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郯國公張公謹排在第十八位,排在他后面的還有程咬金、李勣、秦瓊等人。
可小編和大家一樣感到奇怪,張公謹默默無聞,甚至在唐朝開國過程中沒有立下什么戰功,為何他卻能夠排在許多著名武將的前面呢?
后來看過史書和資料,才發現他的地位和玄武門之變有關!
那么,小編和你好好聊一聊張公瑾,這個第十八位功臣。
他是魏州繁水人,也就是今天河北省邯鄲人。張公謹的出身、家庭情況沒有詳盡的資料,只知道他最初在王世充的手下做官,擔任洧州長史。
618年,張公謹和刺史崔樞向唐朝獻城歸降,他先被任命為鄒州別駕,之后又升遷為右武侯長史。最初的時候,張公謹根本沒什么名氣。
就在此時,張公謹遇到了人生中的兩個貴人,他們分別是尉遲恭、徐懋功。在兩人的大力推薦下,秦王李世民將張公謹召到自己的府中。
當時,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矛盾重重,明爭暗斗,李世民向張公謹征詢意見,"對甚合旨,漸見親遇",自此張公謹成為李世民的心腹之人。
那么,張公瑾僅為心腹之人,不會到十八位之高,那是為什么?
小編分享兩個小故事給你。
一日,李世民召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心腹大臣商議對策,大家都勸李世民果斷發起兵變,除掉李建成與李元吉。李世民心中猶豫,就在大廳用龜甲占卜,祈求神靈明示該不該行動。恰在此時,張公謹前來報事,待得知李世民用占卜定事,就抓起案上的龜甲狠狠地摔在地上說:"黃泉自有路,生死不由天。一旦木成舟,只怕后悔晚。眼下大勢已定,不能再猶豫不決,此時不動,欲待何時!"
張公謹此舉,堅定了李世民決心。史書稱此事為"投龜定議"。
第二個小故事就是"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等人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騎馬來到玄武門時,察覺時態有變,就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
李世民在后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立刻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一連三次都沒有射中。李世民張弓搭箭射向李建成,李建成應聲落馬而死。
這時尉遲恭也一箭將李元吉射殺。張公謹率兵打散太子親兵,并告訴李世民趕快入宮,自己獨守玄武門與太子余黨和李元吉的衛隊大戰。
幾經鏖戰,硬是守住了玄武門,保證了兵變成功。李世民入宮后,逼迫其父李淵立自己為太子。兩個月后,李世民繼承皇位,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事后,李世民褒獎功臣,張公謹"以功累授左武候將軍,封定遠郡公,賜實封一千戶"。
643年,李世民設立凌煙閣,他沒有忘記張公謹,在凌煙閣功臣中,將其排在第十八位。
這就是原因啦,大家有什么好的歷史故事記得分享給小編喲!