學校和德化陶瓷改良廠,設置實驗室和實習工場,改進生產技藝,開始使用石膏模型灌注的辦法(即“注漿法”)代替拉坯等手工成型。
彭城窯
河北磁縣彭城鎮是明清時期磁州窯的燒造中心,清末開始轉產青花瓷,也有黃、綠、黑、白等不同釉色品種。該窯民國時期繼續大量生產民間日用陶瓷器,產品以碗、盤、罐、茶壺、瓶、爐等居多;以制瓷原料分則有細瓷、缸胎粗瓷、砂鍋三類。曾有天津瓷器商人以進口釉料供給窯店,改進了彭城瓷的質量。1930年代初統計,彭城窯瓷器產量約占河北全省出品的60%(唐山窯占40%);“河北省立工藝試驗廠之職工,有自天津回彭城者,創設小規模之瓷窯自行營業。此種瓷窯,仿行各種新法,應用各種模型,并承攬種種定活”(《調查河北省之陶業》,《工商半月刊》1931年6月15日)。
唐山窯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唐山開始有缸類粗瓷生產,清末民初,隨著鐵路通車,這里的制瓷業開始大有起色。由田鶴群創辦的田家窯,在仿古的基礎上生產包括白瓷在內的各類細瓷。此后又有新明、德盛、德順隆等瓷廠開業。1920年代中期唐山已經能生產出質量高的白瓷;1930年初,窯店達到40家,產品以碗類居多,制瓷工藝逐漸走向高峰。清末啟新洋灰公司附辦的制磁部于1914年正式成立啟新瓷廠,由德國人經理,用新式電力機器生產,“所用原料,有一部采自國外,與本地原料攪和,以制造較細之瓷器。產品種類新穎,凡洋式廚房飯桌各項用具及衛生用品、電業用品悉在制造之列”(《調查河北省之陶業》,《工商半月刊》第3卷第2期,1931年6月15日),成為唐山制瓷業的執牛耳者。
民國瓷器的品種
民國時期窯場分布范圍雖廣,但品種卻遠不及宋元明清時期豐富。因為時段短,國內相對安定的時間更短,瓷器裝飾品種的創制甚少,產品以彩瓷為主,特別是高檔瓷器基本都是彩瓷,也有一些青花瓷器和顏色釉瓷器,絕大多數都是對于清朝瓷器裝飾工藝的直接繼承。海外市場的不振,對于瓷器裝飾的發展創新也缺乏有利的刺激。除社會因素外,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生產,也使產品裝飾更加趨向單調、統一。如《景德陶調查書》所說:“改良瓷器以省工速效為主旨,趨于便捷一途云爾。以印花鍍金為長技,以玻璃代釉為簡當,故其瓷光澤,質甚瑩潔,殊少沉著渾厚之氣。以之日用則過于珍,以之收藏則傷于冶,只供俗好,無關雅賞。”以景德鎮窯為代表的淺絳彩和“新粉彩”、以醴陵窯為代表的釉下五彩,以其鮮明的裝飾特色,可以看作是民國、特別是民國早期(抗戰開始以前)瓷器裝飾的代表。
在器型方面,除大量的盤、碗、茶壺、茶碗等飲食器外,煙灰缸、肥皂盒、花盆等各類日常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還多見各式用于陳設或婚嫁的花瓶、捧盒,另外,還有大量的僅具裝飾意義的瓷板畫。
淺絳彩、“新粉彩”和釉下五彩
“淺絳彩”是因色彩而不是因原料或工藝而得名。以淺絳彩裝飾瓷器大約始于清朝嘉慶、道光時期,其特點是模仿元代黃公望以來傳統的淺絳山水畫傳統,色調淡雅清新,因其紋樣主要以水墨及淡赭等色來描繪,故名。民國淺絳彩的祖本出自清晚期的咸豐、同治之際,但總體上文人氣息更濃重,傳世品大多是民國早期作品。
“新粉彩”從彩料歸屬上說仍然是粉彩,但其所用顏料不再是天然礦料,而是人工合成料,對于燒成溫度的要求比清代的粉彩要寬松,其料以油調和者稱“油料”,以水調和者則稱“水料”。“新粉彩”還改變了繪畫技法,不再用勾線、填涂的方法,而是用筆蘸料直接繪畫于瓷器上,用筆、設色類同于中國傳統的沒骨畫法。“新粉彩”原料成本較低,繪制工藝亦不復雜,因而很快就得到了推廣。
傳統的五彩瓷器有些是單純的釉上彩,也有一些是釉上和釉下(主要是青花)混合彩,都是兩次燒成,先高溫燒成白釉瓷器,或是白瓷連同以青花表現的藍色部分,經釉上彩繪后再低溫燒成。釉下五彩是分三次燒成,是先以低溫(大約800℃)燒瓷胎,然后繪彩,以同樣的溫度第二次燒造,使彩料中的有機物揮發,最后施高溫透明釉第三次燒成。釉下藍彩、墨彩等單色彩瓷生產工藝相同。
從彩繪到瓷畫藝術
民國瓷器以彩繪為主要裝飾手法,彩繪內容豐富多彩,人物、山水、花卉、鳥獸、博古、吉祥圖案等一應俱全,但畫風和圖案特點等均尚未脫清人之窠臼。盡管如此,在圖案內容方面還是有比較明顯的時代特色。民國瓷器的特點主要是通過繪畫而表現出來的。這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圖案的題材的變化,流行于清代的吉祥寓意紋樣依然很多見,但也出現了一些宣傳時事和政治主張的內容,在一些瓷器繪畫圖案中突出了宣傳意義,這個傾向后來更進一步發展為以政治符號作為民族性的表現。
另一方面,民國彩瓷,尤其是新粉彩工藝與內容的革新,還表現在原本作為瓷器裝飾而存在的彩繪,開始有一部分發展為專門的瓷畫藝術。這個趨向從清朝同治、光緒時期開始形成,到民國二十年代已成風尚,彩繪工匠中的佼佼者們完成了由瓷畫藝匠到“畫家”的轉變。除傳統畫法外,與彩料的變化相適應,還引入了西洋畫法。順應這一潮流,民國元年,浮梁縣長徐仲亭創辦瓷業美術研究社,瓷板畫得到了進一步的鼓勵發展。瓷板畫顯然已經超出了日用瓷和陳設瓷的范疇,它們究竟是屬于瓷器裝飾,還是屬于繪畫之一種,固然可以繼續爭論下去,但瓷板畫超越清代及其以前而大量出現,事實上已經成為繪畫藝術的載體之一。瓷畫從一般繪畫藝術學習發展而來,這是不爭的事實。有不少瓷畫藝術家早年就曾經拜畫家為師,如“珠山八友”中的程意亭早年師從滬上浙派畫家程璋,畢伯濤曾經學畫于鄱陽畫家張云山等。
民國時期最著名的瓷繪藝術家當首推景德鎮的“珠山八友”。1928年中秋節,王琦、鄧碧珊、徐仲南、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田鶴仙、劉雨岑等人在景德鎮文明酒樓組織“珠山八友月圓會”,約定以后每月十五日集會,論畫品茗。這些名家各懷絕技,飲譽瓷畫藝術界。由于瓷畫藝術的發達,瓷器裝飾匠師的藝術家化,使得短暫的三四十年間留下姓名的制瓷名家的人數超過了以往各朝代。
民國瓷器的特點
民國瓷器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經歷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但器物造型和裝飾則帶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別是舊時代的特點依然昭著。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仿古色彩較重,時代特點未完全形成。民國瓷器生產前后持續不足40年,其間還有大約1/3的時間是處在全國性的戰亂之中,其產品特色尚未充分形成即因政權更迭而告結束。與清朝相比,民國瓷器的時代特征不明顯,有些研究者甚至稱之為“晦暗期”。其產品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都有明顯的清官窯印記,特別是粉彩仿雍乾、五彩仿康熙,幾乎帶有普遍性。從大的時空范圍來看,民國瓷器生產實際上是處在一個至今都尚未完全完成的轉型期之中。
2.雖然官窯燒造隨著王朝制度的覆亡而徹底完結,但景德鎮仍然繼續出現了一些不是官窯的“官窯”(或可稱為“擬官窯”),和官窯一樣不乏精品。袁世凱圖謀恢復帝制,派庶務司丞郭葆昌(世五,觶齋主人)為陶務監督使,到景德鎮特制了一批準備“御用”和充當“登基大典”禮品的瓷器,成為這類產品的始作俑者。后來繼任的北洋總統等政要中,也有人專門向景德鎮定燒瓷器,用于典禮或紀念,其產品多見瓶類陳設瓷,沿用清朝官窯堂齋款的格式標銘,如屬于徐世昌的篆書“靜遠堂制”、屬于曹錕的篆書“延慶樓制”,還有“懷仁堂制”等,有青花或礬紅等不同品式。抗戰勝利后,民國政府曾經委托景德鎮燒造一批紀念瓷器用作外交禮品,也是相同的性質。這類東西的質量遠遠高于當時民間堂名款瓷器,介于清官窯與民窯的“官古器”之間,產品質量更接近官窯。
3.現代機械化生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成本,瓷器制作和燒造的方式也相應地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但一般日用瓷器的造型、裝飾益加單一化,甚至更多粗制濫造。所以,其利弊得失恐怕不能簡單化評判。
4.瓷器不再以改進胎、釉、彩等原料為目標,甚至也不再以工藝、技術改進為目標,而專以繪畫水準競高下,形成了夸耀瓷繪技藝而不是制瓷工藝的趨勢。這個特點尤其影響到對民國瓷器分期標準的認識。
5.瓷器實用與單純欣賞的脫節,甚至成為專門的藝術品,這個傾向不晚于清朝已有,但民國時期更成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